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是世界的唯一標準

努力不是世界的唯一標準

我在之前寫過一篇 的文章,有人在評論中問我為什麼是20%,我的回答是二八定律,也沒過多解釋。

二八定律起源於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萊特(Pareto)發現的規律: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後來人們發現社會中存在很多這種不均衡的現象,便延伸到了其他領域: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20%的顧客;20%的品牌佔領了80%的市場份額;一個團隊裡20%的人創造80%的價值。這是一個統計學規律,並非所有的數據都會精確達到20%,只是意在說明——最重要的東西只佔它本身的一小部分。基於二八定律,我們可能會看到更深刻的東西。

“歷史大體上是由求新的少數人之間的衝突造成的,大多數人只為勝利者鼓掌歡呼,並充當社會實驗的人類原材料。”這是威爾·杜蘭特用一輩子寫成了《世界文明史》這樣十一卷本的鴻篇鉅著後,閱盡世事,用通達的智慧提煉出來的話,殘酷又深刻——我們只是為勝利者鼓掌歡呼的80%,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很不公平,但這種不公平是自然累積的,縱然將歷史歸零,它的發展也趨於二八定律式的結果。

曾和朋友討論過決定論的話題,我們現在所做的決定和選擇,其實都是大概率被預定的,聽起來有點像宿命論,卻不然,這裡的預定者並不是上帝或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我們自己,從出生到如今,我們受過的教育、讀過的書、經歷的事甚至做過的夢,這些複雜的過去編織在一起塑造了我們,形成選擇偏好,在面對選擇時,瞭解你的人會很準確的預測出你的決定,縱然在那一刻有一百萬種可能。正是這種可預測的穩定性,你才是你,文藝的說法是:你的樣子裡,有你愛過的人,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讀過的書。

這就為杜蘭特的那句話提供了一個解釋視角,幾十年來,家庭資源、學校教育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堆積起來的能力、眼界和習慣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空間。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些人就生在羅馬,很有可能別人的起點就是你奮鬥一生都遙不可及的終點。更可悲的是這些不平等並不是通過努力就能彌補的。

另外,努力不是資源分配的唯一標準。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解決資源稀缺的問題,權利、財富、土地、能源、食物等,這些稀缺資源是一切爭端的根源。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我們社會的頭等問題便是解決稀缺資源該如何分配,所以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和制度。縱觀歷史,努力從來都不是資源分配的唯一標準,因為人性是複雜的,單一策略解決不了問題。有朋友在家鄉的事業單位,對待工作滿腔熱情,踏實努力做事,但每次人員調動都與他無緣,久而久之難免懷疑人生。我曾勸他離開那裡,因為我覺得他能力很強,在那個單位挺屈才,當時給他講事業單位和市場化的企業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一個重能力,一個講關係,他的能力優勢並不是那個規則中最重要的

如此看來努力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有三個層面的回答:其一,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個人的努力微不足道,甚至是沒用的,它讓你成為歷史勝利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二,從決定論角度來看,努力可以豐富、優化我們的經歷,在未來塑造一個比現在更優秀的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其三,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努力可以讓我們認識世界的本質,瞭解人性的侷限性,理性的抵抗現實中的意外帶給我們的傷害。

以上,近日所經之事有感,向內求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