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經過梳理,我認為目前困擾哥窯研究的問題有六個,這些問題如果不釐清,哥窯研究就無法解套,形成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死結”。

問題一:“傳世哥窯”認定不清、稱謂不妥

這一問題主要來源是故宮博物院。

首先,“傳世哥窯”瓷器的認定是存在瑕疵的。大家知道, 經過元、明、清三朝二十多代帝王幾百年的蒐集,到清末紫禁城留存有數量非常驚人、來源比較可靠的精品瓷器,因此文物界、收藏界有這麼一個傳統,喜歡把宮中收藏品作為印證文獻記載證據和印證出土瓷器種類、年代、窯口的“標準器”。問題是,如果對這些名貴瓷器甄別不清、分類不明,那對社會的影響將是很大的。事實上,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乾隆年間,紫禁城曾仿效北宋宋徽宗做法,將宮中收藏品著錄成《西清古鑑》、《西清續鑑》、《寧壽古鑑》、《石渠寶岌》等書,但書中確有汝鈞不分、官哥不分等現象,有的概念混淆,有的張冠李戴。現代專家學者研究發現,酷愛瓷器收藏到痴迷程度的乾隆皇帝,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汝鈞不分、官哥不分者。乾隆皇帝寫過很多首關於宋代瓷器的詩,並讓人將詩刻在他喜歡的瓷器底部。對這些器底刻詩行為,世人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刻上皇帝的詩之後,瓷器身價更高;也有人認為這種行為破壞了瓷器的完整性和器物本身的美感,加上乾隆寫詩的文采和水平都不高,整體顯得不倫不類、大煞風景。更大問題是從乾隆的詩可以看出,他把宋代官窯瓷器武斷地定為汝窯、鈞窯、官窯、哥窯、修內司窯與郊壇下官窯六種,刻字時又把讚美這種瓷器的詩刻在另一種瓷器上,張冠李戴,由此帶來混亂。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時由清室善後委員會、1932年由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前後兩次組織對故宮文物進行清點、造冊。在這兩次點查報告中,有關宋代官窯瓷器的定名分類只有汝窯、鈞窯、哥窯、官窯四種。1935年,時任故宮博物院瓷器專門委員的郭葆昌先生,曾對乾隆御製詩進行研究和輯錄。結合乾隆御製詩和其他文獻,郭葆昌先生又對宋代官窯瓷器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鑑定。1936年郭先生任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籌備委員會瓷器專門委員時,對參展瓷器進行挑選與再鑑定,並將鑑定結果編成《參加倫教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一文公開刊出。郭先生在文章中又將宋代官窯鑑定為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南宋官窯與郊壇下官窯六種。該文把一部分粉青、天青、月白釉瓷器鑑定為官窯——即北宋官窯器,把郊壇下官窯器中的另一部分粉青、月白釉者鑑定為修內司官窯器,把部分修內司官窯器鑑定為哥窯器,把汝窯(民窯)、鈞窯(金元之後)、哥窯(元代之後的民窯)不加研究地定性為宋代官窯,如此張冠李戴明顯受乾隆和乾隆御製詩的影響。當時很多專家對郭先生的分類很有意見,例如陳萬里先生早在1943年就針對郭先生《圖說》中的鑑定發表過《故宮一部分古瓷鑑定之商榷》一文,質疑郭先生定斷無依據,指出郭先生對同一件瓷器一會兒是官窯、一會兒是哥窯,標準模糊不清,讓人云山霧罩、莫名其妙,十分好笑。但反對沒有效果,木已成舟,影響已經造成。解放後,北京故宮博物院雖進行過一些重新認定,更正過一些錯誤,但由於某種原因,更正仍不徹底。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目前藏品來看,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以及其他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所謂“傳世哥窯”瓷器,明顯僅屬於一個大類,其中的一些器物可能存在不同窯口、不同時期的問題,還有一些明顯屬於仿品。拿這麼一籃子的“傳世哥窯”大雜燴中的一件瓷器或瓷片,去檢測胎釉成分、比對產地窯址,難免出現以偏概全甚至牛頭難對馬嘴的問題,十分不利於歷史真相的探尋。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次,“傳世哥窯”這一稱謂既不專業也邏輯不通。其實這只是個為區別“龍泉哥窯”而新造的名詞,現在卻堂而皇之成為各大機構、專家學者的口頭禪,令人不解。所謂“傳世”是對應“出土”而言的,而“龍泉哥窯”本身也有“傳世”與“出土”之分,這樣對應很難符合語言邏輯。更何況兩岸故宮及其它博物館所收藏的哥窯瓷器,其來源各種各樣,大多是經長時間收集累積的,並非都是傳世而來。比如在清康熙帝大張旗鼓舉辦六十大壽慶典的禮單中,有十八份禮單含有哥窯瓷器,其中最多的一單中有四個哥窯器。對於一些諸如內閣大學士、兵部等衙門送的哥窯瓷器,相信其來源一定很複雜。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清·王原祁《萬壽盛典初集》卷五十六 康熙60大壽 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等十五人恭進哥窯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清·王原祁《萬壽盛典初集》卷五十七 康熙60大壽 禮部6人恭進哥窯二

