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捧到避之不及 手機業遭遇了什麼

小米與美圖達成合作,美圖自產手機成為過去時;錘子科技步履維艱,羅永浩一直勉力維持,苦心掙扎;金立手機則陷入資金鍊危機,最終迎來了破產清算的結局……資本變得更加謹慎冷靜,在套現退出遙遙無期,有的選擇冷眼觀望,有的選擇止損退場,市場上很難再尋覓到白衣騎士,羅永浩們也苦於找不到接盤方。

資本曾經熱情追捧

七八年前,國內智能手機處於井噴階段,加上小米模式帶來的啟發,大量新興手機品牌在資本的催熟下迅速誕生。

錘子科技便是明顯一例,2012年3月,錘子獲得天使投資人吳泳銘的900萬元人民幣投資;2013年5月,獲得來自紫輝創投和陌陌的7000萬元A輪投資;2014年4月,獲得來自金石投資、海通創意資本、紫輝創投和和君資本的2億元B輪融資;2015年6月,獲得來自金石投資、久亦投資、抱團科技、迅遊網絡和合鯨資本的億元級別的C輪融資……

其可謂是資本追捧的明星創業公司。彼時的羅永浩本人也極度自信,對外大話不斷。

還有魅族。2015年2月,魅族宣佈獲得6.5億美元融資,其中阿里投資5.9億美元,海通開元基金投資6000萬美元。

再到更小而美的國產手機廠商,比如大可樂手機。2012年6月27日,丁秀洪從網易離職,推出大可樂手機,首筆便拿到6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並在此後一系列增資中累計拿到了約2億人民幣的資金。

彼時除了大可樂之外,包括青橙、小辣椒、百分百等都是在資本催熟下,同一批成長起來的國產二線品牌。

當然也少不了大佬們的進軍。360的周鴻禕、格力的董明珠等,都陸續表態要進軍手機。

一時間,資本瘋狂湧入。作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互聯網公司和創業者,與飢渴的資本一道參與了智能手機爆發的盛宴。

但再好的故事,總是要兌現的。

資本更是逐利,講究投資回報率。等到錘子等國產手機廠商依舊無法打開市場,銷量僅僅只是華為、小米等的一個零頭時,曾經熱情的資本就迅速變臉,畢竟退出套現之日,遙遙無期。

止損撤退

2018年年底,錘子科技接連收到了不好的消息,不光是被上游的供貨商“堵門催債”,更是被申請財產保全,凍結了不少錢款、股權。

2018年12月27日,據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民事裁定書,錘子科技被奧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法院裁定凍結錘子科技在招商銀行的存款人民幣450萬元整。

此前不久,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羅永浩所持錘子科技股權被凍結,凍結期限自2018年12月17日至2020年12月16日,執行法院為湖南省瀏陽市人民法院,具體凍結股權數額未顯示。

並於日前,據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法院公佈的執行裁定書顯示,裁定對錘子科技名下價值15778654.99元的財產採取保全措施,並立即執行。

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錘子科技,迎來了至暗時刻。

新金融觀察記者瞭解到,為解救錘子,給公司找錢輸血,羅永浩在過去一年先後接觸過百度、華為、阿里等方面,尋求接盤,但與前兩者均未談妥,與阿里方面也就價格方面陷入僵局。

一個事實是,目前不管是誰要投資錘子科技,挽救頹勢,都需要大量資金。

“在手機大格局沒有形成之前,可能5億元就能做手機,但現在手機市場大格局已定,做出市場起碼要50億元。”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飈對外表示。

錘子還在生死邊緣掙扎,金立已經宣佈破產。

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金立集團總負債超過了200億元,法院正式裁定其破產。金立這一在手機行業中打拼多年的老兵,迎來終局。

新金融觀察記者瞭解到,從去年年初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承認公司存在資金鍊問題開始,金立便尋求融資重組等方式,來嘗試自救,但均未獲得成功,以至於這個一代手機巨頭,最終轟然倒塌。

“錘子,與金立都出現了資金鍊危機,公司掌舵人也在過去一年不竭餘力地去找錢,尋求融資收購,但無奈手機行業泡沫已經碎掉,資本不再如幾年前那般熱情追捧,而是變得冷靜,冷血,以至於沒人接盤。”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那個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的互聯網手機時代,已經遠去。

更有早就及時止損的,比如大可樂手機。

2016年,丁秀洪在其微博發佈《關於暫停大可樂手機業務的公告》,表示因為殘酷的行業競爭和資本洗牌等原因,大可樂全系列手機硬件研發、軟件研發、市場運營和商務合作等全部暫停。公告稱:“導致大可樂手機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難以兌現的資本協議。”

據瞭解大可樂的投資方,認為手機行業發展到此時,拼的是資本,和足夠強大的團隊,而事實上,這一門檻放在2016年就已經足夠高了。再投入更多資金,也很難在競爭中有所改觀,於是選擇止損。

美圖公司的創始人蔡文勝,同樣是如此打算。

2018年11月,美圖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將旗下美圖手機的品牌、影像技術和二級域名,獨家授權給小米。

“蔡文勝選擇從手機行業抽身而退。”有業內人士稱,作為小而美的存在,此前美圖手機是有競爭力的,而且定價都是能夠盈利,其毛利率相對小米等廠商要高出不少,但隨著智能手機市場趨向飽和,頭部效應越發明顯,中小手機廠商的生存環境更加艱難。美圖手機,也挺不下去了。

“在手機市場最輝煌的時刻,有著大大小小上千家國產手機品牌,但到了現在,頭部品牌也只是華為、小米、OV等這幾個了。很多資本也陪著一道,竹籃打水一場空。”

本文源自新金融觀察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