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造星、AI開路,連接產業:突圍短視頻瓶頸有哪些新路?


平臺造星、AI開路,連接產業:突圍短視頻瓶頸有哪些新路?

短視頻的火熱在持續,據易觀推出的《中國短視頻市場商業化發展專題分析2018》,截止2018年6月,短視頻綜合平臺與短視頻聚合平臺活躍用戶規模分別達到4.72億人和1.61億人,2018年國內小視頻平臺數量超過150家,行業用戶突破4.7億。


平臺造星、AI開路,連接產業:突圍短視頻瓶頸有哪些新路?

短視頻也正在成為用戶打發碎片化時間的剛需,進一步搶佔國民總時間。數據顯示,短視頻綜合平臺對於用戶使用時長的佔用在2月份就已經達到51.628億小時。

上行勢頭之下,短視頻的瓶頸與侷限性開始凸顯

從短視頻上行勢頭之下,一些侷限性與瓶頸也逐步顯露出來。

一方面是,各平臺過度聚焦娛樂化內容,相似內容的重複出現的概率越來越高,用戶逐步迎來審美疲勞。

另一方面,當前,短視頻用戶增長與流量在逐步見頂,今日頭條與騰訊時長之爭,騰訊正在扳回一局,Questmobile數據顯示,9月騰訊系的總使用時長環比回升了1.4 pcts,而今日頭條系的僅增長0.4 pcts。根據QM的數據,MAUs方面,抖音的增長曲線斜度已經遠沒有上半年陡峭,放緩勢頭明顯。

平臺造星、AI開路,連接產業:突圍短視頻瓶頸有哪些新路?

其三,短視頻平臺對於音樂的宣發作用正在日益凸顯,但當前短視頻面臨造星難以及BGM的同質化與原創性不足的困境。從《海草舞》、《白羊》、《BINGBIAN病變》、《學貓叫》、《沙漠駱駝》等,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誕生不少爆款神曲,但未來的可持續性生產能力堪憂。對於抖音來說,BGM是輔助創意表演而生,平臺對音樂創作者的關注並不多。

據2018年海馬雲大數據發佈的《抖音研究報告》,抖音平臺只有9.4%作品的BGM來自原創,BGM原創能力如果跟不上短視頻產出的數量與節奏,同質化洗腦神曲會逐步導致用戶審美疲勞。從抖音等平臺來看,口水歌多,但價值沉澱有限,在版權正規化的當下,音樂產出滿足不了市場對優質音樂的需求。

其四是,頭部陣營趨向固化,普通用戶參與度並不高,社交化短板難突破。由於流量中心化機制,頭部大號由於更擅長製造話題生產爆款,玩法熟稔,推高了內容的門檻。

但是許多普通用戶對於內容生產卻逐步喪失了動力,成為被動觀看者,社交互動僅僅停留在評論區,如果不能調動多數普通用戶參與,它在社交性上的短板就很難得到突破,也會更快迎來審美疲勞。

要打破短視頻的瓶頸,需要找新流量、新用戶、新模式,還有哪些路可以走?

創新玩法降低門檻,用戶從圍觀到參與創作的轉變

短視頻讓用戶觀看頭部內容獲得觀感上的滿足,積累了大量用戶基礎,但這種單方面的圍觀也導致了短視頻的疲態漸顯,下半場更需要調動用戶對自我展現、內容層面社交互動的深層需求,讓用戶從圍觀表演到參與更有趣的內容創作與社交互動的轉變。

面對抖音快手的強勢,短視頻第二梯隊成員它們通過玩法創新來上位的訴求是最強的。

比如騰訊接連上線了多款短視頻APP來賽馬,其中的一款音兔則是聚焦音樂領域的短視頻——用戶可以給自己己喜歡的歌曲拍攝Music Video,智能匹配背景音樂、轉場特效等,並且可以與朋友和粉絲共享視頻。

平臺造星、AI開路,連接產業:突圍短視頻瓶頸有哪些新路?