清代文獻中時有各地大臣給乾隆等皇帝敬奉哥窯等瓷器的記載,這些有可能當初就是“出土”而非傳世的。所以,有必要對所謂“傳世哥窯”瓷器重新進行甄別、歸類,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減少爭論、聚力探索。


問題二:“哥窯”之“哥”是地名的簡稱,非兄弟之“哥”

這個問題已在前文講清楚。根據孔齊、曹昭等最早的文獻記載分析,“哥哥窯”是“哥哥洞窯”的簡稱,“哥窯”是“哥哥洞窯”的簡稱,自元代中晚期已經存在,這是明確而無歧義的,應該予以認定。至於幾百年後對應哥窯再出來個“弟窯”,純屬傳說演繹而來。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前文講過有關證據,最早把章氏傳說當成事實的陸深,在《春風堂隨筆》寫的是章生一、生二兄弟都在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講的是兄弟倆在一個窯裡燒製不同窯器,弟弟章二在仿官窯,價錢很貴,哥哥章一做的哥窯顏色很淡。陸深明顯在試圖根據民間傳說,自己想當然地去解釋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不同瓷器的來源問題。幾年後薛應旂的《浙江通志》就講得再清楚不過、也嚴謹得多,明確講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


問題三:章氏傳說的由來及危害

民間傳說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為樹立英雄人物、提升名望、鼓舞士氣等目標而對人物、事蹟、地區、古蹟進行編排、演繹和拔高的慣用手法,但傳說如果被後人信以為真當成是事實來記載,造成難以自圓其說的窘境,就顯得過了。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前文講過,關於龍泉窯章生一、章生二的傳說的文字記載,目前發現最早見於明朝嘉靖二十三年,結合陸容的文章,說明該傳說的產生髮生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之間。那麼,這段時間明朝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傳說的發生?這還得從明朝的政治社會環境說起。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四層——元代層)米黃釉盤 高2.3、口徑15、足徑10cm 1977年安徽省安慶市出土 安徽省博物館藏

