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為什麼中國手機品牌在價格和價值上都超過了蘋果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些名字都不熟悉,可能有點難以發音:華為、小米、Oppo、Vivo。他們是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品牌。在世界各地——儘管不在美國——他們正在使手機業務競爭激烈。本週,在蘋果公司稱iPhone在中國的銷量大不如從前之後,業內觀察人士表示,來自中國品牌的設備是一個主要原因。

印度商業標準報寫道,隨著中國手機市場達到飽和,銷量全面萎縮,中國的硬件製造商正在發力,並且越來越贏得粉絲的青睞,在法國、德國、印度和東南亞等地,消費者發現手機幾乎可以用iPhone的一小部分成本完成任何事情。蘋果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高端手機市場上穩坐榜首。但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已經開始在其他地方做他們在中國做的事情,在體驗和價值上與iPhone競爭,並通過價格比較吸引顧客,這讓他們重新考慮購買蘋果的標誌性產品。

成本差異顯而易見:在中國,iPhone XR起價約為950美元,而華為的高端手機起價約為600美元,小米的同類機型起價甚至更低。iPhone XS起價約為1250美元。技術研究公司Canalys駐上海的分析師Mo Jia表示,華為和Oppo等公司在功能和整體質量上有所改進,吸引了許多中國富人。中國品牌在歐洲的積極營銷和銷售活動表明,這些公司相信傳統上使用iPhones的消費者也會這麼做。“也許這不會發生在今年或明年,”Mo Jia說。“但華為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印媒:為什麼中國手機品牌在價格和價值上都超過了蘋果

就價格和價值而言,中國手機制造商在進軍歐洲市場方面超越了蘋果,總部設在深圳的華為已經遠遠超越了手機商店。華為贊助希臘夏季音樂會,與立陶宛籃球聯合會合作,並支持在德國科隆舉辦“中國節”。Vivo贊助了去年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盃。根據Canalys的數據,總部位於北京、成立於2010年的小米似乎在去年年初突然成為歐洲第四大移動品牌。小工具製造商也成為印度最暢銷的手機,部分原因是在農村地區開設了數百家商店。

在法國北部25歲的銀行家克萊蒙-布萊斯有一部工作用的iPhone和一部個人手機小米。他說,他需要“一直”給蘋果設備充電,但可以不給他的小米充電兩天。布萊斯說:“我們有一個錯誤的、先入為主的想法,認為中國品牌不太好,他們的產品質量很低。”。“但是價格差距引發了恐懼。150歐元——大約170美元——“你到底要冒什麼風險?”

中國手機制造商在美國沒有取得類似的進展。美國政府多年來都在搞“小動作”,阻止華為智能手機和電信網絡設備的銷售,同時也在勸阻其盟友這麼做。但所謂的安全問題並無法阻止大西洋沿岸的一些買家。雅典的大學生瓦西洛普洛斯說,在他最近的歐洲之旅中,他受到了華為廣告的轟炸。他說他買了一部華為手機,因為該品牌感覺更熟悉,甚至更歐洲化。“在倫敦市中心看到華為,讓它看起來立刻更加西方化,”他說。

蘋果在許多地方仍然控制著消費者。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本週宣佈了中國的銷售下滑,他說蘋果預計將在德國、意大利、荷蘭、韓國和西班牙等富裕國家以及馬來西亞、墨西哥、波蘭和越南等新興市場創造收入記錄。然而在中國,蘋果的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該公司在智能手機出貨量上一直位居第五。蘋果發言人拒絕置評。

過去10年,隨著收入的增加,移動技術的迅猛發展,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人對手機的依賴無所不包,他們用手機租自行車,登錄健身房,支付餐館賬單。市場日益飽和,中國沒有先進設備的人越來越少。

如今,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銷售商是華為,其手機產品線包括具有所有最新功能的中端設備和高端機型。同一個中國母公司擁有的Vivo和Oppo是下一個。然後是小米,它的手機、智能家居設備,甚至運動鞋都擁有一批熱情的粉絲。韓國三星在全球銷售的智能手機比任何其他品牌都多,但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為1%左右。32歲的工程師尹峰現在有了iPhone,但他正在考慮改用華為設備。“過去幾年,蘋果手機的技術沒有任何重大突破,而國產手機的技術越來越好,”他週五在上海的華為商店瀏覽時表示。“差別越來越小。”

長期以來,蘋果產品在中國一直被視為賦予其所有者最高的威望和酷勁。但中國公司已經使用了巧妙的營銷和名人代言,讓他們產品顯得更有個性,同時促進相機技術、電池壽命和微芯片的進步。週五,餐廳廚師西龍鳳和一位朋友在上海一家Oppo商店。談到手機品牌,35歲的西先生嘗試過很多: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和三種不同的iPhone型號。幾個月前他換了Oppo。他承認蘋果的設備總體上看仍然更好。但他在上海的許多朋友和他家鄉的人都是Oppo用戶。售價——大約400美元——很難擊敗。他舉著他的粉色手機說,“外形很漂亮。”

另一個不利於蘋果在中國的因素是微信的主導地位,微信是一款超過10億人使用的信息、社交媒體和支付應用。它不僅適用於蘋果,也適用於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統,使得手機軟件不再是一個差異化因素。行業研究公司IDC分析師考爾問道:“如果從硬件角度來看,華為的升級不多,從平臺角度來看,沒有什麼可以鎖定人的,iPhone憑什麼讓我們支付那麼高的價格?”在歐洲,中國品牌的買家描述正在經歷一種轉變。iPhone或三星設備中令人惱火的缺陷導致他們尋找替代產品。面對不熟悉的中國產品,他們起初有疑慮。但過一段時間,他們就上癮了。

三年前,33歲的馬斯卓在意大利南部購買了華為手機,他對此表示懷疑。“我的朋友取笑我說這不會像大多數中國產品一樣持續下去,但是我們都錯了,”他說。卡婭使用蘋果iPhone和平板電腦,但作為柏林一家電子商店的銷售員,他遇到了更喜歡中國品牌的德國顧客。“現在,你可以用iPhone或三星手機的一半價格買到一款拍照和音頻質量最好的智能手機,”他說。勞塞羅是巴黎的一名電信高管,去年夏天,他購買了他的第八部華為手機。他也把56歲的姑姑揚科夫斯基變成了一個華為迷。現在他姑姑也已在用第二部華為手機了。揚科夫斯基在談起她用中國手機感受時說,如果你問哪一種中國煎鍋好,我不知道,但是手機嘛,我用這個,她舉了舉手裡的華為手機扮了鬼臉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