再看網易。網易雲音樂早在今年3月就推出全新視頻頁進一步強化短視頻功能,其視頻版塊包括音樂、MV、舞蹈、二次元在內的多個子標籤,基本涵蓋了與音樂內容相關的視頻類別。同時邀請了各類視頻博主入駐,從聽BGM原曲到看視頻實現閉環。

而音樂短視頻動次APP過去一直深耕原創音樂內容領域,這家短視頻首創了多格視頻的社交裂變玩法——通過多個小格短視頻拼裝成一個視頻,呈現合成的表演,用戶可以以合唱、合奏的形式和其他用戶共同創作音樂短視頻,不久前上線的4.0版本則推出了速拍功能新玩法——用戶可以分別錄製6個只有5秒的視頻,最後平臺會進行智能合成,通過平臺對聲紋提取和智能匹配,生成一個全新的作品。


平臺造星、AI開路,連接產業:突圍短視頻瓶頸有哪些新路?

另外是汪峰團隊參與打造的碎樂APP,在今年7月正式更名為“菠蘿BOLO”後,它一方面模仿動次APP的短視頻多格拼接玩法,轉型為泛音樂視頻社交平臺,一方面上線了音樂互動交友遊戲、battle戰等形式,並開始邀請明星入駐等。

從當前許多短視頻平臺的做法來看,它們的突破思路都是聚焦音樂領域,一方面提升短視頻音樂的趣味玩法和娛樂互動體驗,降低UGC的內容生產門檻,試水社交新模式。另一方面是從玩法的差異化入手去確保平臺的黏性。再次是,打造一個垂直供需網絡。因為音樂領域很容易形成名人IP效應,各大短視頻玩法都在有意識的培育並孵化網紅。

各玩家明裡在提升趣味化玩法與娛樂互動體驗,暗裡或許還潛藏著另一重心思,就是平臺造星。

造星能力,決定了平臺的可持續性流量價值

在今天,微信朋友圈的推廣入口已經為微視放行,百度好看視頻開始與信息流結合,阿里上線了鹿刻,美拍短視頻也在強調內容質量,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流量焦慮,一方面也看到了當前從“海草舞”到“學貓叫”背後是同質化演繹方式和內核,基於娛樂化、獵奇而產生這種無目的性的流量難以持久併產生真正的影響力與價值。

而要形成持續性的影響力與流量價值,更好的方式是依託產品的質量,吸引一批受眾與粉絲持續地關注,將泛流量轉化為精準流量。而要打造可持續性的粉絲與受眾群體,平臺造星是一種更好的方式。

短視頻近兩年給了音樂行業宣發的新思路,短視頻從誕生到現在也成就了papi醬將、辦公室小野、艾克里裡、摩登兄弟、代古拉等網紅。

過去快手將平臺紅人送上《明日之子》、美拍達人參加《中國有嘻哈》,抖音玩起了網紅節,都在宣告了平臺造星的計劃。以平臺方為基礎推出的音樂人計劃也層出不窮。

網易雲音樂在扶持原創音樂人、“快手音樂人計劃”也在鼓勵音樂人自由地表達創作,另外,汪峰旗下的菠蘿BOLO也拿出了“怦然星動”造星計劃。

垂直音樂短視頻動次APP則引入包括譚耀文、莫西子詩、謝春花、段林希等諸多原創音樂人入駐之後,通過多格視頻玩法帶動音樂人與大眾一起同框合唱玩音樂,再引入AI智能合成的模式降低門檻讓大眾群體參與與到創作中來,讓普通人藉助AI技術創作BGM來加持可視化短視頻表演,這本質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種IP孵化、平臺造星的新思路。

造星能力強,才能帶動普通用戶生產原創短視頻的慾望。但其實平臺造星更多應該與產業結合,過去短視頻平臺與影視產業的結合已經比較成熟,一般通過微劇、微綜藝的形式和用戶產生互動。

比如騰訊yoo視頻開始悄然發力每集只有4分鐘短劇,推出了《抱歉了同事》、《聲聲慢》等微劇作品。試圖通過這種模式來捧出新人,帶動粉絲與流量集聚,不過效果依然難言理想。

俗話說音樂影視不分家,相對短視頻與影視圈結合已經逐步成熟,短視頻與音樂產業結合度低,今天的趨勢是消費互聯網正在向產業互聯網過渡,而音樂短視頻領域與產業關聯度很高,如果能將音樂產業鏈帶到短視頻領域,或許能有不一樣的想象空間與前景。

AI連接音樂產業,或是破局的關鍵一環

之所以說短視頻與音樂產業的連接力度很弱,一個表現是,當前的短視頻BGM多數是跟用戶沒有關係,前面說到抖音上BGM是輔助創意表演而生,音樂創作者難以將作品流量變現,原創動力就會弱化,給短視頻的長期音樂庫存的可持續性、對原創BGM的IP打造、粉絲流量的穩定性帶來隱患。

如何突破短視頻BGM同質化、原創度低、流量可持續性逐步見頂的困境?

