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成化碑》:遺珠至寶

曲阜孔廟《成化碑》:遺珠至寶

曲阜“三孔”里名碑繁多,洋洋大觀,足可以和西安碑林相媲美,可謂中國的一座碑林博物館。但有一塊碑尚未引起世人尤其是書法界同仁們的足夠重視和青睞,那就是矗立於孔廟奎文閣院內、刻立於明代成化四年的《成化碑》。

走進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廟宇之一曲阜孔廟,穿過由清高宗親筆題寫的門匾“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在奎文閣院“同文門”的東側,有著“孔廟第一碑”之稱的《成化碑》便矗立在眼前。《成化碑》全稱《御製重修孔子廟碑》,刻立於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故通常稱為《成化碑》。1464年,明憲宗朱見深即位,翌年改元成化,即位之年便下令重修曲阜的闕里孔子廟。成化四年竣工,《成化碑》即立於此年。碑身與碑額通高7.7米,碑身寬2.2米,厚約0.5米;刻有十分規整的23行正楷大字;碑額部分精雕細刻有盤龍旭日。碑身下有高1.25米的龜趺(贔屓),刀法精湛,栩栩如生,顯示了中國古代絕佳的石工雕刻技藝。

《成化碑》的內容主要是褒揚與讚頌“孔子之道”。碑文開頭即說:“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則異端橫起,邪說紛作。綱常何自而正,倫理何自而明,天下萬物又豈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慼系焉,國家之治亂關焉。有天下者,誠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也。”接著,碑文又對“孔子之道”進行了闡述:“蓋孔子之道,即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載於六經者是已,孔子則從而明之,以詔後世耳。故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使天不生孔子,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後世何從而知之?將必昏昏冥冥無異於夢中,所謂萬古如長夜也。由此觀之,則天生孔子,實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者也。其功用之大,不但同乎天地而已。噫,盛矣哉!誠生民以來之所未有者!”

眾所周知,在先秦時期,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僅僅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個流派,孔子去世後,在孔子弟子及其後學的發揚光大之下,儒家成了諸子學說中的一枝獨秀。到了西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其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儒家思想被定於一尊,成為“顯學”。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更是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武器。東漢末年以來,道教產生,佛教傳入,從此,儒、佛、道三教合一,既排斥,又融合,貫穿於魏晉隋唐的社會歷史之中。然而,儒家思想畢竟適應了中國傳統的宗法農業社會,所以,總體來講,不論社會經歷了怎樣的盛衰隆替,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一直佔據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主導地位。明朝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注意利用孔子和儒學,正如成化碑碑文中所說:“迨我祖宗,益興學校,益隆祀典,自京師以達於天下郡邑,無處無之,而在闕里者,尤加之意焉。故太祖高皇帝登極之初,即遣官致祭,為文以著其盛,而立碑焉。太宗文皇帝重修廟宇而一新之,亦為文以紀其實而立碑焉。”明初尊孔,不僅在天下提倡儒學,更對孔子後裔加以優渥,到孔子故里進行祭祀,其後,明代其他帝王也紛紛效仿。明憲宗即是如此,他“嗣位之日,躬詣太學,釋奠孔子。復因闕里之廟,歲久漸敝,而重修之”。工程完畢之後,自然也要立碑,向天下昭示其尊孔之意。對此,明憲宗自白道:“嗚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其深仁厚澤,所以流被於天下後世者,信無窮也。為生民之主者,將何以報之哉?故新其廟貌而尊崇之。尊崇之者,豈徒然哉?冀其道之存焉爾。使孔子之道常存而不泯,則綱常無不正,倫理無不明,而萬物亦無有不得其所者。行將措斯世於雍熙泰和之域,而無異於唐虞三代之盛也。久安長治之術,端在於斯。”碑文最後說:“用是為文勒石,樹於廟庭,以昭我朝崇儒重道之意焉。”這樣,《成化碑》之立,其用意昭然若揭。

《成化碑》是明代著名的碑刻之一,被世人稱之為孔廟第一碑,一是此碑文為朱見深皇帝親自撰文,對孔子評價最高,他用大白話告訴世人,“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其次是《成化碑》通高7.7米,寬2.2米,為孔廟最高大一幢御製石碑。同時《成化碑》的正楷書寫十分規範化,標準化,精湛引人。歷代對其筆法素有“著稱於世”之評語。按照古代碑刻通例,《成化碑》未署書者姓名。2010年10月,在溫州召開的“弘一大師遺墨研究暨浙南書學研討會”上,有浙江溫州人考證稱山東曲阜孔廟前的《成化碑》的書法出自溫州瑞安書法家姜立綱之手。考證者溫州龍灣區文聯副主席陳佐,經常出沒荒山野林拓墓碑,在山間偶然發現名家遺墨,姜立綱的字亦在其中,從此留意研究他的字體及生平。姜立綱幼年即能作徑尺大字,七歲以能書入翰林院充秀才。天順七年僅二十歲的姜立綱被授於中書舍人,歷經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一直供職於中書科專門為皇帝譽錄詔旨。明代“中書舍人”是皇帝近臣,他們在以書寫辦事時,都要按照皇帝的審美觀和筆墨意志行事。姜氏楷書法度謹嚴一絲不苟,是在沈粲的基礎上,參用歐、柳、趙之意,結構更加方正整齊。明《孝宗實錄》記載:立綱書法為一時所重,而小楷尤精,凡進諸書及大制詔,多其手錄。法書行於天下,稱曰姜字。此時姜立綱以書法聞名當朝。

何喬遴《名山藏》記載:姜立綱書體、自成一家,宮殿碑額多出其筆。日本國門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綱為書之,其國人每自誇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其影響之大,於此可見一斑。“因此在為《成化碑》選書寫者,憲宗皇帝絕不會請一位地位低下、書法一般的人應付了事,而姜立綱是當時中書舍人的代表,又是憲宗皇帝的近臣,由憲宗皇帝親自撰文,姜立綱奉敕書寫《成化碑》顯然是最完美自然而然的選擇。”陳佐這樣推斷認為。

陳佐還將《成化碑》與《敕賜觀音禪寺碑》書法進行比較分析道:“《觀音寺碑》於成化五年姜立綱奉敕為觀音禪寺記書丹。書寫時間與《成化碑》相差僅只有七個月之久。將二件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書寫風格相同,幾乎如出一轍。特別是筆法、間架結構均為觀音寺碑書不分伯仲。”

曲阜孔廟《成化碑》:遺珠至寶

此說只能聊備一說,更有說服力的考證還有待進一步的發掘、研究。但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上看,《成化碑》結體工整,端莊渾穆,一絲不苟,嚴謹敦厚,堪為明代楷書之冠。

蕭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