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四團隊|月背,我們來了!

嫦四团队|月背,我们来了!

嫦娥四號任務難度大、實施風險高。如何選擇著陸區?如何使嫦娥四號平穩安全地著陸在月之暗面?如何確保“玉兔二號”安全地從著陸器上走下來……

作為嫦娥四號探測器的抓總研製單位,這些都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需要攻克的難題。自立項以來,總體部參研參試人員不斷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用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再建新功。

嫦四团队|月背,我们来了!

一舉拿下“著陸區”難題

嫦娥四號研製要攻克四大技術難題,實現三個國際首次、兩個國內首次目標,特別是面臨著其他航天器從未到過的月球背面全新環境,技術新、難度大。

“月球背面佈滿了溝壑、峽谷、火山口和懸崖,很難找到一塊理想的軟著陸地點。”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說。

面對嫦娥四號登陸月背的第一道難關,張熇帶領大家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特別是對嫦娥二號拍攝的月球資料和國外公開發表的圖像資料進行了認真、細緻研究,同時向多位航天專家和相關科學家諮詢、請教。

最終,著陸器總體主任設計師李飛創造性地從可達性、實現性和安全性三個方面多個維度出發,在月球背面崎嶇複雜的地形中,選擇出整體平坦程度與嫦娥三號著陸區虹灣相近的主、備兩個著陸區,成功解決了著陸區選擇難題。

全力拼搏只為“穩穩一落”

為了實現探測任務,嫦娥四號著陸器必須具備多種技能:具有能夠靈活轉動的太陽能翅膀、能夠保證安全降落月球的緩衝腿、可以把月球車平穩放到月面的懸梯、眼觀八方的相機旋轉臂,以及魔術棒一樣的探測天線等。著陸器上這些功能各異的機構,就是由總體部嫦娥四號機構團隊負責研製的。

轉移機構是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關鍵單機,肩負著將“玉兔二號”巡視器由著陸器釋放至月面的重任。然而,轉移機構組成複雜,每個模塊都是一個小機構。同時,轉移機構還面臨著惡劣的空間環境。設計師李新立經過多方案論證、仿真分析……最終確保了轉移機構能夠順利將巡視器轉移到月面。

嫦娥四號穩定可靠地完成與月球背面的親密擁抱,全靠著陸器上面的四條緩衝、支撐一體化的著陸緩衝機構。以楊建中、滿劍鋒為代表的總體部著陸器著陸緩衝研製團隊,從接到研製任務起就開始自主創新,先後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順利完成著陸器落月的任務。

大堂裡的“決戰”推演

2018年10月31日是嫦娥四號著陸器定向天線最終在著陸器上用火工品壓緊的日子,而5年前的10月31日也是嫦娥三號定向天線最終壓緊的日子。時間如此巧合,“兩姐妹”竟是同一天整理行囊,準備出征。

2018年10月30日,晚飯剛過,總體部著陸器定向天線研製團隊的10餘人圍坐在協作樓一層大堂的小圓桌旁,開始了天線最終壓緊及狀態確認的“戰前”推演。在這之前,研製團隊已經不止一次開展了最終壓緊的工藝推演、流程梳理、問題預判等工作。

最終壓緊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研製團隊就來到了技術區,按序進行各項程序的確認。每一項工作,團隊成員都一絲不苟,井井有條,最終保質、保量、按時、順利地完成了工作,為探測器發射場工作有序推進作出了貢獻。

迎難而上 確保天地暢通

從任務難度而言,嫦娥四號任務可以說是一次不遜於嫦娥三號的全新挑戰。而國際首次地月L2點中繼通信更是被列為嫦娥四號的工程目標之一。從接手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控數傳分系統研製開始,總體部著陸器測控數傳研製團隊在主任設計師劉適的帶領下,通過合理的中繼通信體制和工作模式設計,充分利用嫦娥三號備份測控數傳產品,確保了中繼星設備“零增長”。

根據嫦娥四號中繼鏈路任務特點,劉適還牽頭完成了兩器一星中繼接口聯試方案與方法研究,組織完成了中繼通信接口初樣聯試,為中繼星中繼設備正樣技術狀態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完成了中繼鏈路在軌測試方案和地面測試系統級方案設計工作,並組織完成地面測試系統聯試工作,對在軌中繼星的關鍵功能、性能指標進行了驗證。

測試有道星做伴

在嫦娥四號任務中,有一支團隊伴隨始終。它就是來自總體部的嫦娥四號綜合測試團隊。

為了充分驗證探測器的各項功能與性能,著陸器與巡視器不僅需要各自完成航天器常規的測試項目,而且還要增加多項專項試驗,技術難度非常大、測試周期長。

為此,測試團隊不僅一絲不苟地制定各項技術路線,完成各階段的測試流程,而且任勞任怨地與總體、各分系統共同克服了各階段困難。當一天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團隊成員還要回到辦公室,根據型號的技術狀態,精心梳理、安排後續測試。發射任務期間,齊天樂和馬千里兩位新人舉辦了婚禮。然而,他們在婚禮結束後的次日上午就回到發射場投入工作。

把個人命運同集體命運緊密相連,把對事業的追求寄託在集體的榮譽之中,以敬重態度從業,用成功報效祖國。總體部嫦娥四號探測器研製團隊用一片赤誠之心助嫦娥四號完成了完美的月背之旅,向祖國交出了高分答卷。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