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那麼容易犯上作亂呢?

NM1876729


清朝總督掌管一省或幾省的軍政大權,表面上看權力確實非常大,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巡撫雖然品級比總督低,清朝或許出於制衡,各地的總督、巡撫往往不合,互掐的事常有。總督搞倒巡撫,換個厲害的巡撫上來也能把總督搞倒了。甚至連布政使有的時候能能掐住總督,所以總督造反的事在清朝時是比較難的。

清朝的總督自然要比巡撫大,但能把總督搞到灰頭土臉的巡撫也有,尤其是和總督同駐一城的巡撫。比如湖北巡撫胡林翼,他本來想搞臭內務府出身的總督官文,黑材料都準備好了。湖北糧臺勸胡林翼不要多事,讓官文替咱們背黑鍋多好。胡林翼大悟,和官文搞好關係。官文也不敢得罪胡林翼,二人互相利用。官文以為搞定了湖北巡撫,就萬事大吉了。可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個糧臺,後來當上湖北布政使,讓自己在官場上了大洋相。

這個人是誰呢?閻敬銘,後任戶部尚書,因拒絕給慈禧修園子撥款,慈禧差點被氣死。慈禧掌握最高權力,閻敬銘都敢硬懟,更不要說官文了。

太平天國時期,湖北是清軍與太平軍爭奪的主戰場之一,湖北的軍糧籌集壓力非常大。閻敬銘是在咸豐九年,公元1858年,由湖北按察使嚴樹森推薦給巡撫胡林翼的。閻敬銘到任糧臺後,成績非常出色,胡林翼還贊他為古今第一糧臺。官文與胡林翼上表朝廷為閻敬銘請功,詔下:閻敬銘升任湖北布政使。

閻敬銘到了武昌就任,他將和兩個頂頭上司共事,上有總督官文,下有巡撫胡林翼。但就關係而言,閻敬銘和胡林翼更為近密。對於官文,閻敬銘保持了應有的下級對上級的尊重。但是,前提必須是官文這個上級不能犯錯,否則小辮子被閻敬銘揪住,是沒好果子吃的。

官文本人操守還可以,可他無法保證手下的人不幹渾事。官文這個人,在私生活中有個特殊的愛好——孌童。有個受官文喜歡的孌童,被官文提拔為副將,管著自己的親信衛隊。副將在湖廣有官文這個大靠山,走路都恨不得橫著走,欺男霸女更是常有。

副將在外出的時候,看中一個待嫁的女子,要強行霸佔人家。該女子性情剛烈,寧死不從,副將大怒,拔刀捅死該女子。女子的父母去武昌告這個副將,可省城各衙門都知道副將和官文的關係,誰也不想得罪官文,互相踢皮球。女子父母哭告無門,閻敬銘知道這事,說他們不管,我管!

閻敬銘是湖北布政使,有權利管這事,他帶著人闖總督府,要求官文交人。官文當然不會交,說你改天再來吧,我病著呢。沒想到閻敬銘軟硬不吃,讓人從家裡帶來鋪蓋,直接就睡在總督衙門的門房過道里。閻敬銘說我不信那個副將不出來,你病你的,我只負責抓人,你死活和我沒關係。氣得官文直翻白眼。

官文請來已任湖北巡撫的嚴樹森,讓他勸閻敬銘回家,有事好商量。閻敬銘和嚴樹森是老交情,照樣不給面子,在官文的衙門裡睡了三天。閻敬銘說只要官文把殺人犯交出來,我轉頭就走。官文實在拿這個刺頭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見閻敬銘,好聽的話說了一籮筐。說副將只是“激情殺人”,他願意個人出錢,賠償被殺女子的父母。

官文是湖廣總督,管著湖北、湖南兩省,他還是荊州將軍,掌管湖廣重兵。可這麼個大員,始終無法讓閻敬銘給他留一點面子。官文被閻敬銘擠兌的半點辦法也沒了,心一橫,說:老閻,我說不過你,但人真的不能殺。這樣吧,我給你下跪磕頭。說完,總督大人竟然給自己的下級跪下,重重叩頭。

在場的人無不驚呼,總督給布政使下跪,古今罕有!嚴樹森和閻敬銘是好友,看到閻敬銘如此強硬,也有些生氣。說你可以不給正白旗出身的官文面子,但你怎麼能不給湖廣總督、荊州將軍面子?傳出來,他還怎麼做官做人!你不要太過分!

