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沈尹默楷書《晉王右軍題筆陣圖後》,附全文註解,值得收藏

全文註解:

[原文]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qiao)也,墨者鍪(mou)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

[譯文]這紙是陣地,筆是刀和長矛,墨是盔甲,水硯是城池,心意是將軍,本領是副將,字的結體和形勢佈置安排是謀略,

[原文]颺(yang)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lu)也。夫欲書者,先乾研黑,凝神靜思,

[譯文]揚筆是吉凶,筆的出入是號令,屈折是殺戮。凡要作書,先幹研墨,集中精神靜靜思考,

[原文]預想字形,大小偃(yan)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

[譯文]預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動(或說“提按頓挫”),使筆勢相連,這樣意在筆先,然後作書。如果(寫出的)筆畫平直相似,像算子一樣,上下方整,

[原文]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鍾繇(you)弟子宋翼常作此書,繇乃叱之,翼遂三年不敢見繇,

[譯文]前後平直,便不是書法,(這)僅僅是得到字的點畫而已。原來宋翼常常寫這種字,宋翼是鍾繇的弟子,鍾繇就呵斥他。宋翼三年不敢(去)見鍾繇,

[原文]即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

[譯文](自己於是)就專心改變書跡(或說字的形狀)。每寫一個“波”畫,常常(要有)三道波折;每寫(一點一畫的)起筆,常常(要)藏鋒而寫,每寫一橫畫,像排雲一樣佈列的兵陣;

[原文]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nu)發,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屈折如鋼鉤,每作一放縱,

[譯文]每寫一戈(鉤)像待發的百鈞弓弩;每寫一點,有如從高峰墜下的石頭;(寫折,鉤等彎曲,轉折的筆畫),像彎折的鋼鉤一樣有力;每寫一豎畫,猶如萬年的枯藤一樣瘦勁;每寫一趨筆(如撇,捺,挑),

[原文]如足行之馳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

[譯文]象足行一樣趨驟勢猛。宋翼原來的字很不好,晉朝太康年間,有人在許昌掘開鍾繇的墓,於是獲得《筆勢論》,宋翼讀了它,依照這書上的方法學習書寫,

[原文]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譯文]名氣於是大振。要寫楷書(真書),行書都要按照這個方法(去寫)。

[原文]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氣脈鉤連秷側,

[譯文]起伏用筆如果要學草書,又有別的方法。須要緩前急後,字的形體和筆勢如龍蛇(一樣),筆畫間,(筆勢)連綿不斷,

[原文]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競,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

[譯文]還要(注意)橫,點等筆畫的起伏變化,用筆也不能讓字的大小,高低整齊劃一。每寫一有點的字,暫且先把這字其餘的筆畫寫好,再來寫這個點畫,(寫)這一點時要先空中搖曳取勢,然後下筆寫出。

[原文]其草書亦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

[譯文]寫草書,也要有篆勢,八分,古隸(幾種字體筆法)相融合,行筆也不能急,(急則)使墨不能入紙。如果匆忙書寫,(就會)意思淺薄,筆畫在紙上一滑而過。

[原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sun) 尾波,

[譯文]只有章草和章程(即八分),行狎等(書體)不用這種筆勢,只用擊石波而已。這種擊石波,就是缺波。又,八分另外有一波叫做隼(sun)尾波,

[原文]即鍾公泰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矣。

[譯文]在鍾公《太山銘》和《魏文帝受禪碑》中已經有了這種書體。

[原文]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自謂大能,

[譯文]作書先要把八分,章草的筆勢引入隸書中,激發人的意氣,如果直接採用俗字,先就不能激發(人的興趣)。我少時學習衛夫人的書法,就以為很了不起(很有能耐);

[原文]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gu)書,又之洛下,此見蔡邕(yong)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

[譯文]等到(我)渡江後在江北遊歷名山,看到李斯,曹喜等人的書法作品,又到許昌,看到鍾繇,梁鵠的書法,又在從兄王洽那裡見到張昶《華嶽碑》,

[原文]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及聊書之,

[譯文]才知道學習衛夫人的書法,(是)白費時間罷了。於是改換起初(學書)的老師,就(直接)從各種碑刻中學習(書法)。

[原文]遺教於子孫耳,

[譯文]姑且遺教於子孫而已。

[原文]永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書。(時年五十有三,恐風燭奄及,聊遺於子孫耳。可藏之石室,勿傳非其人也。)略有修改 ~

[譯文]這時我有了五十三歲,擔心燭殘年忽然倒下,姑且遺教於子孫而已。可將它藏在密室裡,不要傳給不該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