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生,我願做一棵樹,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我所認識的三毛

初讀三毛的文章是在小學五年級,不太記得是什麼文章,只記得寫的洋洋灑灑,也記住了三毛這個作者。

再讀三毛的文章是高中,無意間借閱到了一本《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有一種震撼心靈的美,真實的文字、動感的心靈、細膩的感情它遠離了都市的紛擾,也帶我走進了三毛的心。

三毛的原名叫做陳懋平,後來因為筆畫太多,經常寫錯,她索性將自己改名為陳平,“三毛”則是作者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中她為自己找到的代稱,“流浪”是她人生的方向,“記”則成了她生命的呈現的方式。

如果有來生,我願做一棵樹,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小時候的三毛有一段陰暗抑鬱的日子,她以前嚴重偏科,數學經常不及格,總被數學老師當眾批評,百般刁難,後來她自己每天認真背書練習題,在一次數學考試中取得了滿分,又被數學老師說是作弊,被同學們嘲笑。

她深感自閉,開始逃課,她跑到亂葬崗去讀書,她變得偏激,只喜歡在自己孤僻的小空間裡獨處,她開始自殘,有玻璃片在自己手上劃了長長的一道,幸虧母親的及時發現,才將三毛將命運邊緣拉了回來。

三毛在13歲的時候選擇了休學,許是上天開始憐憫這個可憐的小姑娘,在這時,出現了她人生的一道曙光——她的油畫老師顧福生。

顧老師溫柔儒雅,在教三毛畫畫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三毛的文采,他鼓勵三毛去發表文章,把三毛介紹給了白先勇先生,也讓三毛在休學七年後重新回到了校園,他為三毛的人生打開了一扇門,帶三毛走進了文壇的世界。

如果有來生,我願做一棵樹,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在西班牙求學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荷西。

那時候的三毛在讀大學,荷西在讀高中,三毛比河西大了六歲,三毛一直把他當弟弟,他們一起打球、看電影、逛舊物市場。直到有一次荷西怯怯的跟三毛說:““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學要念,還有兩年兵役要服,六年一過,我就娶你。”而三毛只將荷西當作一個求愛的小男孩,也並未將他的話當真。

世事波折,三毛的感情裡也充滿了太多曲折,歷經傷害的她重返西班牙時,再次遇見了相錯六年的荷西,也終於被荷西房間裡貼滿自己照片的場景所感動,心臟從此有了棲息之所,他們重逢,熱戀。

《結婚記》有一段對話,也總讓我為之動容

荷西問三毛:“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三毛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如果有來生,我願做一棵樹,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荷西說:“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三毛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荷西自然地問。

三毛道:“那隻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

荷西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三毛與荷西的愛轟轟烈烈,他們將駱駝頭骨作為定情信物,他們共赴撒哈拉開啟了一段無可比擬的婚禮和蜜月生活,將沙漠裡簡陋的小屋變得越來越精美,他們天涯海角都相知相隨,生死與共。荷西用自己的一顆熾熱的心溫暖了三毛,他用自己的行動力去支持著三毛做她所有想做的事情。

可不幸的是,荷西在一次海外捕撈時溺水身亡,永遠的沉在了大海里,再也沒有回來。

1991年1月4日,48歲的三毛,選擇用尼龍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如果有來生,我願做一棵樹,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天真,率性,深情,她像燃燒著的紅蠟,浩浩蕩蕩的燃盡了蠟油,在最璀璨的時候選擇了結束:三毛是特例獨行的,是桀驁不遜的。美人在骨不在皮,三毛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著生命的真諦,用自己的勇氣去接受世界的惡意,她的思想自由而獨立,活出了真

正的自己。她曾經在《敦煌記》裡寫過:“很多年以後,如果你偶爾想起了消失的我,我也偶爾想起了你,我們去看星星。你會發現滿天的星星都在向你笑,好像鈴鐺一樣。”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三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