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與腎的關係,不知道的人也很多

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以互生;肝屬木,腎屬水,水可以生木,所以有“肝腎同源”,“精血同源”,“乙癸同源”的說法。肝主疏洩,腎主封藏,兩者相反相成,故肝腎之間主要表現在肝腎同源及藏洩互用關係方面“肝腎同源”理論源於《內經》。 “肝腎同源”是指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雖有差異,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關,可採用“腎肝同治” 的治療原則。在先天,肝腎共同起源於生殖之精;在後天,肝腎共同受腎所藏的先後天綜合之精的充養。 《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素問·陰陽大象論》說:“腎生骨髓,髓生肝” 故“肝腎同源”又即肝腎的結構和功能體系通過某些中心環節而密切相關。

肝與腎的關係,不知道的人也很多

所謂肝腎同源,是指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的關係。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靜。肝血有賴於腎精的資助,腎精足則肝血旺;腎精也賴肝血的滋養,肝血旺則腎精充。《張氏醫通》中講:“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洩,歸精於肝而為清血。”正是由於精血之間可以互生互化,所以,腎經與肝血,榮則同榮,衰則同衰。肝血和腎精,又同源於水谷精微,依靠水谷精微的不斷充養,才能充盛而下衰,故稱肝腎同源。

中醫臨床理論中還有肝腎同居下焦,肝和腎均內藏相火,相火源於命門之說。朱丹溪在《相火論》中講:“相火見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肝腎所寄相火,可以理解為肝腎之動氣,推動肝與腎完成各項生理功能。若肝腎陰虧則相火易亢而生“邪火”,則出現一系列病變。所以只有肝腎同治,才能更好地“滅火”。

肝與腎的關係,不知道的人也很多

在五行中,肝屬木,腎屬水,腎水可以養木。陰陽學說認為,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對各臟腑具有滋養功能,肝陰得到腎陰的資助,即能涵斂肝陽,使肝的陽氣不至過亢,保持了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腎陰養肝陰的理論與水生木是一致的。李中梓運用《易經》哲學思想,根據《內經》醫學理論,參考歷代醫家的認識,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其醫宗必讀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腎肝同治”的理論觀點。

由於肝腎在生理上有緊密的內在聯繫,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響。如腎陰虛損,不能滋養肝陰,肝陰虛損,陰不斂陽,肝陽上亢,出現腰膝痠軟,眩暈耳鳴,頭重腳輕,甚則肢麻震顫等症,中醫稱之為“水不涵木”。若肝陰虧損,病久及腎,導致腎陰不足,肝腎陰虧,臨床可見腰膝痠軟,失眠健忘,眩暈耳鳴,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症,

肝主疏洩,腎主閉藏,兩者之間存在相反相成的關係。肝主疏洩,可以防止精氣的蘊塞,腎主封藏,可防止精氣的亡失。肝腎之間的這種關係,與男子排精及女子經孕尤為密切。兩者關係失調,可致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滑洩等症。

肝與腎的關係,不知道的人也很多

正是由於肝腎在病理上存在著內在聯繫,在治療上也應兩者兼顧,一般遵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正如《醫宗必讀》說:“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可以瀉腎。”

歡迎點評,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