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風吹雨灑江天——江西日報用一個整版追記我校王雨教授

  我是這耀眼的瞬間,

  是劃過天邊的剎那火焰,

  我為你來看我不顧一切,

  我將熄滅永不能再回來,

  我在這裡啊,

  就在這裡啊,

  驚鴻一般短暫,像夏花一樣絢爛

  ……


1月2日,《江西日報》在A05版以《熱風吹雨灑江天——追記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雨教授》為題,整版追記我校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雨教授的感人事蹟。

熱風吹雨灑江天——江西日報用一個整版追記我校王雨教授

這是第34個教師節的前一天,2018年9月9日,星期日。

一個令人震驚和痛心的噩耗從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傳開——學院院長王雨教授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走完了自己短暫而又絢爛的50年。

從香江到贛江,他選擇把自己獻給江西這塊紅色熱土;從“雙一流”建設到部省合建,他想讓南昌大學擁有與世界一流平等對話的學科;從星星之火到燎原烈焰,他帶出了一支科研的生力軍……到江西工作4年多來,王雨用一種師德的力量、一種人格的魅力、一種知識分子的報國情懷,讓有限的生命在奉獻中絢爛,在絢爛中永恆。

“如果去南昌,我的生命將充滿無限可能”

近些年來,蓬勃發展的江西求賢若渴,各行各業廣攬英才。

2014年6月,南昌大學面向全球招聘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正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的王雨從南昌大學教授、清華大學老同學章少華那裡得知了這一消息,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留在香港,我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今後的生活,可如果去南昌,我的生命將充滿無限可能。”王雨說。

當年暑假,在章少華陪同下,王雨第一次來到南昌大學,進行了初步考察。

章少華內心很複雜,準備了一肚子勸來的話,張口卻變成善意的勸阻:“我當然希望你能來南昌大學工作,可在香港你有先進的實驗室,有上千萬港幣的科研經費,有一個穩定的科研團隊,還有舒適穩定優越的生活,到了我們老區可能得從頭開始,可能生活水平會降低,可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

“我想去試試。”王雨說,“國家的發展日新月異,正是最需要研究人才的時候。科教興國的大政策下,迴歸中西部,能充分體現科研工作者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次,就讓我仗劍走天涯吧。”

對於王雨的決定,妻子又一次給予了最大的支持與理解。

他們相識在美麗的清華園。1998年,在清華大學攻讀完本科、碩士、博士的王雨,被學校評選為十大學術新星,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清華大學畢業後,她留校在《新清華》雜誌當記者,冰雪聰明、清麗可人。緣分在她去採訪他的那一刻註定,此後他們攜手走過了風風雨雨。在香港,有他們親手建立起來的家,有她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對外漢語的事業,有溫馨而平靜的家庭生活,還有相濡以沫的所有記憶。

可她也知道,在王雨內心深處永遠有一個夢,他一直期待著一個機會、一個平臺,可以把他熱愛的材料學科做大做強。多少個夜晚,王雨輾轉無眠,他在思考、在選擇,繼續留在香港做研究只能是錦上添花,但在江西這樣的中部欠發達地區,他的價值可以得到最大體現,老區更需要他這樣的人才。

王雨要去南昌的消息在香港理工大學傳開了。曾經的領導陳王麗華教授找到他:“你現在已經獲得終身教職,放棄太可惜了。”

同事們把他堵在實驗室門口說:“你別走,在這裡我們可以合作出很多科研成果。”王雨的研究一直處於鐵電壓電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他曾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在頂級雜誌發表SCI論文300餘篇。

“謝謝大家的關心,希望去南昌後,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我會一直關注你們的。”王雨真誠的話讓大家由不捨變成了祝福。

2014年11月,王雨順利通過南昌大學的競聘,學校給了他半年時間交接香港的工作,可一個月不到,他就揹著一個大包來報到了。

“這麼快!”南昌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辦公室秘書羅劍當時很驚訝,“他和學校籤的合同上既沒有寫清科研啟動資金的數額,也沒具體待遇細節,他看了一眼就簽字了,給人的感覺是想快點投入工作。”

此後幾個月,王雨常常是週五坐最晚的飛機到香港處理剩餘工作,週一又坐最早的飛機趕回南昌。半年裡,他解散了科研團隊,辦理了離職手續,帶著妻子和孩子們毅然告別東方之珠,來到贛江之濱。

幹自己想幹的事,還怕苦?”

