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瑞士”——動亂貧窮的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被譽為“南亞瑞士”,20世紀初該地旅遊業發達,成為當地人民主要收入來源,直到50年代爆發印巴戰爭,讓這一地區動亂不安,圖為印控斯利那加路上車內向外張望的孩童,該地剛經歷長達兩月的乾旱。

克什米爾全稱為查謨和克什米爾,面積19萬平方千米,人口達1600萬。在1947年時該地77%都是穆斯林,《蒙巴頓方案》規定穆斯林佔多數的屬於巴基斯坦,然而方案又允許克什米爾可自由選擇歸屬,使克什米爾歸屬撲朔迷離。這一劃分導致今天克什米爾成為世界最為動亂不安的地區之一。圖為斯利那加雪地行走的兄弟。

克什米爾是一個多種宗教信仰聚集地,並擁有眾多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其中拉達克地區佛教徒最多。圖為印控克什米爾夏季首府斯利那加,一名男子在下雪時騎著自行車。


現今克什米爾地區由兩個國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區(自由克什米爾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查謨-克什米爾邦)。兩國都宣稱對克什米爾全境擁有主權。圖為印控克什米爾夏季首府斯利那加,一輛摩托車被積雪覆蓋。

由於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克什米爾向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領土爭端之一。印巴兩國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曾經爆發了三場戰爭: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還有一次是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的卡吉爾邊境衝突(有些人稱為第四次克什米爾戰爭)。圖為印控克什米爾地區,一名男子在大雪中行走。

克什米爾地區文化包容性極強,當地各種信仰一起發展。該地的伊斯蘭教義受到蘇菲派影響較深,與西亞的遜尼派課什葉派差異甚大。圖為印控地區印度部隊在大降雪時使用安全盾牌掩護。


現如今克什米爾地區經濟以農業為主,歷史上該地的開什米羊毛世界著名,出口到了世界各地。當地居民編織和製造圍巾、絲地毯、墊子、kurta以及陶器,出產的藏紅花功效非常好。該地畜牧業也很發達。圖為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斯利那加,一位送牛奶的人正在一輛馬車上賣牛奶。

印巴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髮生衝突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問題影響的不僅是印巴兩國,周邊東亞、中亞和南亞都是將受到該地區不可預知走向的影響。圖為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斯利那加,大雪覆蓋了自動人力車。

克什米爾語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地區人民的共同語言,它的文學歷來受梵語、波斯語、烏爾都語文學的影響。《偉大之光》、《巴納蘇之死》、《哀樂之傳》和《傑納傳》都是該地著名的文學作品。圖為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斯利那加,一名男子在大雪中拍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