閻敬銘強闖總督府,就已得罪官文三分,也不怕得罪官文七分。閻敬銘還是那個態度,說我又沒讓總督下跪,是他自願的。

閻敬銘退讓一步,說我可以給總督大人的面子,不殺副將,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官文知道這已是閻敬銘的底線,只好把人交給閻敬銘。閻敬銘讓人扒掉副將衣服,臭揍了四十棍子,然後開除軍籍,趕回原籍。

其實這事上,閻敬銘並沒有做錯什麼,要怪只能怪官文護短,他又不是不知道閻敬銘的脾氣。當然,閻敬銘是官場中人,凡事不能做的太絕。處置完副將後,閻敬銘再次來到總督衙門,向官文賠禮道歉,說你怎麼處置我都可以。

官文是堂堂總督,被“小小的”布政使搞的如此狼狽,他有一萬個理由恨閻敬銘。他有辦法對付閻敬銘,他給同治皇帝(實為兩宮)上奏摺,說閻敬銘在官頗有政績,請升他為山東巡撫,相當於總督。同治二年,1863年,閻敬銘去山東上任了。官文這招,可稱為一石二鳥。一、把刺頭閻敬銘趕出湖廣,眼不見心不煩。二、自己保薦閻敬銘出任級別等同於總督的山東巡撫,也顯示了自己的度量。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比起唐代的節度使來,同樣領兵駐守一方,看上去“位列封疆”的清朝總督們,權力其實小得多。

有多小?那就要比比唐代時動不動鬧大動靜的節度使們。盛唐年間的唐朝節度使,何止是手握重兵的一方統帥?更是獲賜“雙旌雙節”,也就是軍事指揮可以專斷專行,地方民事財政更是一把抓,連防區內的大小官員,也多是節度使一手任命。

轄區大小城鎮堡壘,從士兵到官員百姓,全都要對節度使服服帖帖,幾乎是指哪打哪。甚至安史之亂爆發前,好些節度使更手握數鎮大權,等於幾十萬強兵在手。作亂?也就是下個決心的事。

以這個意義說,唐朝一直到天寶年間,才爆發了安祿山挑起的“安史之亂”,除了說明節度使制度夠坑,也足以說明安祿山外的大唐節度使們,忠誠度不是一般的高。

有了“節度使制度”這個坑爹教訓後,唐朝以後的各王朝,自然就長多了心眼。對於肩負領兵大權的要害職務,更是挖空心思設置“防火牆”,必須要把將帥作亂的風險降到最低。

放在清代的總督身上,看似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大權,當然也被百般限制。

清代的總督,承襲自明朝的制度,全名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權力也看上去很大,號稱可以“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也就是軍事民事吏治都歸總督管。而且大多數的總督,都是一口氣要管兩三個省。理論上說,這些總督大人,很有機會成為權傾一方的土霸王。不過,這也只是理論上。

首先一條限制清代總督權限的事實,就是官員人事任命大權。比起唐朝節度使們可以隨時撤換任命治下官員的輕鬆模樣,比如安祿山撤換任命兩千五百多軍官的“快速辦公”場面,清朝總督們若想這麼“輕鬆”,基本就是嫌命長:總督麾下的各級將領官員,基本都是中央任命,總督自己任命的官員,也必須報兵部備案。如果說唐代的節度使與部將,是百分百的“老闆員工”關係,那麼清代總督與部下,卻是實實在在的“上下級同僚”。

