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馬屁工具|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18 馬屁工具|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 本年十二月二十,宋國第十四任國君宋和下葬。

宋和就是那位沒有把位置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侄子的宋國國君。他死在八月十五,下葬在十二月二十,恰好五個月,諸侯五月而葬,算是中規中矩。

不過《春秋》對於他的去世和下葬稱呼不同。

他去世時稱呼他為宋公和。宋國是公爵國家,宋公是宋和的爵位,下葬的時候稱他為宋穆公。穆這個字,是他的諡號。

這是春秋時候稱呼人的習慣。總結來說,就是,生前尊稱以爵,死後訃之以名,葬後諱之以諡。

► 生前尊稱以爵,是指,活著的時候用爵位來稱呼他。比如宋和,稱呼為宋公,魯姑息就稱呼他為魯公,鄭寤生就稱呼為鄭伯。其實現在的稱呼方式也類似,只是現在我們沒有爵位,尊稱的時候就以職務來稱呼,比如劉經理,王秘書,張隊,陳董類似這樣的稱呼。

► 死後訃之以名,是指,死後要在訃告裡把名字標出來。所以《春秋》記宋和就記作宋公和。為什麼要把名字標識出來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每一任國君死後,都會往外放訃告,這些訃告很可能就會被存在其他國家的檔案室裡。以魯國為例,宋國至少過世了十幾個國君了,那麼魯國檔案室應該有大量的宋國的訃告了,如果每一任國君都是宋公卒,那麼哪個訃告說的哪個國君很可能就混淆了。而且很有可能發生一年內兩位宋公卒的情況,那怎麼辦呢,所以一定要標識以名來分清楚,這樣派人去悼念的時候,至少知道悼念的是誰,否則不是亂套了麼。

葬後諱之以諡。諡號是指天子、諸侯、大夫死後的諱稱。值得注意的是,士沒有諡號,因為士沒有封地,沒有封地,就不是貴族,只能是為貴族服務的人,所以士沒有諡號。而且早期的時候大夫也沒有諡號。後來大夫的權力逐漸變大,也開始有諡號了。

諡號,實際上是用幾個字來提煉一個人的一生,然後用這幾個字來稱呼他。大部分是歌功頌德,也有少部分是批判他如何腐敗無能等等。

>>>> 諡號的取得要通過幾個過程。

首先,當某一貴族去世以後,他會派出各色人等,比如他的上級,關係比較友好的同級發出訃告。他會請求他的上級賜予諡號。所以大夫會要求諸侯賜予諡號,諸侯會要求天子賜予諡號,天子最大,只能要天賜予他諡號。這個被稱為請諡

上級得到諡號的請求之後,一方面會派人下去弔唁。另一方面會組織相關人等評議死者的一生,大家討論他的諡號。天子駕崩的時候,因為他沒有上級,所以就由大臣們在南郊祭天。實際上就是一圈大臣聚到一起商量一下,老大死了給什麼諡號呢。於是就大夥兒商量一下,給哪個合適,於是大家提出不同的三五個諡號來,然後祭天由上天來決定。天怎麼決定呢。就跟我們現在一樣,扔一個硬幣。正面朝上用哪個,背面朝上用哪個,最後定出來一個諡號,就是天子的諡號,這個過程叫做議諡,就是討論商議諡號的意思。

議諡之後,等到下葬的時候,上級就會派人過來,當庭宣佈諡號,作為

蓋棺定論

這一套規則是很早期的規則,大概在春秋早期還在用。可能是因為後來諸侯的權力越來越大,王室的權力不停的衰退,大家覺得無所謂了何必還要麻煩王室呢,自己討論討論商量商量就行了,於是諸侯就開始自己定諡。

但是到後來,諸侯的權力逐漸衰弱,大夫的權力膨脹,所以大夫也開始自己定諡號。所以諡號就越來越流於形式。不過總的來說,春秋時代的人還是比較相信諡號。以後我們會講到,比如說有的人被定了惡諡,所謂惡諡就是壞的諡號,可能就死不瞑目,類似這樣的故事都有。

所以春秋時代的諡號還是相對能夠表示死者一生的功過。雖然大部分時候都是表功而非述過。可是到了戰國時代,諡號就開始亂了。

春秋時代畢竟還有一層一層的向上的請求。有些諸侯和大夫雖然不向上請求,但心裡還沒有覺得好的諡號理所當然,所以諡號都用一個字。但是戰國都是自己議諡,高興用兩個字就用兩個字,高興用三個字就用三個字,開始隨便了。

到了秦代,秦始皇就說,諡號這個東西不能有,這是兒子議論老子,臣子議論天子,這種事情怎麼能允許呢。所以秦始皇大手一揮把諡號去掉,不允許有這個東西。那麼怎麼來標註前代的皇帝呢,就是二世,三世......直到萬萬世。秦始皇說老子第一,於是就叫始皇帝。

秦始皇雖然看見了問題的本質,但是秦朝太短了,兩代就完了。而對於儒家的學者來說,認為諡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可以嚇皇帝。

經過春秋和戰國不停的中央集權之後,皇帝的權力到了漢朝已經非常大了。沒有人可以制衡他。那麼怎麼辦呢,儒家學者就認為可以通過諡號來制衡他。你這個皇帝要小心啊,如果不好好幹,死了之後就給你定個惡諡,揹負萬世罵名。為了死後有一個好的諡號,你必須得好好幹,早期的時候也的確是有一些用處。

但是到後來,正如秦始皇說的那樣,由兒子來議論老子,由臣子來議論天子,怎麼可能給出惡諡呢。尤其是兒子議論老子,兒子的合法性來自於老子,如果老子是個壞蛋,那兒子的合法性從哪裡來呢。

所以,中國至秦漢以後,只有末代君王才會被定惡諡。一般情況下都是怎麼好怎麼來。而諡號的長度也越來越長。到了清朝的時候,諡號甚至長達22個字。就是說,兒子給老子定諡號的時候可以定20個字,而孫子給爺爺定諡號的時候可以加兩個字,所以清朝的諡號大多數是22個字。到了清朝末年,我們熟知的慈禧太后,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定諡號的人。她甚至等不到孫子給她來定諡號,直接把諡號定成了22個字。

我們可以看一下。孝欽 慈禧 端佑 康頤 昭豫 莊誠 壽恭 欽獻 崇熙 配天興聖 顯皇后。把所有好的字全部都用光啦,甚至都用重了,所有諡號從最開始的時候,公正的去評價一個人的一生,到最後變成了一個完全溜鬚拍馬的東西。

當然,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