大家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出身寒微的皇帝。當上皇帝之後,在初期頒佈的各種詔令敕諭中,他不斷提及自己早年的苦難經歷,感慨創業啟運的不易。但隨著大明政權的穩固,朱元璋特別在意自我形象的塑造,尤為關注自己的家世淵源、早年身世和經歷等問題,並炮製所謂的“紀夢”“西征記”等御文,意圖就是要把自己塑造成“真龍天子”。一時間,朝野御用文人心領神會,便竭盡所能,千方百計迎合朱元璋的心理渴望和精神需求,極力編造有關朱元璋是天佑“聖人”的故事,甚至編造歷史。比如,有個名叫王文祿的文人,寫了一本書籍《龍興慈記》,書中編造20個極力吹捧朱元璋的神話故事傳說,該書正好在明嘉靖年間刻印。我們相信,這只是眾多吹捧事件中的一件而已。在這樣一種政治社會環境下,社會各階層,編故事、整傳說成為一種常態。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嘉靖朝是明代很重要的一朝,儘管嘉靖皇帝—朱厚熜不愛上朝,但絲毫不影響他在嘉靖前期的勵精圖治,這段時間明朝的經濟文化都發展不錯。嘉靖朝出過不少名人,如王陽明、唐伯虎、徐霞客、李時珍、海瑞、戚繼光、王世貞(據考證可能是《金瓶梅》的作者)等。嘉靖皇帝剛即位不久,就遇到一個著名的“大禮之議”事件。原來,嘉靖帝是正德皇帝的堂弟,正德帝無後,突然駕崩後,按照兄弟第及的方式,沒有親兄弟就輪到堂兄弟,就這樣15歲的朱厚熜被朝廷從荊州接到北京,稀裡糊塗當上了皇帝。按照當時的大禮,嘉靖必須認自己的大伯、正德皇帝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為父親,否則繼位就名不正言不順,但小小年紀的嘉靖帝很有頭腦,堅決不同意,一些大臣就開始變本加厲給嘉靖施壓,為此爆發嘉靖和那些大臣的矛盾長達三年之久,最後以嘉靖帝怒殺了幾百人才得以平息。這件事給他的影響很大。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隨後嘉靖帝特別注意宣傳明朝祖先和一些歷史上的賢臣,其中吹捧明太祖朱元璋的書籍——《龍興慈記》就是這個時期刊刻的。在賢臣中,曾輔佐朱元璋得天下的開國元勳、號稱“浙西四先生”之一的章溢

(另外三位是劉伯溫宋濂葉琛),成為嘉靖朝謳歌的對象。章溢,龍泉人,曾治理處州、龍泉多年,頗有方略、深得民心,還特別有孝心,去世時朱元璋曾親自寫祭文並上門祭奠。嘉靖帝特別讚賞章溢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嘉靖父親的受藩之地——湖北鍾祥,當年亦受到過章溢的治理而打下比較好的基礎。後來,嘉靖諡封自己的父親為興獻帝、生母為“章聖皇太后”,同時在鍾祥大興土木,為自己父親修建著名的顯陵,其建設期竟然長達46年!最關鍵的,章聖皇太后的封號中,也有一個“”字。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十六《章溢傳》

民間就是這樣,喜歡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正所謂“高手在民間”!你看朝廷謳歌章溢、皇太后封號也帶“章”,偏偏湊巧的是,聽說杭州鳳凰山那個著名的哥哥洞窯,也是章姓人士開辦的(修內司官窯元代層考古發現帶章字銘文的窯具),這戶章姓人家早年也是來自龍泉!真是無巧不成書,這一連串的巧合推高了民間、特別是瓷器收藏界人士的腎上腺素。更重要的是,如果從哥窯角度看,作為元代才開始創燒的哥窯,在整個元代都沒什麼起色,現在到了明代,在急於找到歷史淵源、提升產品聲譽的動力作用下,如果和章姓、古老的龍泉窯聯繫起來,將是多麼大的榮耀和噱頭!於是,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宋時的傳說故事開始成型。傳說故事經過不斷演繹和傳頌,溫州、處州人把章溢看成章氏兄弟後裔、把龍泉窯稱為“章窯”就顯得很順理成章。這可能就是章氏傳說的由來。

章氏傳說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它直接誤導了後世對“哥窯”的認定。

從明朝中後期到清朝、乃至現代的文獻中,很多人(除王士性、高濂等人外)明顯已經把龍泉黑青瓷當成正統的哥窯瓷了,將歷史記載都帶上歧途!