剛到南昌,王雨住的地方離學校很遠,往返一趟需要2個多小時。“太浪費時間了”,他住進了辦公室,一週只回一次家。

半年後,王雨住進學校附近小區,雖然每天回家,但都是早出晚歸。學科底子薄,王雨實在有太多的事要去處理,他要為自己的夢想拼搏。

“我有信心,把我們的學科建成立足江西,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一流學科,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直到今天,材料學院行政副院長陳建琴還記得王雨上任時那激動人心的話。“他就像一股清新的風,給我們的學科建設帶來國際化的視野和理念,又極富鼓動性,讓人充滿力量。”

準備資料、撰寫報告……王雨到任之初,就帶領學院上下忙著申請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只要通過這項認證,南昌大學材料專業的學歷將得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的認可。

王雨忙開了,進入一種幹事創業的激情中。“每天清晨第一輛出現在學院的車是他的,每天深夜最後一輛離開學院的車幾乎也是他的,寒來暑往的日子裡,只要來學院總能看到王院長的車,看到他辦公室開著的門。”陳建琴回憶說。

申報截止的前一夜,王雨笑著給副院長周耐根衝了一杯咖啡說:“看來今天我們要通宵了。”他們倆在辦公室把400多頁的申請報告一頁一頁認真檢查、反覆推敲,一個標點符號的運用,一個提法是否準確都不肯放過。“這個認證,凝結了我們學院的心血,一點兒不許馬虎。”王雨像是在跟周耐根說,又像是在喃喃自語。

2016年6月,認證順利通過,標誌著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培養質量實現了與國際等效,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陣”。

在王雨帶領下,材料學院上下幹勁十足,這幾年也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最快的時期。除了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外,還不斷有標誌性意義的好消息:2016年1月,江風益團隊所研發的“硅襯底高光效GaN基藍色發光二極管”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唯一的一等獎;2017年9月,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018年3月,南昌大學被列入部省合建高校,學校再次把合建的重點之一放在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

為了探索學科“雙一流”建設和部省合建的路徑,王雨花了幾個月時間跑遍了全國十幾所高校虛心求教。回來後,他把自己關進辦公室,通宵達旦設計建設方案。很快,他向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把化學、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物理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等材料相關專業聯合起來,建設一個大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統一規劃、統一發展。

為什麼要搞大學科制?王雨認為,現在的學科建設已經不是某個學院、某個專業的事,只有搞交叉學科,把相關力量整合到一起,才能讓學科發展駛入快車道。

在他提議下,南昌大學正在著手構建理工一部,打造學科特區,全力支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2017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ESI正式進入世界排名前1%,站上了國際舞臺。

“部省合建後,我們明顯感覺王教授更忙了。”青年博士兼學院科研秘書饒鄭剛說,以前王雨加班還會讓他帶份快餐,到後來,總說帶個麵包就行了,因為吃麵包節約時間。

對於時間,王雨錙銖必較。“真的沒時間”,每次讓王雨填寫榮譽材料,南昌大學人事處處長熊薇都會被這句話堵回來,“王雨參加學術會議、籌劃學科建設,能準備幾萬字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榮譽材料,半頁紙他都嫌麻煩。”

來南昌後,王雨幾乎把物質生活的要求放到了最低。同樣款式的西褲,他一口氣買6條,輪換著穿;在家裡,他把不到50公分高的床頭櫃當書桌,坐個小馬紮一忙就是一整夜……而他又是那麼地熱愛自己的工作,他會在連續一個暑假加班,寫出部省合建方案初稿後,興奮地把大家召集起來,分享學科發展藍圖,躊躇滿志、神采飛揚,深深感染著在座的每一個人。

王雨是在安徽省太湖縣大別山深處長大的,在他眼裡,吃苦根本不算事。當年,憑著一股能吃苦的勁頭,16歲的王雨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進清華大學材料系,又是靠著能吃苦在科研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這一次,為著自己的夢想,王雨依然樂在其中。他曾在QQ空間留言:“有人說苦,我都高深莫測地一笑,幹自己想幹的事,還怕苦?”