既然關係不同,大家都是在為朝廷工作,總督想要犯上作亂,基本就是分分鐘變光桿司令。

而更重要的不同,就是指揮權限。唐代的節度使們,都是權鎮一方的統兵大將,又有絕對獨立的指揮權,幾萬幾十萬大軍在他們手裡,就常像使喚自己胳膊一般。清代的總督呢?名義上麾下的人馬不少,但總督直接指揮的,只有三個營左右的“督標”,人數不過四五千人。而且就這麼點人馬,調動也必須經過朝廷同意,否則必然論罪。

至於總督轄區內的其他軍隊,照老百姓的話說,則是“各有各的孃家”。像漕運巡鹽這類部隊,都有各地的衙門管著,全都不是總督直屬。綠營部隊更是歸當地提督節制,平日裡總督更管不著,只有在遇到戰事時,經過朝廷委派,才歸總督調度。另外精銳的八旗軍隊,是由清王朝直接委派的“八旗將軍”管轄,甚至從品級說,八旗將軍“會同奏事時列銜在總督前”,比總督的級別還要高。

這也就是說,倘若真有哪個清代總督,橫下一條心要造反,那麼他能調動的,最多就是四五千“督標”,而且很可能還沒打出什麼名堂,就被聞訊趕來的八旗綠營等各路部隊剿滅。

而且總督之下又有巡撫,巡撫的品級比總督低,卻不是總督的下屬,而且也掌握一定地方軍政權力,還有自己直接指揮的部隊“巡標”。兩者互相牽制,分散了總督的權力。好些地方的總督,比如閔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更是要和當地巡撫在同一個府邸辦公,互掐互撕都是常見事,甚至經常掐到皇帝面前。就算哪位總督心懷造反大夢,放在這鬧心工作環境裡,天天被巡撫瞪圓了眼睛盯著,日久天長也鬧沒。

▲湖廣總督張之洞

至於造反必須的財政大權,唐朝節度使們那富得流油的腰包,對於清代總督們來說,更是痴人說夢。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清代總督除了完成朝廷賦稅任務外,基本沒什麼截留錢糧的權限。招兵買馬之類的“燒錢”大事,基本是有心無力。

所以說,哪怕有為大清朝統帥千軍萬馬作戰的機會,清王朝的總督們,也都是打完了趕快收工。“圖謀不軌”這類評書裡常有的事情,在清代的總督權限制度下,總督們真心不敢想。


我們愛歷史


清朝有8大總督,分別是直隸、兩江、四川、閩浙、雲貴、湖廣、兩廣和陝甘。光緒三十二年,又增設了東三省總督。

總督的本身職務是“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辦理的差事是“總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從一品的中央文職官員,派遣地方辦事的。總督的職責是“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少則管理一省,多則管理三省。

以兩江總督為例,一般為從一品品級,駐守南京,總管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在南京和兩江總督搭班子的有江蘇左布政使(又稱“江寧布政使”),是從二品文官,協助兩江總督管理南京和江蘇蘇北地區的民政、財政事務。

在江蘇的蘇州,還有一位江蘇巡撫,職務全稱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蘇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理河道屯田”,是正二品的中央文官,帶領江蘇右布政使、江蘇按察使治理江蘇蘇南和上海地區。巡撫雖然品級比總督低,但是並不是總督的下屬。如果總督、巡撫互相掐架,鬧到皇帝那裡,也往往各打五十大板。康熙年間,兩江總督噶禮與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雙雙被革職。

總督直接能指揮的部隊叫“督標”,分為三個營,總人數也就在四五千人上下。在南京城裡,管理滿洲部隊的是從一品江寧將軍,全稱鎮守江寧等處地方將軍,為清代統領江南駐防八旗軍兵的最高統帥。江寧將軍級別和兩江總督一樣,實權不如兩江總督,但是在政府禮賓排名中,“會同奏事時列銜在總督前”。江蘇駐防的八旗兵,兩江總督是調動不了的。