問題四:弟窯存在嗎?

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弟窯”。”哥窯“的”哥“指地名,自然不會有對應的弟窯。龍泉窯就是龍泉窯,琉田窯就是琉田窯,白胎青瓷就是白胎青瓷,歷史上不曾有過事實的弟窯之名。弟窯之名,是因傳說故事演繹而來,演繹故事的主推人群,應該是瓷器收藏家人群,後經一些文人寫入書籍、文獻而流轉下來,現實中沒有存在過弟窯。僅此而已。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問題五:龍泉哥窯存在嗎?

龍泉也不存在什麼“哥窯”,哥窯指的是窯址的地名,是哥哥洞窯的簡稱,該地點在杭州鳳凰山。龍泉黑胎青瓷就是黑胎青瓷,不是什麼龍泉哥窯,更不是什麼龍泉仿官窯,詳情請看下條。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問題六:龍泉黑胎青瓷是仿南宋官窯嗎?

龍泉黑胎青瓷不是仿南宋官窯,而“傳世哥窯”典型器是仿自南宋修內司官窯。很多專家、學者比對黑胎青瓷的造型,十分肯定地做出”仿官窯“的判斷。其實,龍泉黑胎青瓷不僅不是仿官窯,其燒造歷史比南宋官窯還要早。這個問題我在前文和《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一文都有過講述。歷史上,從南宋朝廷南渡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修內司官窯設立之前,朝廷都非常重視祭祀天地大禮,祭祀所需的大量陶瓷禮器(祭器),是由朝廷按照《宣和博古圖》規定的樣式、形制和尺寸,通過兩浙東路或臨安府將燒造任務下派到所屬到臨安、餘姚、上虞、龍泉等各地瓷窯,由各瓷窯按時組織燒製並上解到朝廷的,龍泉窯此時已經開始燒製黑胎青瓷。龍泉窯這個時期正處於快速發展的上升期,燒造水平要高於其他窯,理所當然承擔禮器燒造任務最多、最重。想明白這一點,才能理解黑胎青瓷為什麼和南宋官窯瓷器那麼像!

那麼,為什麼必須是黑胎呢?這是祭祀場合的特殊要求,也是《宣和博古圖》的規定,必須肅穆、莊重。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約就在紹興十三年之前,宋高宗趙構聽王晉錫等人說,這些各地瓷窯燒製的祭器一大部分不合格,因此決定在修內司設窯燒製祭器——這就是修內司官窯誕生的原因。即使後來官府停止從龍泉訂購黑胎青瓷祭器,龍泉原來燒過祭器的窯口並沒有停止燒造的跡象,一直持續到明代。這已經從後來考古發掘得到證實。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修內司官窯大約於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設立。大家想想,朝廷設立官窯,技術工匠和窯工從何而來?當然還得從各地的瓷窯、尤其水平比較高的瓷窯裡抽調!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時如日中天、正在快速增長的龍泉大窯,或推薦或選拔,一定向修內司官窯輸送過不少手藝精湛的工匠!集天下英才的修內司窯不辱使命,完成了每年朝廷所需的祭器生產任務。但因祭器總需求並不大,而且呈一定的季節性,時忙時閒,閒時修內司官窯也生產燕器。但郊壇下官窯不同,燒製朝廷祭器禮器的任務並不多,主要以生產燕器為主,郊壇下官窯的狀況也反映朝廷此時對祭祀天已經沒那麼重視了。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為什麼儘管龍泉黑胎青瓷、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的胎釉成分不甚一致,但他們的器型、規制、工藝卻非常一致?他們有互相仿製嗎?其實這並不是誰仿誰的問題,而是他們都是按照朝廷頒發的《宣和博古圖》,在統一規制之下的產品,自然看起來很相似。而且,在龍泉窯製造過黑胎青瓷祭器的工匠或他們的徒弟、後代,很可能也參與過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的燒製。後來,這種燒製工藝一直延續到元朝的著名民窯——哥哥洞窯(即哥窯)。而哥窯從創始就直接模仿南宋修內司官窯,燒製出“傳世哥窯”瓷器。這麼梳理下來,應該容易理解了吧?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撥開迷霧顯真容——並不複雜的哥窯、弟窯、龍泉窯之間關係