“我們的研究只有變成生產力,才是有價值的”

如今,走進材料樓一樓寬敞明亮的實驗室,只見手套箱、低溫探針臺、磁控濺射系統、超高壓爐、單晶爐等新引進的設備正在發揮著作用。據工作人員介紹,還有透射電鏡、氦離子顯微鏡等一批尖端設備已完成採購或正在採購中。

而剛來學院時,王雨發現偌大的材料學院,實驗設備嚴重不足,大家各自為戰。這樣搞科研怎麼行?!

他把學院搞科研的老師召集起來,鄭重宣佈:以後學院要建設一個科研大平臺,所有實驗設備都放在平臺上,資源共享,大家擰成一股繩,一塊幹。

2016年初,王雨找到校長周創兵,要學校把給他個人的科研經費,投到學院公用的科研平臺,支持他把平臺做大。他的要求得到周創兵大力支持。在他帶領下,材料學院漸漸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其科研配套啟動經費,都用於建設學院的公用平臺,大家共享共用。

“我們的研究只有變成生產力,才是有價值的。”這是王雨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熱風吹雨灑江天——江西日報用一個整版追記我校王雨教授

江西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有色金屬、貴金屬和稀土等資源,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有著重要地位。近年來,江西也把新材料作為十大新興產業之一進行重點發展。2017年全省新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690億元,增長16%,總量佔全國10%。

時代給王雨出了一道必答題:如何讓學科研究助力江西新材料產業發展。

2018年夏天,省委省政府在南昌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400多位專家,與省內外的專家、企業家齊聚一堂,圍繞新材料和航空航天領域展開學術探討、技術交流,尋求合作。這次會議舉辦的4場分論壇,其中有3場是關於新材料,背後的具體負責人都是王雨。

材料學院青年博士陳興濤參與了這次會議的籌備,他說那段時間王雨特別忙,確定議題、聯繫專家、佈置會場,甚至新聞稿件的把關,都全程參與,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流程他都考慮得很周全。整個籌備工作,除了十餘名青年博士,王雨沒有驚動學院其他老師,他說:“學院發展事務多,如果任何時候都轟轟烈烈的,很快就會讓大家疲憊,我喜歡務實、高效、真正解決問題產生效果,不希望雷聲大雨點小!”

就在那次會議上,記者採訪過王雨,他的言語清醒又充滿自信:“江西雖然拿到了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入場券,但光靠礦產資源和省內科研力量還不夠,必須利用他國成熟的科技和經驗,才能實現彎道超車,我們樂於成為這個引進外腦的橋樑和紐帶。”

知易行難。要真正找到科研和產業之間的結合點,產生經濟價值並不容易。哪些是新材料產業未來發展的熱點?怎樣讓科研有效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

王雨的大腦一刻不停地高速運轉。他把目標投向了創新型科技企業,只要稍有空閒,就帶著青年博士們到涉及新材料的企業調研,瞭解企業的真正需求。

不久,一家主營功能性材料的企業——江西科泰新材料有限公司進入他的視野。這家企業生產的各類薄膜功能材料可以讓我省稀土資源價值實現更大化。受制於技術,企業一直沒有做大。薄膜功能材料正是南昌大學為助力江西產業發展確定的新材料研究重點方向之一。王雨主動上門,尋求合作。久旱逢甘雨,公司總經理舒曉敏自然喜出望外,兩家一拍即合,決定共同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功能薄膜材料。2017年,兩家聯合申報的先進功能材料與薄膜技術工程實驗室獲批省級工程實驗室,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

目前,一個個王雨關心的光電信息、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環境與能源材料等重要新材料領域,南昌大學正在發力。由王雨參與創建的“學科特區”未來將有望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項目落地開花。

“不信邪的年輕人,請跟我來,去找找那科研的詩和遠方”

推開材料樓3樓A區301辦公室的門,還能聞到一股新裝修後的氣味。看著王雨最後倒下的地方,陳建琴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我真不敢相信,王院長就這樣離開我們了,昨晚我還夢到他,他問我學院科研平臺建得怎麼樣了?問我去年新引進的那幾個博士怎麼樣了?”