此外,在淮安市清江浦區,還駐防著一位南河總督,負責大運河的河務,也掌握部分軍隊,叫做河標,也不受兩江總督管理。至於管理漢人綠營兵馬的,在江蘇分為江南提督、江北提督,都是從一品武官,品級和總督一樣,但受總督節制。不過總督要調動綠營兵,也需要中央兵部同意,實際操作起來也困難。

另外,在蘇州還有個蘇州織造,南京還有個江寧織造,揚州還有個巡鹽御史,都是四品五品的官員,級別不高,個個都是皇帝的親信,辦差的同時,還負責監視地方官。因此,弱勢一點的兩江總督,號令都出不了南京城。

兩江總督好歹還是一個人在南京,其他的閩浙總督與福建巡撫同住福州府,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同住武昌府,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同住廣州府,雲貴總督與雲南巡撫同住雲南府,權力交叉重疊,權責難分,矛盾更多,總督的權利更加受到影響。

至於唐代的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均為節度使。這是清朝總督沒有辦法比得上的。


wangbingqing2018


總督權力確實很大,但又嚴密地分解監控,並受到諸多牽制。背後的根本原因,是皇權提防,專制制度兩千年發展,日趨嚴密,且有著整個官僚統治階級秩序的內在約束。

總督初立於明朝,清朝繼之。本來總督是軍事需要,臨時派出,主管的也是軍事,節制將領並對巡撫有一定約束。清朝建立後,逐漸成為一級固定的地方機構。大致上說,除東北三省,蒙古各處將軍轄地,山東河南兩省未設,直隸、四川省設一總督(兼巡撫),其它基本是統轄數省軍政。期間雖有調整變化,但大致如此。

在中央眼裡,總督與巡撫同為地方大員,封疆大吏,權力很大。但其中又有分權。

要鬧事,最需要軍隊。皇家最在意的,加意防止的,也是軍隊和軍權。

首先,按總督巡撫治兵的成例,有節制提督以下各級武官職權,但是,總督巡撫又是文官統兵,這也是原則。實職提督成為巡撫問鼎總督者鳳毛麟角。軍政仍然是兩個地盤。這既控制住軍隊,也防止了總督巡撫坐大。