我們其實可以觀察到的一個方向是,AI音樂正在成為一股暗潮。有些平臺正在向這個方向摸索,比如網易雲音樂5.4版本與ACRCloud合作上線了“哼唱功能”,即通過AI算法識別人聲旋律,當然這更多停留在音樂互動優化層面。

說到AI進入到音樂創作層面,也已有不少案例。比如今年9月,索尼公司計算機科學研究所宣佈其研發的FlowMachines人工智能系統創作了兩首流行歌曲,一首叫《Daddy’s Car》,一首是模仿The Beatles曲風的歡快歌曲。

另外今年8月,微軟宣佈第四代小冰將於近期出道發行原創單曲加入到虛擬歌手市場的競爭當中,並讓小冰現場“演唱”了一首《隱形的翅膀》。

在國內,去年,Landr與蝦米音樂達成合作,為國內的獨立音樂人群體提供母帶處理服務,“尋光計劃”中音樂人西樓的專輯《動情祭》便是由Landr完成母帶製作的。

另外有家叫安譜音樂的創業公司也已經實現AI作曲,用戶只需要選擇曲風、分類、速度,一分鐘之內可生成一首3分半到4分鐘的帶有和絃、旋律、及曲式的完整歌曲。

而在音樂短視頻領域,動次APP速拍的智能合成通過對用戶聲紋提取和智能匹配來生成音樂短視頻作品的玩法也是一種BGM創作的新思路,這種模式會催生大量來自非專業普通用戶端帶BGM音樂的創意短視頻,而以AI為賣點的功能對於眾多樂迷和從業者來說都有一定吸引力。

它也可以為音樂人提供適合的音樂創作素材,輔助其進行短視頻音樂創作,在技術上為音樂產業提供解決方案。

從上述案例我們或許可以預測,短視頻如果與AI音樂創作結合,它對音樂產業鏈帶來的改變最直觀或是音樂創作門檻的降低和作曲的大眾化——比如音樂產業裡的音樂製作部分,如母帶處理、後期混音等可能也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前面提到,短視頻BGM音樂創作門檻高以及面臨同質化的問題,大量使用音樂作品引發的版權問題也受到廣泛關注,而如果通過玩法與技術創意引入,深耕音樂內容的開發、提升整體的音樂內容質量、培養有潛力的音樂人,從內容到商業化都圍繞著這個產業去深耕,短視頻發展將會打開新局面。

比如說,它或許能帶動平臺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以音樂為媒介,產生基於內容層面的深層社交互動,為音樂人搭建一條更具生態化的成長路線。因此,短視頻這類功能性產品如果能找到一個路徑依附於某個產業體系下(音樂、遊戲、影視),往往能形成正向的商業循環。

從行業來看,巨頭如谷歌、索尼、蘋果、百度,國內外創業公司如Amper、Popgun、Jukedeck和Popgun、動次等,都在積極推動自己的AI音樂項目,AI與短視頻音樂的結合,是BAT以及整個短視頻行業可能在未來大幅投入以及會拉開差距的一個領域。

從推動短視頻創作新玩法帶動下沉用戶、驅動內容層面的社交破局以及強化平臺造星、AI產業化這些路徑來看,它們之間本身也是相輔相成的,AI帶動短視頻音樂產業化的路徑,其實也是提升了平臺造星的能力(音樂人成為短視頻明星IP的可能性更高),比如再輔之多格同框互動的新玩法,也能打開用戶與網紅短視頻社交互動另一種可能性,它也有著激活娛樂化營銷、微綜藝上的潛力。

結語:

隨著流量與用戶的增長斜率逐步趨緩,短視頻行業如何破局,從一線巨頭到第二梯隊玩家都在思考。

但從當前各大短視頻平臺的動作以及趨勢來看,進一步降低創作門檻驅動用戶下沉、通過創新平臺造星新玩法來帶動可持續性的流量與粉絲、創新短視頻社交模式、引入AI技術去連接產業是幾條可行的路徑。

在玩法與思路上向行業短板與產業化方向破局,通過解決音樂行業的短板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加入建構新的商業模式,或許是破局當前瓶頸的關鍵。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