熱風吹雨灑江天——江西日報用一個整版追記我校王雨教授

2017年12月26日王雨院長在研究生學術報告會上致辭

這間辦公室是2018年7月才隔出來的,為了給新引進人才騰出位置,他帶頭把自己的隔成了兩間,選了靠裡那間。一裝修完,王雨就趕著搬辦公室,陳建琴勸他搬到別的辦公室過渡一下。王雨拒絕了,理由很簡單,那間新辦公室是給引進人才的,不能用舊了,給人才的一定要是最好的。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不信邪的年輕人,請跟我來,去找找那科研的詩和遠方。”學院的年輕人都記得,王雨常常在學科微信交流群裡深夜“冒泡”,給大家大段大段地灌“心靈雞湯”。“有時我們覺得他很煩,婆婆媽媽的,可現在再也看不到他發言了,我們才發現他原來說的那些是多麼可貴。”青年博士廖霞霞說,“只有站在他的高度,才會明白,那些‘心靈雞湯’,正是他一直踐行的人生信條。”

他就像個家裡的大哥,關照著每一名新加入學院的年輕人,引領著大家去尋找科研領域新的座標。

2016年5月,在低維納米材料研究方面頗有建樹的博士後周楊波,經人引薦在南昌見到了王雨。

“低維納米材料在江西還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在這裡你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王雨直奔主題,語氣中帶著的欣賞讓周楊波如沐春風。“你可以到南昌大學來把這個領域的研究做大,你放心,你只要負責做科研,其他的我來。” 簡單但真誠的幾句話,讓周楊波很感動。

2016年底,周楊波到北京參加答辯,前期的材料王雨已經和他商量修改了好幾遍。之前說好,周楊波自己去北京,可那天王雨還是去了,臨時買票沒有了臥鋪,他是坐了一夜的火車硬座趕去的,他要再扶周楊波一程。答辯成功了,來不及分享喜悅,王雨就急著趕回了南昌。“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這樣的人太少了,士為知己者死,我當時就決定一定要留在這裡,幹出一番成績來。”周楊波說。

王雨就是這樣一位宅心仁厚、古道熱腸的人。

2009年,柯善明帶著家人到香港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後,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妻子在家待業,只靠微薄工資生活的柯善明一家舉步維艱。王雨知道後,有一天找到他:“我們課題組雜事太多,人手明顯不夠,你愛人能不能過來幫幫忙?我很需要她這樣細心的人。”

“我知道,王教授是想幫我,又顧及我的感受,所以才讓我愛人去上班,他開出的工資比普通打雜的高多了。”柯善明說,正是得益於王雨的幫助,他順利完成了博士後的學業,成為深圳大學的副教授。“因為了解王教授,所以當他希望我也能來老區工作時,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2018年9月,柯善明正式加入南昌大學,成為材料學院的一員。

李璠是南昌大學自己培養的青年骨幹,2015年秋天,作為訪問學者的她在香港理工大學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學習。“我有機會去那學習,真的要感謝王教授,是他多次向之前的同事推薦我,甚至親自到香港當面推薦。”李璠說,王雨一直告訴她,搞科研的人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瞭解最前沿的動態、最先進的方法,但是,任何時候都別忘了要回來,老區更需要人才。

這段時間,王雨的碩士研究生張洲洋一直在為學院每個學期都要舉行的研究生學術論壇準備著,這是王雨為培養學生科研能力搭建的一個交流平臺,他甚至請來中科院院士為學生們現場點評。每當在科研道路上遇到難題,感到無能為力時,導師的話總在她耳畔響起:“做科研絕不是寫寫文章就行,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張洲洋說:“王老師不僅教我們做學問,更是在教我們做人。”

4年多來,王雨引進了學科領軍人才2名、學科方向帶頭人2名、具有一流大學教育背景的青年博士14名,他總是結合每個人的專業特長、興趣方向、性格特點,幫助規劃他們的科研方向,將他們置於未來材料學科研究的某一個點,最終匯成整個學科發展的科研人才網絡。

聚是一團火,散似滿天星。現在,這些年輕人就像一粒粒蒲公英的種子,播撒在材料學科的各個領域,朝氣蓬勃地生長著。

“我在這裡啊,就在這裡啊,驚鴻一般短暫,像夏花一樣絢爛”