其次,“兵非將有”也是一大原則,清時軍隊又區分為督標、撫標和提標之類,其它各營在總兵手裡。就是說,總督巡撫和各省提督,能直接掌握的兵有限。

再次,軍隊的糧餉控制在朝廷手裡。沒有報告和批示,別說員額動不了,軍餉也出不了。

最大的原因,調動軍隊的權力最後集中到皇帝手中。類似於以前的虎符制度,不奉聖旨私自調動軍隊,基本就是死罪。

此外,地方機構設置上,也有牽制。比如,總督有舉薦和請免武官的主要權利,卻需巡撫副署(共同簽字),而在文官舉薦和請免上,巡撫有主要權力,總督副署。

還有,地方那些監察官員(巡撫附官,副省級的按察使,俗稱臬司,其下道也有檢查職權),可是有監察和舉報的權力的,不管你是總督還是巡撫。

有以上種種安排,總督想鬧事,恐怕也鬧不起來。哪怕戰時手裡召集一支大的軍隊,戰爭結束,恐怕也是急忙解散吧。


雪天雪晴


清朝的總督算得上是威震一方,但還是有牽制的力量的。清朝的總督的權利是不如唐朝的節度使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總督是二品,加尚書銜後就是從一品。這個級別當然極高了,但是,而地方上的將軍是正一品,品級高於總督。所以,總督在品級上就不如將軍。《雍正王朝》中年大將軍,赫赫有名的“西北王”,後來犯了罪,被貶為杭州將軍,千萬不要以為杭州將軍就是一個地級市的軍分區司令員,杭州將軍可以管幾個省的軍務,是標準的正一品大員。總督比杭州將軍還要低一點,而且,總督也無權調動杭州將軍。在清代,如果沒有朝廷的專許授權,通常總督沒有權利調動軍隊的。電視劇裡面總督巡撫剿匪的時候總是派兵,其實那些不過是數量有限戰鬥力有限的親衛兵,不是正規軍,也就相當於保鏢。總督也無權審批甚至處死將軍。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裡面,魚肉鄉里,跋扈不法的將軍噶禮殺死了于成龍的師爺,總督于成龍一怒之下,不管眾官的反對,以總督兼兵部尚書的名義,將噶禮先斬後奏。且不說噶禮是將軍,地位比于成龍的總督高,于成龍從法律程序上也沒有權利審批一個將軍,他只能上報朝廷,讓朝廷指定大理寺和刑部審理。更何況,噶禮還是皇親。此外,雖然巡撫也是總督的下級,但一個受寵信的巡撫顯然實權還要大於總督。而學政也並不受總督管轄。滿清皇帝還有秘折制度,嚴密監控天下的一舉一動,總督想造反,幾乎不可能不提前洩密。

此外,造反需要錢糧,總督沒有私自截收的權利。例外也有,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以後,曾國蕃的幾個手下的高級將領做了幾省的封疆大吏,就以種種藉口截了往朝廷的稅收錢糧,那是特殊情況,說明朝廷已經沒有很強的對地方的控制力了。


懷疑探索者


清朝的總督權利力比起唐朝節度使來,同樣是領兵駐守一方,其實權力是很小的。唐朝的節度使,軍事指揮可以專斷專行,地方民事財政更是一把抓,防區大小官員也是節度使任命的。好些節度使手握數鎮大權,等於幾十萬強兵在手。若要犯上作亂,是很容易的。

清朝的總督,權力看上去很大,也就是軍事民事吏治都歸總督管,各級將領官員,基本上是中央任命的。清代總督與部下,就是上下級同僚。如果總督想要犯上作亂,調動的兵只有身邊的幾千人,等於就是一個光桿司令。還有就是總督之下有巡撫,天天都盯著總督,總督那還有心思去犯上作亂。


張賜宏


要看能不能造反,實際上要看總督能不能掌握軍權。事實上清朝共設立了東三省、直隸、兩江、兩廣、閩浙、湖廣、 陝甘、四川、雲貴、漕運、河道十一位總督,名義上總督權力很大,統管軍事及行政大權,但是實際上,清朝設立了一套特殊的軍權制度,以保障總督對於部隊的動用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晚清太平天國以後的特殊情況且不談,實際上晚清時代總督確實已經有了造反的能力,比如張之洞倡導的東南互保政策,實際上東南各省在晚清以後已經成了事實上的半獨立狀態,來看清朝前期和中期吧。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雍正設立軍機處後,軍機處的職能就是“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這就說明,全國的軍權實際上是軍機處代皇帝來掌控的,兵部不過是稽核考察官員的職能,而一般總督兼任的兵部尚書也就成了一個名譽頭銜。

清朝的八旗兵,也並非是由總督執掌,而是由八旗兵統領來直接帶領,皇帝的侍衛軍由侍衛大臣帶領,此外清朝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十四個駐防將軍,負責當地的防務,也兼著掌握當地的八旗部隊,駐防將軍在名義上甚至還要高於總督,如果兩人一同上奏的話,駐防將軍的名字要排在總督的前面。另外漢軍組成的綠營,則由提督來統領。

由此來看,清朝的軍政權實際上是分開的,總督只是在名義上擁有軍政大權,實際上在軍事上是沒有更多染指空間的。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誰說總督權力大呢?

總督,清制正二品。領尚書銜或加右都御史為從一品。節制一至三省巡撫、提督,管理綠營兵並對轄內軍政官員有監督彈劾權。

聽起來權力是很大。

但是請注意,巡撫提督並不是總督下屬,也不是一個體系內的職務,只是互相牽制作用,甚至駐地都不在一起,如兩江總督駐江寧府,江蘇巡撫駐蘇州,江北提督駐淮安,江南提督兼江南水師提督則駐上海。

換句話說,兩江總督大體相當於國軍1949年的華東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理論上可管轄類似江南提督的淞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然而手上也就幾千直屬隊,別說湯恩伯,就是各省綏靖公署主任(巡撫),省主席(布政使),省保安司令(提督),誰聽你的?

