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侄子都曾起篡權自立之心 唯獨他忠於朝廷連死都獲“賢名”

東晉是依靠士族力量建立起來的政權,從開始的“王馬共天下”,到後來桓玄自立,事實上司馬氏的帝王寶座從來就沒坐踏實過。幸好有王導、謝安這樣的人從中權衡,才晃晃悠悠的維持下去。


哥哥侄子都曾起篡權自立之心 唯獨他忠於朝廷連死都獲“賢名”


從東晉中期開始,桓氏一族就手握重兵,佔據著長江中游。桓溫和他的兒子桓玄,都是野心很大的人,屬於東晉的不安定因素。可在兩人中間執掌家族的桓衝,卻和自己的哥哥、侄子完全不一樣。

桓衝是桓溫最有本事的弟弟,因此也被兄長所重視。桓溫有野心不假,可本事也是有的,他知道自己的世子難堪大任,就打算自己死後讓桓衝來代替自己執掌荊州。為了順利讓弟弟接班,桓溫甚至不惜流放自己的親兒子。從這點上來看,桓衝確實有不同常人之處。


哥哥侄子都曾起篡權自立之心 唯獨他忠於朝廷連死都獲“賢名”


和自己的哥哥不同,桓衝的才能並不是體現在軍事上,嚴格意義上說,生來謹慎的他都不算是個合格的主帥,甚至是不合格的將領。但和哥哥不同的是,桓衝對朝廷特別忠誠,在桓溫死後,桓衝主動放棄執掌京畿的職位,踏踏實實為東晉鎮守長江中游,其間也曾北伐,只是沒什麼收穫。


哥哥侄子都曾起篡權自立之心 唯獨他忠於朝廷連死都獲“賢名”


桓衝的低姿態,極大的緩和了各豪族之間的矛盾,這為東晉後來淝水之戰的勝利提供了內部基礎。淝水之戰後,桓衝因為戰前的悲觀言論羞憤而死,就這麼一死,都被評價為“賢”。為什麼呢?因為淝水之戰前,宰相謝安說到底還是文官,聲望雖大,可軍事實力遠不及桓氏。戰後就不一樣了,要知道那一戰東晉的主力北府兵,就掌握在謝安的侄子謝玄手中。如果桓衝沒死,兩大家族的矛盾可能瞬間激化,也許東晉挺不了這麼多年。說桓衝“賢”到死也不為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