誰也沒想到,那個總說自己身體很好,安慰別人說生命很頑強,好像總在路上奮力奔跑的人,就這樣突然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

“王老師太累了,他只是睡著了。”每天,離開材料樓,青年井岡學者費林峰總會下意識地抬頭回望一眼,301辦公室的燈是不是亮著,那個穿著淺藍色襯衣、黑色西褲,拎著電腦包的中年人會不會從樓裡走出來……

熱風吹雨灑江天——江西日報用一個整版追記我校王雨教授

“他從來沒為自己的事找過我,每次找我都是為了學院的發展。”說起王雨,周創兵校長喟然長嘆,“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與他很符合。”曾常與王雨一起交流的南昌大學中德研究院副院長魏華說:“他有很強烈的家國情懷,即使和他閒聊,也總能感覺這一點,他在學術上也很有影響力,正值盛年就走了,我感覺特別心酸。”

“我有時希望自己和王院長完全錯開,從來沒認識他,那現在就不用這麼難過了。”青年博士舒龍龍說。2018年9月11日,王雨離世後的第二天,他獲得了全國硅酸鹽協會頒發的優秀青年獎。“這是他一直希望我能得的獎,現在我得到了,本來要第一時間和他分享,可那天我只能偷偷地大哭一場。”

“我甚至想過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可如果我走了,王院長給我們材料學科規劃的那些事誰去完成?他這4年多的努力就有可能付之東流!”舒龍龍說。最後,不僅他沒走,王雨這幾年引進的人才和青年博士沒有一個離開,大家心裡都憋著一股勁,要把他未竟的事業一直幹下去。

聽說我們是來採訪王雨事蹟的,那些平時惜時如金的學者們都放下手頭工作,說:“無論多晚我們都會等,一定要給你們講講王雨的事,他太值得我們尊敬了。”談到王雨的離去,大家都痛心不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前幾年王雨帶領大家為學院發展打下了紮實基礎,再過幾年,學院平臺建設、科學研究、產業運用的成果都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王雨看不到這些了。

那個相濡以沫的男人,就這樣說走就走,不辭而別了。從此,在王雨妻子眼裡,白晝與黑夜,不再有分別,回憶與思念,啃噬著時間。“爸爸去天堂了,他終於可以休息了,他在那看著我們呢,我們要好好活著。”她告訴孩子們要堅強。孩子們知道,父親是愛他們的,愛這個家的。他會把媽媽給他設計的那個穿白色T恤、藍色牛仔褲、戴著眼鏡的卡通形象,一直作為社交媒體的頭像,作為彙報工作PPT的裝飾;他會給正在讀初三的女兒寫信,傳授學習方法、舒緩壓力,字裡行間充滿了慈愛、期望……

出事前幾天,王雨還對人說起:“等忙完這陣,我要帶著孩子們出去好好玩玩。”

然而,一向守信的王雨這次完全失信了。

再也沒有人知道,生命的最後一刻,王雨還想了什麼。

唯一能確定的是,出事那天上午他還在辦公室加班修改南昌大學部省合建方案,而這一方案如今已成為《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部省合建南昌大學的實施意見》,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熱風吹雨灑江天——江西日報用一個整版追記我校王雨教授

這一生,兜兜轉轉,走過荊棘密佈,也有繁花似錦。有人說他傻,有人笑他痴,他卻報之一笑,就像他經常聽的那首《生如夏花》:我是這耀眼的瞬間,是劃過天邊的剎那火焰,我為你來看我不顧一切,我將熄滅永不能再回來,我在這裡啊,就在這裡啊,驚鴻一般短暫,像夏花一樣絢爛……

“在王雨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了高校知識分子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情懷、高層次學術人才為事業執著奮鬥的追求、人民教師立德樹人的風範。在南昌大學搶抓部省合建機遇,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學習和弘揚王雨教授的精神。”南昌大學黨委書記喻曉社表示,學校決定在全校範圍開展向王雨教授學習的系列活動,激勵師生員工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狀態投身高水平大學建設。

生如夏花,逝亦絢麗


排版 | 苗澤陽

記者 | 鄭穎

來源 | 江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