其次,綠營並非什麼強大戰鬥力的軍隊。而清政府派駐各地的八旗軍,更是監視總督巡撫提督的中央體系野戰軍主力,如杭州將軍,廣州將軍,伊犁將軍,熱河都統等正一品軍職。相對來說,綠營軍無論品級、裝備、訓練、職責都只能算地方警備隊。

同時,巡撫、提督各有綠營直屬軍隊,分別是撫標和提標。這些都是可以與總督直屬的督標進行對抗的力量。

此外,清政府採取分治辦法,如總督是漢官則在巡撫提督職上安插滿蒙官員作平衡,所以總督造反可能性極低。尤其到後期,總督一般只能控制駐在省。例如兩江總督名義上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但安徽江西兩省巡撫實質不奉總督令。


四川達州


幾個原因

一,總督是文官,從一品官員,主管一省或二三省的軍事加民政,每個省也有一個巡撫,正二品,但他們沒有隸屬關係,不是上下級,都是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巡撫對總督,實際上就是牽制作用了,

二,駐防將軍如果跟總督同駐一省,地位是高於總督的,他們沒有隸屬關係,作用也是互相牽制。

三,總督沒有太大的人事權,像下面的官員沒有任免權,如巡撫、布政使等官員,都是朝廷任命,沒有調兵權,不能直接指揮軍隊。

四,總督由中央派駐,任期只有幾年,在這幾年裡,不可能積蓄起挑戰中央的權力,

唐朝的節度使完全不一樣,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樣使得州刺史成了他們的部下。

一個地方大員,擁有軍權、財權、人事權、土地、人口,這就相當於諸侯王了,加上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相連,擁兵20萬,而且都是精銳,中央禁軍才八萬。

最主要的是,他在這裡做節度使,十四年沒有動過,這樣他就可以培養自己的勢力,讓軍隊軍閥化了,成了自己的私兵。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清朝那些事兒。(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將從清史專業的角度來進行解答。

首先,滿人入主中原後,在地方上仿照明朝末年,將督撫形成定製,但他們不是沒有地方督撫勢力坐大的憂慮,因此制定了一系列防範措施。

在太平天國叛亂之前的清朝,地方督撫有大量滿人,中央的官職也是滿人漢人對半(一般而言),比如戶部尚書,就是一個滿人,一個漢人(清末官制改革的時候才廢除這個規定)。另外,清初八旗軍戰鬥力爆棚,清朝為了防止漢人督撫作亂,在全國各地都設置了駐防八旗,最高長官為將軍,也有都統、副都統,比如荊州、杭州、成都等地都有駐防八旗,這是一種強大的軍事威懾力。

另外,清朝督撫權力不可與唐朝節度使相比。

唐朝的節度使尤其是唐朝後期節度使們掌握了管轄區域內的行政權(特別是官吏任免)和財政權、軍事權,這樣,他們要兵有兵,要官有官,要錢有錢,滿足叛亂所需要的條件。而且,節度使亡故後,繼任者常常是前任的兒子或者心腹,所以,他們平時割據一方,一旦時機成熟就會興風作亂。

清朝的督撫不一樣,他們是有任期的,有學者指出清代八大總督的任期平均值為兩年到三年,這麼短的任期是很難叛亂的。有清一代,督撫權力和威望最高的當屬曾國藩,湘軍的統領,其次是淮軍的統領李鴻章。這些風雲人物都沒有叛亂,更何況其他督撫。

最後,有一點大家容易忽略,督撫多兼任中央官職,清末官制改革的時候,改革者和我們都認為督撫是地方官,可是人家督撫就不這樣認為。行省制起於元朝,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清末行省上的督撫不認為自己的地方官,而唐朝的節度使卻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