寫到這裡,所有的“死結”似乎都已解開,下面我將哥窯、弟窯、龍泉窯三者的關係重新釐清一下,以展現清晰的脈絡:

在五代後期、北宋前期,龍泉窯參與過越王錢氏向中央朝廷進貢的“秘色瓷”製造,因而獲得發展(莊綽著《雞肋編》捲上,官府定購,依然屬於民窯性質)。在北宋時期,隨著越窯衰落,龍泉窯興起,窯系擴大,此時開始向海外出口龍泉青瓷(周密著《雲煙過眼錄》卷四)。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高7.5、口徑50.6、足徑33.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南宋時期,社會經濟發達,龍泉窯獲得巨大發展,因朝廷貿易政策影響(托克托著《宋史》卷一百八十五、食貨志第一百三十八),出口量劇增,龍泉窯發展到最鼎盛時期,窯區發展到周邊好幾個縣,窯場幾百個,其中大窯是核心窯區(龍泉窯的考古發掘報告)。在幾百個窯場當中,存在幾個章姓窯場主也不足為怪,技術最精湛的窯場是章姓窯場也是可能的。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五足洗 上海博物館藏

其中,在南宋前期發生一件事,對作為民窯的龍泉窯影響深遠,那就是在紹興元年(1131年)前後,兩浙東路根據朝廷要求,給龍泉窯(大窯)下達祭祀禮器訂單,龍泉窯從此增加一項為朝廷生產禮器的任務(南宋朝廷禮部太常寺纂《中興禮書》卷五十九)。這對一個龐大的民窯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榮耀!到底哪一個窯場來具體承擔這項殊榮呢?當然是當時水平最高、技術力量最雄厚的窯場,譬如大窯吧。大窯當然不敢怠慢,按照朝廷下發的圖譜、尺寸、顏色精心組織生產。生產禮器(祭祀)和生活用的燕器有一個特別大的不同,就是祭器重外形不重胎質,形制、尺寸要求特別嚴格,所以一般要“澄泥為範”,用模子來使器物成型,顏色一般要求深色,以滿足祭祀中莊重儀式需要,至於胎土質量如何不是重點,這一特色在龍泉窯黑胎青瓷、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器物中均有體現。大窯在為朝廷生產祭器過程中獲得很大技術提高和社會聲譽提升,已經形成獨特的技術和工藝風格,即使後來朝廷不再定購祭器,大窯的黑胎青瓷風格依然得以繼續延續下來,並向周圍窯口擴散。可想而知,這種具有濃郁的皇家莊嚴肅穆風格的產品在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黑胎青瓷器就是這麼誕生了。黑胎青瓷進入市場即受到收藏人士的熱捧,其他瓷窯爭相仿製是自然的。既然黑胎青瓷有這種器型,那麼白胎青瓷呢,當然也可以按照禮器(祭器)的形制來生產!於是,白胎青瓷很快也有了這種造型古樸的器型。禮器型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的出現,把龍泉窯的聲望推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顛峰。從窯址發掘來看,龍泉窯禮器型瓷器生產從南宋到明朝末年一直持續地進行,即使朝廷不再從龍泉窯訂購禮器。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宋會要輯稿》禮一五記載王晉錫進言說有很多祭器不合古制,皇上令王晉錫監造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南宋《中興禮書》卷九“郊廟祭器”記載了禮器局負責祭器製造

