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互換人質|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15 互換人質|一說春秋,每天5分鐘讀透春秋

>>>> 鄭國又出事了

這次呢,是和剛剛去世的那位東周一任天王姬宜臼有關。當年,姬宜臼東遷到洛邑的時候,主要依靠了三個國家:鄭國,晉國,秦國。晉國和秦國放在以後再說,先來說說鄭國。

鄭國,最大的功勞是安定王室。姬宜臼剛到洛邑的時候,身揹著弒父的罪名,名不正,言不順。周邊的諸侯,反對他的不少,支持他的不多。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身邊的鄭國。

鄭國本來是在現在的陝西省,一任國君姬友非常的有遠見,早在姬宜臼東遷之前很多年就已經發現周王室有問題了。所以姬友就把鄭國國都都從陝西一點一點的遷到了今天的河南。等到姬宜臼東遷的時候,鄭國在河南已經有相當的勢力了。

二任國君鄭掘突極力的迎合姬宜臼,支持王室,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利用王室的權威來打擊異己,像我們之前講到的在制邑的虢叔,很可能就是因為反對王室,被鄭國找藉口滅掉了,最後鄭國擴張了自己的地盤。

王室依賴於鄭國,鄭國需要王室的權威,所以王室和鄭國的關係非常好。 而鄭國兩任國君鄭掘突、鄭寤生都是王室的卿士。

>>>> 什麼是卿士呢。

卿士為周王室諸官之首,類似於後世的相,由周文王設置。文王在位時將王室的行政機構分為卿事寮和太史寮兩大官署,卿事寮負責國家的軍政大事,由太師或太保執掌;太史寮負責祭祀、占卜、禮法、禮制、記錄歷史等,由太史執掌;兩寮以下再設具體負責的三司及六官等負責具體的事務。卿事寮的長官又稱卿士,所以這項制度就稱為卿士制度。周王室的卿士往往由同姓諸侯擔任。

卿士類似於現在的總理,權利是很大的。到了姬宜臼執政的後期,王室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因為王室,不在需要有一個幫手在身邊敲敲這個敲敲那個了,所以王室就不太希望介入諸侯之間的紛爭。

就如我們前面講的,鄭寤生為了討伐鄭滑,王室的軍隊。這就使得,本來是諸侯之間的糾紛,變成了王室介入諸侯之間的糾紛。王室其實根本不想介入,更重要的是,要出兵,就意味著得出錢出力。你想,王室多扣啊,前面講了為了省一趟車馬費人仲子還沒死呢就把助喪用的用品送過來了,這麼摳的王室,你讓他沒事就出點錢,幫著鄭國去打仗,這可能嗎。

>>>> 所以呢,王室就希望能消減鄭國的權力。

姬宜臼就是把國政分了一部分,給了虢公,這下鄭寤生就不幹了,就跑去跟姬宜臼對質,到底是什麼情況怎麼能把國政分給別人呢。

試想一下,鄭國已經兩代為卿士,鄭掘突和鄭寤生,這就和我們後世什麼曹操啊王莽之類的一樣,權利非常大。即使姬宜臼是天王的身份,見到鄭寤生來了,他不慫也不行啊。他趕忙否認說沒這麼一回事,下面一群小人在中間嚼舌頭,攪撥我們之間的關係,千萬別信。可是鄭寤生首先不信的就是姬宜臼。姬宜臼賠禮再三鄭寤生也不依。

>>>>所以姬宜臼沒辦法了,他怎麼辦呢。於是他想到了互質人質為信。

姬宜臼就把王子姬狐送到了鄭國作為人質,而鄭寤生就把公子鄭忽送到了王室作為人質。這個事其實讓王室心有大忌,你想王室高高在上的,怎麼能和一個諸侯國互換人質來取信呢。

>>>>但是,關鍵問題是互換了人質這個事還沒完。

等到姬宜臼去世,新上來的這位天王叫做姬林,年少氣盛,早就看不慣鄭寤生在王室這套做派了,所以一即位,先把鄭寤生的工作免了,以前是分一半給了虢公,現在將國政完全交給虢公負責,鄭寤生你就別幹了。結果這下捅了馬蜂窩了。

本年四月,鄭國派大夫祭足帶兵到了京畿裡,正一個叫溫的地方把麥子噼裡啪啦全給割掉了。然後到了秋天,又率兵搶了成周田裡的穀物。

>>>>於是,鄭國和王室之間關係開始緊張。

周曆四月即今農曆二月,麥子應該還沒熟,有人認為,祭足是帶兵踐踏新種的麥田;但也有說法是,鄭國用的是夏正,四月即今農曆四月,麥子已經成熟,所以祭足是去溫地收割熟麥。兩說各有根據,曆法玄奧,不深究。

>>>>春秋借君子之口來評價這件事情。

君子曰:“言行不是由衷而發,互換人質就沒什麼意義。以明智、寬厚為準則,用禮數來約束,就算沒有人質,誰又能離間他們呢?只要有誠信,就算是生在澗、溪、沼、沚(音止)邊的作物,蘋、蘩(白蒿,音凡)、溫藻這樣的野菜,筐、筥(音舉)、錡(音奇)、釜(音輔)這樣的器皿,潢、汙(同汙)、行潦這樣的積水,都可以進獻給鬼神和王公貴戚,何況由君子締結的國與國之間的信任呢?只要按照禮數做事,還用得到什麼人質呢?《詩經 召南》有《采蘩》《採蘋》,《詩經 大雅》有《行葦》、《泂酌》,都是在宣揚誠信啊。”

春秋時代的人認為,國家大事莫過於祭祀和戰爭,祭祀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遠超現代人的想象。不起眼地方生長的作物,普通人吃的野菜,一般的器皿,甚至路邊積水,只要有誠信,就可以用來祭祀,可見君子對誠信的強調。

其實這也是我們現在生活中的道理,只要有誠信,可以有很多方便,但是沒有誠信,就算你互質人質,又有什麼用呢,周鄭之間不就是這樣嗎,換了人質還不是該打就打,該怎麼著就怎麼著。

當然,我就這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