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寫作是一種反熵的活動

熵:是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這是一個人為設定的概念,用來描述我們這個宇宙當中一些看似各種種樣,實則殊途同歸的事件。我們的家不管收拾成得多麼一塵不染,最終都會變得亂七八糟,所有的鍋盤碗盞,從買來那一刻就註定會被摔得粉碎,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即使最貴重的珠寶,最終也難終化為一堆灰塵的命運。如果僅僅是這些身外之物,那倒也罷了,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實際上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緩慢地崩解,最終和我們周圍的所有人和事物,變成一堆彼此間無法識別的物質。這就是人類最終的命運。

人類的一生其實就是在作著各種努力來對抗熵的增加,減少自己系統內的熵值其實意味著活得更明白,更清晰,更有意義。而寫作是一種最簡單的思維減熵過程,通過文字建立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漸漸形成這個世界裡自己的秩序,並讓這種秩序產生影響力,作用於生活其它的方面,這就是寫作的意義。而反過來,很多大眾文化形成的世界實際上是增熵的,讓我們在一些看似快樂的活動中漸漸變得和他人一樣,沒有主見,不能形成獨特的世界觀,最終變成不可識別的文化奴隸。

接下來這個話題就比較難以理解了,那就是減熵與增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可以認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資本化其實就是一個由減熵到增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現象的獨立性漸漸消失,成為大眾心理投射物,願意為其買單或者成為其消費群體,這一過程當中,系統的混亂程度是增加而非減少的。比如聽一個流行歌手的演唱會,很少有人會思考到底唱了什麼,而是尋求這種活動的公眾認同感,或者完成一種崇拜的儀式,在這個過程中,粉絲與粉絲之間的區別在減少而非增加。

同樣,某種程式化的,未經心靈檢測的寫作也是增熵的,那些所謂心靈雞湯式的空談妄言,或者印成範文集的套話,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化人群的,人們在根據模板撰寫文章並進行少量修改,這種作法會讓我們人生的價值越來越被某種標準決定,也就增加了自己生命中的熵值。

因此,當我們寫作的時候,我們應當相信自己的判斷,對自己的感官充滿信心,打開一切能量的渠道,這時我們的自身才會變得充盈,靈魂深處的混亂和無序才能消除一點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