在紹興十三年(1143年),南宋朝廷因祭器不合古制而設立“禮器局”,並在修內司設立官窯燒造禮器(祭器)——南宋修內司官窯誕生。因在大內牆外設窯,其規模必然不大。朝廷設立修內司官窯,其主要技術工匠和窯工,必然還是從當前主要窯口中挑選,其中龍泉窯一定首當其衝。要說修內司官窯與龍泉窯有什麼聯繫的話,可能使用過龍泉窯的工匠。在紹興16年(1146年)之後,修內司官窯由於祭器生產任務不重,閒時開始生產燕器(即生活用器具)。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葵口盤 上海博物館藏

自宋高宗之後,從宋孝宗開始,朝廷對祭祀變得越來越不重視,祭祀的次數和規模在逐步減少,宋光宗有精神疾病,到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祭祀活動已經近乎停止,作為以祭器生產為主業的修內司官窯,主業已接近荒廢,主要以生產生活用器(燕器)為主,已經本末倒置,這也就預示著對朝廷來說,修內司內窯已顯得無足輕重。但作為一個朝廷下設的官窯,依然有生產日用瓷器的任務,經濟意義不可或缺。還有,在宋寧宗嘉泰年間(1201~1204年),臨安皇城發生過幾起大的火災,造成極其慘重的後果,尤其是嘉泰四年(1204年)大火連修內司都完全燒燬。這樣,在重建百官衙署時,朝廷肯定會更加註意防火安全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將修內司官窯遷移到城外顯得十分必要——郊壇下官窯就這樣誕生了。郊壇一帶位於鳳凰山西南,離皇城大內較遠,同時郊壇周圍又有一個民窯作為基礎,是比較理想的遷徙地點,因此官窯遷徙到此也順理成章。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郊壇下官窯現場考古發掘結果看,郊壇下官窯很少發現有生產禮器(祭器)的痕跡,其產品以造型古樸的陳設用瓷和生活用瓷為主,器型風格亦與龍泉黑胎青瓷相似。郊壇下官窯的生產一直持續到南宋結束。德祐二年(1276年)2月4日,忽必烈的蒙元大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南宋隨即滅亡。臨安皇城被歸入元朝版圖之後,烏龜山郊壇下南宋官窯也壽終正寢。自紹興十三年(1143年)左右修內司內窯設立開始,嘉泰四年(1204年)左右郊壇下官窯設立,再到南宋滅亡止,

南宋官窯存續時間約為130年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從現場考古看,修內司內窯、郊壇下窯在元朝之後依然有延續生產痕跡,不過這時已屬民窯性質,不能稱之為官窯。其中,修內司內窯所在地在元朝時開始生產“哥窯”或“哥哥洞窯”瓷器——哥窯從此誕生。

1996年發現並對老虎洞修內司官窯遺址進行發掘,發現遺址根據不同時期地層共分4層:第一層是最早期的最底層,其遺存物比較雜亂,預示在北宋時期此地是一個人們生活過的地方。第二層發現多處瓷片坑,這些坑是因瓷器不合格打碎後集中填埋的地方。經碎瓷片復原了大量瓷器,既有碗、盤、杯、碟、洗、盞託、瓶、罐等日常用具,也有仿青銅禮器的爐、尊、觚、琮式瓶、供碗等祭祀禮器,禮器、祭器所佔比例相當大,器型也很大,都使用裹足支釘燒法,相當講究。胎色以灰褐色和褐黑色為主,釉色有灰青或粉青為主,淡雅光潔,溫潤如玉,佈滿開片,其中大開片多為長條狀。這層還出土了多種窯具。這分明就是一處既生產祭器、又生產燕器的南宋小型窯場。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鼎式爐,高13、口徑15、腹徑15.6cm。灰黑胎較薄,施粉青釉,滋潤如玉

