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為什麼我們這麼討厭理論

那個交大的博士號稱發明了一種“相聲公式”,通過這個公式已經量產了很多相聲,這件事情本身其實就是一個相聲,這個手法叫做誇張。

理論是什麼?是事物最基本的樣子,是脫離了事物本體之後事物的抽象概念。在這個世界上,理論註定屬於一個小眾的東西,幾個人在那裡說說講講,修修補補,然後形成公式,以期達到以一馭萬,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但大眾普遍不喜歡理論,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理論很費腦子,不直觀,而且有一種強勢的威逼感,也就是說,要求我們付出很大的勞動去理解它,欣賞它,最重要的是要還原它,充實它,誰願意做這件事情呢?郭德綱不是沒有理論,恰恰相反,他很早就表達過這種看法:“有相聲以來,一群研究相聲的人把逗笑的方式都研究透了,無論你怎麼逗笑,他們都能指出,你們用的是這樣的方法,你們用的是那樣的方法。”(這段話出自郭最有名的段子《相聲五十年之現狀》)。但理論是賣不出票的,最多也就是幾個對相聲痴迷的瘋子,坐在屋裡玩賞一番。真正賣錢的是對理論的實踐,以下面這個小包袱為例:

郭:《康熙微服私訪記》--《康私微熙服訪記》——《康熙服法記》(於:把康熙逮起來了)——《康熙扶馬季》(扶馬季幹什麼啊)——《我是馬季》(包袱響)

馬東:(憤怒)你要說別人爸爸可著于謙一個人說!(翻包袱)

理論上,這個包袱是很簡單的,僅僅是一個連續口誤,用個語言學術語叫"首音誤置",但難得的是操作能力和設計,這種從誤解到倫理哏再到互文性的操作,那個博士也許能明白,但永遠完成不了,因為他最多能成為一個批評家,沒有實踐機會,也不會明白老一輩的演員為了設計倫理哏投入的精力。

郭德綱在臺上講過很多自己人生的辛苦,但很少說表演當中的辛苦,也就是為了設計一個包袱要下多少功夫。因為這個是相聲的秘密,也就是核心理論,也許應該叫元理論,用一種屬於相聲的方式進行的實踐性理論,相聲本身理論的嚴謹性本身就禁止了在舞臺上討論理論這件事情。那個所謂的博士一上來就講相聲有公式,這個做法就是很外行,用相聲術語說就是“血空”(大外行),用一個網紅詞就是“相聲民科。”也許觀眾已經注意到了,郭德綱始終對這個人很客氣,倒不是因為他性格如此,而是他很快就甄別出了這個“相聲民科”的實質,因而實踐了一個自己說過的一個原則:“一個研究火箭發射的人,和外行多說一句都算他輸。”

回到開頭的話題,理論這個東西其實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工具,絕大多數人都喜歡工具做出的東西,沒有什麼人對工具本身會有什麼好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