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星巴克的同種焦慮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蘋果和星巴克代表了一眾焦慮品牌。

文︱小亞

圖︱網絡

一週前,蘋果CEO庫克發了一封致投資者的信,其下調了2019財年第一季度營收預期,究其原因,“中國區銷售疲軟”

近日,高盛將星巴克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理由是對其在中國市場的擔憂,高盛同時還將星巴克的目標價從75美元下調至68美元。

創立初期就與格調掛鉤的兩大品牌,同時在中國市場折戟,這背後其實藏著許多焦慮。

與中產階級焦慮的碰撞

說起格調,這與創立初期的故事有著緊密的聯繫。

你蒙上眼去喝星巴克、Costa等咖啡,其實是無法分辨品牌的,而星巴克似乎更加註重的是感受。正如星巴克現任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在自傳《將心注入》中提到:“我現在幾乎不能相信星巴克是在做咖啡生意了,它忽略了咖啡事業的真正意義。就像一道閃電直穿心靈,我全身都為之震顫了。”

而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極簡主義美學,為世人創造了不少經典作品。讓人頓覺那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並砸在了喬布斯的頭上。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星巴克的格調與蘋果的美學對中產階級有著極大的誘惑,而這裡的中產階級正如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副教授楊柳,在一次主題為《中國的這幫中產階級,他們的存在感和優越感是怎麼來的?》的演講中所說:

如今,中產階級不再是由我們認為的財富、物質佔有的多寡來劃分,它更多的是由工作性質、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認同,包括社會地位來劃分的。

這樣的中產階級,既不能直接生產產品,又不能有貴族或財產的依託,怎麼辦呢?他們特別容易產生心理焦慮,特別需要一種社會認同和尊敬。他們往往通過消費和佔有越來越多的文化資本來獲得優越感,來粉飾和體現自己的地位。

顯然,商品已經變成了符號化,用符號表達某種價值來進一步吸引人們去消費。購買某種商品是為了獲得其本身不可能擁有的意義和地位,這顯然也是星巴克與蘋果創造銷量神話的出發點。

不過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輕中產人群研究報告中,有這樣一句總結:“隨著中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大眾生活成本高、壓力大的現狀更加突出,理性消費時代加速到來。在理性消費時代,消費者的衝動性消費頻率較低,會合理規劃消費支出,高性價比商品更容易獲得其青睞。”

顯然高逼格輸給了理性消費、高定價和高焦慮。

玩命的競爭對手

以上也不是全部。

蘋果與星巴克宿命相同的地方,還有兩者都有“玩命”的競爭對手。蘋果之於國產手機品牌,星巴克之於瑞幸咖啡。

玩命程度正如一些公開數字所說,成立於2017年10月的瑞幸咖啡,一年時間在中國開設了2073家商店,覆蓋所有核心商業區,並計劃在2019年開設2500家商店,總計多達4500家。截至2018年7月,該公司投入10億元人民幣(1.58億美元)補貼和教育客戶。

此外,按在2018年前三個季度,瑞幸咖啡虧損人民幣8.57億元(1.2855億美元)。公開數字顯示,瑞幸咖啡每杯咖啡平均價格為人民幣10.21元(1.53美元),每杯平均成本(不包括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為人民幣22元(3.3美元)。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備註:據外媒報道,在星巴克發佈2018 Q3財報後,世界十大投資銀行之一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曾發佈報告稱,星巴克第三財季的下跌將是持續性的。瑞幸咖啡等競爭對手太強,可能成為星巴克最可怕的噩夢。)

幾乎癲狂,據億歐英文網站EqualOcea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投資銀行已開始為瑞幸咖啡準備關於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文件。

而蘋果這一側,在中國區的第一大競爭對手便是華為,據一週前歐盟委員會的官網發佈了《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來看,華為以113億歐元的研發投入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蘋果排在了第7位。“大力出奇跡”,高資本的投入帶來眾多創新,從跟隨的模仿實現了獨立了特色,並贏得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許多機構的分析師開始探討,這些很大程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品牌的危機開始顯現。目前來看,星巴克和蘋果代表了一眾格調品牌的焦慮,但中國這塊市場拿下也要拿,拿不下也要拿,畢竟市場規模太誘人了。(備註: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年消費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奢侈品市場的近三分之一,預計到2025年中國消費者將貢獻全球奢侈品行業近一半的銷售額。)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圖注:預計到2025年,中國消費者將貢獻全球奢侈品行業近一般的銷售額。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T訪談》往期回顧: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苹果与星巴克的同种焦虑

前方高能!!

在這裡你可以邂逅志同道合的朋友

只要你主動

天天都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