第三層出土的瓷片較少,經復原器物有碗、盤、套盒、洗、瓶、尊式爐、花盆等日常用器,總體數量不大。與第二層比,禮器有但數量變得很少,做工略顯粗糙,多用墊圈支燒,少量高檔器仍用裹足支釘法,釉色、器物造型與第二層很接近。據分析,此層仍應為南宋層,似乎是郊壇下建立新窯前後,此處燒造留下的遺蹟,只不過規模減小、技術降低。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老虎洞窯遺址器物——觚,高25、口徑15.3、底徑9.7cm。胎骨灰黑,外壁釉面有黃斑和細碎紋,內壁釉色均勻

第四層離地面最近,多處被葬墳挖墓破壞,比較混亂。該地層中出土多件帶八思巴文“章記”或“張記”的窯具墊餅,可以確認是該時期的生產用具。八思巴文是蒙古使用過的文字,所以第四層的時期可以確定為元代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八思巴文“章氏”銘支釘 直徑5.5~6.2cm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經考古發掘發現,第四層是元代在修內司窯窯址之上又重新建立的一座民窯

。地層上沒有發現瓷片坑,但有瓷器作坊,燒製方式和裝燒方法較南宋層有所提升。出土器物有碗、盤、洗、瓶、爐、鳥食罐等,尤其以洗、爐等文具和陳設瓷為多。胎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較暗淡,以灰青、青泛黃為主,少量黃白,有開片紋,釉層薄但玻璃質感強。以裹足支釘、裹足刮釉法為主。不少專家學者根據出土瓷片與部分“傳世哥窯"比對分析,結合文獻記載,判斷這裡就是著名的——“哥窯”。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四層——元代層)米黃釉屈卮 高3.1、口徑8.1、足徑3.6cm 1977安徽省安慶市出土 安徽省博物館藏

哥窯的設立,不排除是原修內司官窯或郊壇下官窯因戰爭被毀而導致生活沒有著落的窯場管事、技術工匠、窯工所為。因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窯具、支釘多帶有八思巴文——“章氏”,判斷哥窯窯主可能姓“章”,這也許就是章氏兄弟傳說產生的源頭。哥窯的生產模式基本沿用南宋官窯,器物形制也都與南宋官窯器物風格一致,一脈相承保持著禮器風範,只是釉色更明亮一些,沒有那麼肅穆。把哥窯說成是仿官窯,也是十分貼切的。哥窯瓷土礦源也和南宋官窯相同,在杭州鳳凰山下(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牋》卷十四“論官哥窯器”:“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論制,如商庚鼎、純素鼎、蔥管空足衝耳乳爐、商貫耳弓壺、大獸面花紋周貫耳壺、漢耳環壺、父己尊、祖丁尊,皆法古圖式進呈物也……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此何足貴? 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

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哥窯生產的陳設用瓷,因製作精良、器形帶有濃重的祭器莊重風格而成為精品。因在原修內司窯址上建立的哥窯,其規模必然也不大,器物產量也不會很高。數量少、品質精的哥窯,一時成為民間收藏的寵兒,一器難求。在元代末期到明代初期這段時間,哥窯的聲譽青雲直上,很快就蓋過龍泉窯以及受過市場熱捧的龍泉黑胎青瓷。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四層——元代層)米黃釉雙耳三足鼎式爐 高17.3、口徑13.3、底徑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哥窯型瓷片(九片) 首都博物館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四層——元代層)灰青釉雙耳三足鼎式爐 高12.7cm 1976年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水

