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都說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他們看到什麼都會想有要模仿的慾望。前幾日,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就因為模仿鬧出了大笑話。

這個男孩和好友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根結冰的柱子,於是突發奇想,模仿一部電影裡的情節用舌頭去舔冰柱,結果舌頭瞬間就被粘住了。男孩疼得直叫喚,萬幸的是,靠著不停地哈熱氣他的舌頭最終得以順利脫離冰柱。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11歲的孩子尚且喜歡模仿,學齡前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讓父母頭疼的模仿期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四歲的叮噹媽就發現最近家裡多了一些沒見過的玩具,原本以為是孩子和同學交換的,但叮噹卻說是在幼兒園“順手”拿的。

因為班裡好幾個同學都偷偷地把幼兒園裡的玩具帶回家了,沒人阻止,老師也沒發現。於是,他就也偷偷地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回來了。

有同樣苦惱的可不止叮噹媽一個。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琪琪的媽媽則是被老師約談了好幾次了,說琪琪不遵守課堂紀律,只要有小朋友上課搗亂,琪琪就跟著一起搗亂;而三歲的可可不知道從哪裡學會了說不文明的話,爸爸媽媽越是生氣禁止她說,她還越是來勁。

其實孩子不光會模仿同伴的不良行為,父母的壞習慣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說謊、迷戀玩手機等等。這些壞習慣都容易被孩子模仿。

而當父母義正言辭地指責孩子的時候,他們往往還理直氣壯地頂嘴:“憑什麼你們大人就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行?”“你們平常不也磨磨蹭蹭的嗎,幹嘛要催我”……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家長們對於孩子喜歡模仿別人不良行為的做法很擔憂,害怕如果不能及時制止,以後形成壞習慣就更難糾正了。可有時候在面對孩子的質問時又變得啞口無言。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為什麼孩子這麼喜歡模仿別人,即使是挨批也還是熱情不減呢?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模仿是天性

J·凱根說:“對於兒童,模仿可以是一種獲得愉快、力量、財富或別的渴望目標的自我意識的嘗試。”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同時也是他們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他們的認知、情感和習慣等等,都是從模仿別人開始的。

  • 3-4歲是孩子的行為模仿階段
  • 在這個階段,孩子語言和肢體動作都已經比較熟練,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會從行為上去模仿別人。不管別人做什麼,他們都要學樣。
  • 比如:穿媽媽的高跟鞋、擦媽媽的口紅、模仿別人的語氣、表情和動作等等。
  • 4-5歲之後就是品格的模仿階段
  • 每個孩子都是非常細緻的觀察者,他們特別容易被同伴或者成人的行為所吸引,然後開始模仿。如果同伴做了壞事,他們也會想跟風;別人撒謊,他們也會撒謊;別人不守信用,他們也會不守信用等等。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就像父母如果經常不遵守交通規則,那麼孩子也會缺乏耐心等紅綠燈一樣。如果不及時糾正,那麼就很容易變成根深蒂固的壞習慣了。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很多家長可能會懊惱,那麼多好榜樣呢,孩子為什麼就偏偏不學好呢?

這是因為:

孩子覺得新奇好玩


比如:不文明的語言、動作和行為顯得很另類,往往容易調動兒童模仿的興趣。尤其是詛咒性的話語,孩子學會了之後就會覺得很神奇。什麼“你這個大笨蛋”、“我要打死你”之類的就很容易成為孩子的口頭禪。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剛開始孩子也許是處於好奇而複述,但是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這些“髒話”和“狠話”不光能引起別人的注意,還能激發別人的強烈反應,就像一把有利的武器一樣好玩。

於是,大人越是制止:“不能這樣說!你再這樣我就懲罰你了”,孩子依舊會嬉笑著照舊。

孩子太小,無法明辨是非

小孩子的認識水平低、分辨能力差、是非觀也較弱,因此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有一則新聞講的就是一個8歲的孩子模仿《熊出沒》中的情節,從家裡拿了一把傘,然後揹著書包打開傘從家裡的四樓跳下去,結果摔成重傷昏迷不醒。幸好經過精心的治療,孩子後來恢復正常了。如果一不小心釀成悲劇,父母該多傷心呢。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其實,孩子愛模仿別人的這種行為沒有對錯之分,主要在於被模仿的對象本身是否存在對與錯。同時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引導。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那麼,對於孩子喜歡模仿別人不好的行為,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呢?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四招巧化解

01

淡化處理

當孩子模仿別人說髒話的時候,不要急著責備和訓斥。因為這樣會適得其反,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行為,妨礙孩子的自我認知。這時,你越是強調說“不能說這些話,這是髒話,難聽”,他們越是覺得有趣。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應該先否定他們的不良行為,然後進行忽略式的對待。不管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當作沒聽見沒看見。等孩子的好奇心消失了,他們覺得沒意思了,自然也就不會再模仿了。

02

教導孩子正確的是非觀

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就要表明自己的態度,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比如:叮噹偷拿幼兒園的玩具,就是要堅決制止的。父母不僅要跟叮噹說明其中的利害關係,還應該鼓勵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將玩具還回去。

03

用鼓勵代替批評

當孩子有了好的轉變時,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才會更有動力。比如不遵守課堂的琪琪,父母如果一味地嚴厲批評,琪琪肯定會逆反。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如果父母鼓勵琪琪說:“我知道想要剋制自己不跟著搗亂有點難,不過爸爸媽媽相信你能夠做到的”。並且對孩子的哪怕一點點進步都給與肯定和表揚,孩子可能會更容易接受。

04

家長要以身作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父母的善良,孩子們能模仿到。

當看到孩子模仿別人不好的行為時,家長要警惕但也不用過於焦慮。因為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會出現很多階段性的行為。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孩子是最好的模仿家,但他們的日常模仿對象主要還是父母,只要父母能夠給孩子做好榜樣,用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就能及時糾正他們的偏差行為。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本質,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您陪我長大 我陪您變老

LOVE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父母無法陪伴孩子一生,但我們的一言一行會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觀念和行為。而這些潛意識的教育,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

THE END

孩子“照葫蘆畫瓢”的不良行為,到底該怎麼破?


【動作行為】

孩子玩具扔一地,從來不收,說一百遍都不聽?三招讓寶寶學會收拾

孩子愛插嘴,爸媽巧應對

能讓老母親一秒破功的,莫過於孩子的哭!

【氣質情緒】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孩子自己做錯事還不承認,原因何在?

孩子逆反,無法溝通?這幾點家長要防範於未然

孩子喜歡自言自語正常麼?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該咋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