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李廣終生未得封侯拜相不是沒緣由的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每當看到這一句我們就會李廣終生未得封侯而感到惋惜,但”我們不禁要想一想,李廣為何難封?有人說是生不逢時,有人說是時運不濟,有人說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說不善用兵。事實上,在重視軍功的漢朝,李廣終生未得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軍功不夠。在司馬遷筆下,李廣英勇善戰,才華橫溢,令敵人畏懼,深受百姓愛戴,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英雄。然而,李廣究竟立了多少軍功,是不是一個出色將領呢?司馬遷對此的記錄是文筆多於史筆,大多用“殺首虜多”“軍工自如”等語言含糊表述。這並不是司馬遷的疏忽,而是因為李廣實在是沒有多少像樣的軍功可以載入史冊。

l李廣終生未得封侯拜相不是沒緣由的

李廣一生和匈奴作戰七十餘次,但都是小規模戰役,而且是敗多勝少,至多功過相抵。漢武帝時,論賞封侯的標準是斬獲敵首上千,李廣未能達到這一標準。而與他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同樣出征匈奴,卻多次斬獲敵首數千以至上萬;同樣帶兵過雁門關,卻沒有像李廣一樣中敵人埋伏損兵折將,而是領兵有方,取得優勢。據統計,衛青一共七次出征,斬獲首虜超過十一萬級。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上看,李廣的戰績都不能與衛青,霍去病相提並論。

l李廣終生未得封侯拜相不是沒緣由的

作為漢代最著名的將領之一,李廣為何在疆場上頻頻失利,成為一個不稱職的將領呢?至於他的行事方式有關。李廣武藝,射藝超群,英勇過人,卻易衝動,愛逞匹夫之勇,加之以少謀略,所以一對多的格鬥能佔上風,帶兵作戰卻沒有章法。

漢景帝時的典屬國公孫昆邪曾稱讚李廣“才氣天下無雙”,然而緊接著的評價卻是“自負其能,數與虜敵站,恐忙之”。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李廣經常一個人衝上去與敵軍拼殺。這樣的作戰方式對於普通士兵固然可取,但成為將軍後倘若還置大軍不顧,自己奮勇殺敵便難免落敗。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在多次在戰役中憑藉自身好武藝和好箭法擊退了敵人,但幾乎看不到他統領軍隊集體作戰的描述。最能證明這一點莫過於李廣受傷被俘後衝出敵圍,然後收集餘部回京。然而他為何與部隊失散,獨自被俘?不難推斷,他又是單刀赴會忘記自己是一軍統帥。

l李廣終生未得封侯拜相不是沒緣由的

此外,李廣帶兵習慣率性而為,對軍隊缺乏紀律約束,對作戰部署缺乏統一部署。據記載,李廣的軍隊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陣勢。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邏自衛,只在遠處

佈置偵察兵。這樣鬆散的管理不利於嚴肅軍紀,提升整體作戰能力,而且往往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缺乏應對能力。

有一次,李廣與懂得卜算的王朔聊天,說:"自漢朝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很多才能不及我的人都已按功封侯,唯獨我沒有封侯,是命中註定註定嗎?”王朔不答,反問“你可做過什麼悔恨的事情?”李廣想了想,說;‘’我做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他們後,有殺死他們。”王朔說;‘’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了。殺死俘虜當然沒有直接導致李廣不得封侯,卻反映出李廣胸襟不足,這成為組織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l李廣終生未得封侯拜相不是沒緣由的

還有幾件小事也反映出李廣心胸狹窄。李光被貶為平民兩年間,一天夜裡他與隨從騎馬外出,回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上前呵斥,不讓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便說;“這是前任將軍李廣”霸陵亭尉便說:“就是現任將軍也不能在夜間通行”之後扣留了李廣。後來李廣被啟用,便找機會把這個亭長殺了。這個故事與《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很像。韓信年輕時受人胯下之辱。後來,韓信做了大將,便將當年侮辱他的小民招到軍中,做了一個不小的官。同樣是受人侮辱,韓信能不計前嫌,李廣卻睚眥必報,可見其心胸下窄。

l李廣終生未得封侯拜相不是沒緣由的

李廣自殺後,後人常歸罪於衛青,認為是衛青重用好友,排擠李廣。李廣的小兒子李敢記恨在心,當場刺傷了衛青,然而衛青卻對此事絕口不提。事實上,衛青當時只是奉漢武帝的命令從事,沒有徇私。面對李敢的冤枉和過激行為,衛青完全可以憑藉權勢處置李敢,但他反而息事寧人,課件胸襟和氣度遠在李廣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