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盛世如果延續下去,會有多恐怖?

永樂盛世如果延續下去,會有多恐怖?

鄭和下西洋

永樂盛世,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創立的。朱棣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諸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

那麼,永樂盛世到底有多強大?

政治方面:遷都北京,把國家重心由南轉移到北,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政治中心的大轉移,鞏固了國家北疆,推動了多民族大融合。改革吏治,使得政治清明,文官體系完善,提高政府運行效率,提升整個國家的管理水平。

軍事方面:征服安南,在蘇門答臘南部的舊港(今稱巨港)設立宣慰使,首任宣慰使施進卿即由鄭和親自前往冊封,使浩瀚的南海儼如中國的內海。經營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經過對外擴張,明朝的領土囊括內地十八省範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烏地河流域,後改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滿洲、新疆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甚至短暫征服並統治安南(今越南北部),永樂年間明朝極盛國土面積約達1000萬平方公里。

文化方面:為了保留下更多的史書,為後人所用,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經濟方面:農業使得水旱朝告夕振,無有雍塞成為常態,完善救災體系,保障農業的發展。商業重新恢復大明寶鈔,促進商業發展。畜牧業頒定牧馬法,保障民用軍用馬匹使用。手工業中布帛、絲絹、棉花絨和果鈔已成為明朝賦稅的重要部分,多元化發展,其中制瓷業達到鼎盛時期。製造業中的冶鐵、造船居世界前列。

永樂盛世,是全方位、全方面、深層次的盛世,代表了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封建王朝,所表現出的頂峰。那麼,如果後續帝王延續這種發展態勢,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不妨大膽想象一下。

領土疆域:永樂年間,明朝最大控制範圍包括傳統的中原區域,以奴兒干都司為主的東北疆域,以舊港宣慰司為主的南洋疆域,以安南布政使司為主的東南亞疆域。這些都是被明朝政府直接統治管理的。如果,能保留穩固下去,那麼以中國文化的滲透力,以及人口的繁衍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現在的南海會成為中國的內海,西伯利亞也將會成為中國領土,中國會形成一個北抵北冰洋,南抵印度洋,東臨太平洋,西從烏拉爾山脈-帕米爾高原-中南半島為一體的疆域。

軍事實力:在朱棣的領導下,當時的明朝已經擁有了一流的野戰軍團,配置著完備的火器,而且每年還會在皇帝的帶領下,掃蕩蒙古高原,拿蒙古騎兵練手。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保持下去,以當時野戰軍團的實力,先進的武器裝備,超前的戰爭思想,強大的野戰軍團,一定是世界最強的的戰備力量,保家衛國,開疆擴土,必是所向無敵。

以鄭和為首的遠洋艦隊,豐富的遠航經驗,強大的軍事力量,多樣化的配套設施。是明朝政府開闢遠洋疆土,維護海外利益的利刃。如果保持下去,在那個還未開放的世界,建立中國式的日不落國家,應該是手到擒來。

如果細心的人會發現,中國其實從一開始就具備了管理世界的能力。最多的人口、廣袤的土地、多元化的民族、複雜的地理,所有的所有,中國人從一開始就逐個解決,這種能力,難道不是為領導世界提前所做的演練嗎?

文化經濟: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同化性、傳播性。在這種強大文化的武裝下,相信當時全世界都說中國話、全世界都學中國文化定會成為現實。中國眾多的人口,本身具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投送遷移力,在這種優勢下,全世界成為中國的原料基地,中國成為世界市場會成為事實。

如果永樂盛世延續下去,中國一定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管理全世界、領導全世界的國家。這會不會很恐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