哥窯作為民窯,能夠迅速成名而成為市場的寵兒,“市場營銷”是必不可少的

。有兩大先天因素可以作為哥窯營銷的“吸睛點”:一是哥窯可以號稱“官窯”再世,因仿自南宋修內司官窯,兩者器型幾乎一致,投入市場必然會受到熱捧;二是設計品牌故事,通俗講就是尋找歷史淵源、編造傳說。創始之初,哥窯如果想尋找更為久遠的歷史淵源,南宋修內司官窯因傳播範圍不廣、年代還不是很久遠,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最好的選擇自然是歷史更悠久、傳播最廣泛、知名度最大的龍泉窯——於是,章氏兄弟傳說就這麼產生了。從尋根問祖的角度上看,不排除哥窯窯主、技術工匠、窯工,或者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祖輩是從龍泉窯過來的,對故土——龍泉窯懷有深厚情感。就這樣,在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這段時間,“章氏傳說”正式成型並被口口相傳,“弟窯”名字正式也進入傳播渠道和一些文獻。需要說明的是,此時期龍泉窯正處在快速衰退過程中,傳說也許能寄託著人們對龍泉窯往日輝煌的一種惜念之情。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魚耳簋式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魚耳簋式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四層——元代層)灰青釉魚耳簋式爐 高8.4、腹徑12.4cm 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1953年上海青浦區重固鎮高家臺 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4層——元代層)雙耳三足香爐 口徑8.6cm 1976年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水

在哥窯成名之後,天下不少瓷窯開始“

蹭熱點”——仿哥窯。事實上,仿哥窯的猛烈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從明代初期起仿哥器源源不斷出現,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的眾多窯口都在仿,當然水平最高的還是江西景德鎮窯和吉州窯,特別是明清景德鎮官窯,奉旨仿製哥窯器,還真出現過不少精品。社會上不少仿哥窯作品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其中兩岸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哥窯”類瓷器中,就有不少是仿哥窯作品。其實,從技術上講,因為哥窯的器型具有標準化的傳統,只要掌握胎釉大致成分和開片控制技術,仿哥窯器並不難,這也是仿哥窯比較多的原因之一。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四層——元代層)青瓷貫耳瓶 高12.4cm 1953年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高家臺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青釉貫耳瓶 高11.5、口徑2.5、足徑4.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哥窯青釉貫耳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元 杭州老虎洞窯(南宋修內司官窯第四層——元代層)米黃釉貫耳瓶 高11.8cm 2012年浙江省長興縣明代墓葬出土

再概括一下我的觀點: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著名的青瓷名窯,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民窯。龍泉窯系主要以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為主打產品,白胎青瓷佔大多數。歷史上並不存在真實的“龍泉哥窯”,龍泉黑胎青瓷既不是什麼“龍泉哥窯”,也不是龍泉仿官窯,“龍泉哥窯”一詞是現代人杜撰的一個錯誤歸類“弟窯”只存在於傳說之中,龍泉白胎青瓷不是什麼“弟窯”,歷史上並不存在真實的“弟窯”。章氏傳說產生時,龍泉窯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近300年。章氏傳說已經對歷史記載產生誤導,“龍泉地區有哥窯”一說完全是被傳說誤導產生的誤判。龍泉黑胎青瓷比南宋官窯、哥窯都要早,他們三者只是形態相似而已。

哥哥洞窯誕生於元代,窯址在杭州鳳凰山下,和老虎洞窯址重疊或相鄰,哥窯是哥哥洞窯的簡稱。哥窯仿自南宋修內司官窯,憑藉其器型與南宋官窯非常相似以及佈滿器身的獨特開片紋而迅速成為市場寵兒,

很容易讓世人誤以為是宋代官窯瓷器。目前收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和其他國內外著名博物館的哥窯類瓷器,以元代和明代的為主,這些藏品不全是杭州哥哥洞窯的產品,窯口來源很複雜,還有一部分是明清、甚至民國時期的仿品“傳世哥窯”一詞是近年學者杜撰的新詞兒用於瓷器歸類和記述均不妥,極易給中國陶瓷文化的傳頌帶來混亂

哥窯與龍泉窯,可能存在著人文紐帶關係,比如哥窯的窯場管事、技術工匠、窯工,或他們自己或他們的前輩,可能有的來自龍泉窯。其他應該並無直接關係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6):困擾哥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關注碗姐說瓷商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