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刊財經」常鋁股份年度業績大幅預虧 購銷數據真實性存疑

「红刊财经」常铝股份年度业绩大幅预亏 购销数据真实性存疑

常鋁股份在不斷併購的背後,其營收、採購和存貨方面財務數據存在勾稽關係不合理現象,令人對其近年來財務數據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12月28日晚間,從事於鋁板帶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常鋁股份發佈公告稱,由於子公司上海朗脈潔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及未來的行業情況不佳,上市公司認為其存在商譽減值跡象。基於此,常鋁股份將2018年淨利潤由原預測變動區間為盈利7500萬元至1.4億元,現修正為虧損3.8億元至4.5億元,相比2017年度的1.71億元淨利潤同比下降323%~365%。

值得注意是,這一次導致常鋁股份年度業績出現大幅向下修正的公司,恰恰是其2015年通過定增方式收購的。2015年時,常鋁股份作價10.12億元收購了朗脈潔淨99.94%股權,開啟了鋁加工與醫療健康並行的雙輪驅動戰略,目的是通過轉型升級降低企業的週期性風險。對於自己業績虧損的解決辦法,常鋁股份早有經驗。2014年時,公司為避免自己退市風險,在當年通過定增購買山東新合源熱傳輸科技有限公司實現產業鏈整合,從而成功實現扭虧並於2015年摘帽。如今,在業績再度大幅虧損下,公司再祭重組併購大旗,擬以36960萬元價格收購泰安鼎鑫100%股權,寄希望通過收購泰安鼎鑫,對下游的汽車熱交換器業務進行整合,實現了產業鏈的延伸,提升產品及銷售渠道的協同效應。

併購事項能否成功暫且不談(下期有專文分析),但就常鋁股份本身來看,《紅週刊》記者在深入研究其近幾年的財報情況發現,公司在不斷併購的背後,其營收、採購和存貨方面財務數據是存在勾稽關係不合理現象的,令人質疑其近年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營收數據有虛增之嫌

從常鋁股份近幾年財報數據來看,其2016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達到了328536.93萬元和406385.04萬元(見表1),其中國內營收部分分別為223813.69萬元和276755.24萬元,考慮國內營收需徵增值稅(17%稅率),則推算出其含稅營收總收入分別大約為366585.26萬元和453433.43萬元。

「红刊财经」常铝股份年度业绩大幅预亏 购销数据真实性存疑

同期現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公司這兩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232344.31萬元和333058.31萬元,對沖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即2016年、2017年公司新增預收款700.99萬元和-105.55萬元的影響,則與這兩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了231643.32萬元和333163.86萬元。將這兩年含稅營收與現金流數據勾稽,則這兩年含稅營收比收到的現金分別多出134941.94萬元和120269.57萬元。理論上,這些差額應該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為新增債權,即這兩年的應收款項(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應該相應增加134941.94萬元和120269.57萬元。

然而在這兩年的資產負債表中,常鋁股份2016年和2017年期末應收賬款(包含壞賬準備)、應收票據數據合計分別為112723.07萬元和173077.11萬元,相比其年初同類項數據合計分別新增了33642.25萬元和60354.04萬元,顯然,這一結果與理論上應該新增134941.94萬元和120269.57萬元金額明顯不符,分別相差了101299.69萬元和59915.53萬元,即意味著在2016年和2017年,常鋁股份分別有10.13億元和5.99億元的營收沒有獲得現金流和債權數據支持。

當然,常鋁股份在財報中也披露了這兩年的應收票據背書轉讓金額,分別達到了5.29億元、3.18億元,可即便對沖了該數據影響,仍有數億元不相符。那麼,這些相差數據又是怎麼回事呢?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2018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92997.7萬元,境內收入148397.4萬元,考慮國內營收增值稅(17%稅率)因素的影響,則這年的含稅營收總和大約為218225.26萬元。同期,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了211566.71萬元。將含稅營收與現金流數據勾稽,則含稅營收比收到的現金多出6658.55萬元,理論上,此項差額應該體現在當年的應收款項新增上,即同期應收款項應該相應增加6658.55萬元。

