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再起時》重返80年代,“麵包與愛情”的抉擇牽動人心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批電視劇作為獻禮劇登陸各大衛視與網播平臺,《風再起時》講述了轉業軍人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變身企業家,拼搏於商界尋找一席之地的故事。這部劇自11月5日起在湖南衛視獨播。

《風再起時》重返80年代,“麵包與愛情”的抉擇牽動人心

這並非是湖南衛視播出的第一部講述轉業軍人化身企業家的電視劇,9月28日開播的《你遲到的許多年》講述的是主人公沐建峰從鐵道兵轉業進入商業打拼的故事,《風再起時》同樣以轉業軍人方邦彥為主,通過年代的變遷,演繹改革開放浪潮中人們在機遇與挑戰中努力拼搏,謀求發展。


人物塑造生動真實,刻畫兩代人不同的價值觀

《風再起時》的時代背景定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正值“百萬大裁軍”的戰略決策開始實施,以方邦彥為首的一批優秀軍人離開軍營,轉業進入政府、企業等工作崗位。劇中除了展現一代企業家的艱苦奮鬥歷程,還通過刻畫真實的人物形象,增添更多的戲劇衝突。

《風再起時》重返80年代,“麵包與愛情”的抉擇牽動人心

劇中的時代背景雖然定在了改革開放進行時,但其中體現的兩代人之間因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矛盾,在現在看來仍然十分真實,觀眾很有共鳴。

劇中以方邦彥(陸毅 飾)和何曉鶯(袁泉 飾)的愛情故事展開了人物的情感變化,推動劇情發展,他們青梅竹馬,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而何曉鶯的母親從一開始便阻止二人交往。

“房子”似乎是夾在愛情中間亙古不變的難題,在許多現代劇中會出現這樣的劇情:女方的家長常常會阻止女兒與一個沒有房子的男人結婚。《風再起時》即便是處於居民生活水平要求沒有那麼高的的改革開放初期,劇中人物仍然會因“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牽絆住愛情。

《風再起時》重返80年代,“麵包與愛情”的抉擇牽動人心

《風再起時》具有一定的現實感,它體現在青年人之間的愛情轟轟烈烈,不曾考慮未來,卻能通過何曉鶯的母親看出愛情以外的問題,正如何母所說:方邦彥人品、相貌、才華樣樣都優秀,並且很努力,他的未來或許會很光明,可是這樣的一個男人,未必是一個好丈夫,他的心裡裝著太多東西,何曉鶯並不是他的全部。

這就是所謂的“愛情與麵包如何兼得”的現實問題體現,一些觀眾從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當自己找到一個人想要攜手終生的時候,卻被家人阻攔,年輕人會被眼前的愛情衝昏頭腦,歷經生活打磨的老一輩人卻會為最基礎的生活所需做考量。


鋪墊穩固,劇情走勢平穩,衝突蓄勢待發

《風再起時》的故事結構並不複雜:時代在改變,人們需要順應改革開放的浪潮獲取進步,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站穩腳步,紮下根來。方邦彥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年輕人,他家世平凡,要靠自己的努力來賺取美好生活,並且只有這樣他才能抓住自己的愛情。

《風再起時》重返80年代,“麵包與愛情”的抉擇牽動人心

雖然劇中沒有免俗,用愛情作為導火索,點燃方邦彥在事業中拼搏的滿腔熱血,但這為以後的劇情鋪墊了更為順暢的路。在資料中,我們瞭解到方邦彥因投身事業而無法顧及家庭,殘酷的現實終究會打敗外表裹滿甜蜜的愛情。

愛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風再起時》利用種種戲劇衝突來體現這個現實,這是對觀眾苦口婆心的警示,也是對現實生活無可奈何的感嘆。

開播至今,觀眾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劇中所進行的每一步,都為它的下一步穩固了基礎,即便稍顯平淡,卻真實動人,它是現代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即便套著改革開放的外衣,仍然能夠表現出人們對獲得美好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其中不乏面臨挑戰、選擇和機遇。

《風再起時》重返80年代,“麵包與愛情”的抉擇牽動人心

這正是人們常說的那句話:影視作品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最終也迴歸於生活。《風再起時》表現的不只是一代企業家在從商道路上的浮沉,還與現實生活相呼應,它邁著平穩的步伐,一步步邁向終點,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讓觀眾無限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