可事實上,在資產負債表中,常鋁股份2018年上半年的應收款項不但沒有新增,相反還減少了24767.36萬元,這進而使得差額擴大到了31425.91萬元。雖然在2018年上半年常鋁股份的應收票據背書轉讓金額為1.98億元,可在剔除該項數據影響後,仍有超過億元營收來源不明,大有虛增之嫌。

大額採購支出不明

除了營收方面數據出現異常外,《紅週刊》記者還發現常鋁股份2016年、2017年的採購方面數據在財務關係勾稽上同樣存在較大金額異常。

財報數據顯示,常鋁股份2016年、2017年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額分別為163516.46萬元和73550.23萬元(見表2),佔年度採購總額比例分別為45.36%和65.85%,由此可推算出這兩年的採購總額分別為360486.02萬元和111693.59萬元,考慮到17%增值稅率的影響,則其含稅採購總額分別達到了421768.65萬元和130681.5萬元。

「红刊财经」常铝股份年度业绩大幅预亏 购销数据真实性存疑

在2016年、2017年的現金流量表中,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分別為238911.62萬元和308655.76萬元,剔除這兩年預付款項新增的579.49萬元和-860.4萬元影響,則與同期採購相關的現金支出分別達到了238332.13萬元和309516.16萬元。將含稅採購總額與現金支出勾稽,則含稅採購比現金支出分別多出了183436.52萬元和-178834.66萬元。理論上,這個變化將體現在2016年和2017年應付款項的增加額或減少額上。

可事實上,這兩年的應付款項期末餘額分別為92297.23萬元、96869.9萬元,分別比期初金額新增了26819.1萬元和4572.67萬元,很顯然,這一結果與理論上的新增或新減的數據明顯不符。其中,2016年差額縮小為156617.42萬元,即2016年有15.66億元採購不知是用什麼方式進行支付的;而2017年差額擴大到-18.34億元,即有18.34億元現金支出去向不明。

此外,再結合這兩年一期的固定資產原值、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原值的增減情況,2016年、2017年這幾項之和分別為242189.01萬元、257832.26萬元,當期分別新增21067.22萬元、15643.25萬元,而同期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分別為7000.57萬元、9685.9萬元。那麼,2016年和2017年的應付款項應增加14066.65萬元和5957.35萬元。不過,若上述採購相關數據中“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包含了購建長期資產而產生的應付賬款,可還是無法解釋2016年15.66億元的差額和2017年-18.34億元的差額。顯然,對於這兩年如此巨大的數據差額,常鋁股份是需要做進一步解釋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常鋁股份在自己披露的財報中,同樣的項目就披露了兩個不同的數據,其向前五名供應商採購金額一會兒是86053.77萬元,一會兒是73550.23萬元,二者之間相差約1.3億元,究竟哪個數據才是真實數據,這屬於披露失誤還是有其他原因,也同樣需要公司做更多的解釋。

存貨數據不合理

除了營收數據和採購數據異常之外,若是根據採購及消耗數據進行核算,常鋁股份近幾年的存貨數據也是有很大疑點存在的。

財報披露,常鋁股份2016年向其前五名供應商採購了163516.46萬元,佔採購總額的45.36%(見表3),由此可合理推算出這一年的採購總額達到了360486.02萬元。根據財務的一般規則,採購總額除了需要結轉到營業成本的部分,餘下未結轉的則會留存在存貨中,導致存貨規模增加。

「红刊财经」常铝股份年度业绩大幅预亏 购销数据真实性存疑

不過在常鋁股份的財報中,公司並沒有直接披露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金額,但披露了營業成本金額為263160.31萬元,營業成本是包含直接材料成本的,將採購金額與營業成本相減,可得到97325.71萬元的差額,因實際情況中,直接材料成本肯定比營業成本要少,這意味著原材料採購與成本的差額將會更大,將超過9.73億元,這也就意味著,2016年存貨中,至少有9.73億元的新增原材料要被結轉到存貨中。

可實際上,常鋁股份2016年存貨總金額只有89002.4萬元,比2015年存貨只新增了25045.89萬元,遠遠小於僅原材料一項導致存貨新增的9.73億元。如此結果意味著存貨數據起碼存在幾億元的差異,對此情況,公司是否也需要進行一下合理的解釋呢?

(本文已刊發於2019年1月19日出版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