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牛研究小组,硬件差出活好,40多人中走出20多个两院院士

在中国,两弹研制的风云时期,一个研究小组引人瞩目。

这个小组堪称当时豪华的核物理研究阵容。

中国最强大脑都来了,40多人中走出20多个两院院士。

中国最牛研究小组,硬件差出活好,40多人中走出20多个两院院士

这个小组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奔着氢弹基础研究的突破搞的。

小组是设在原子能研究所内部,主要由一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组成。

那是1960年的最后一个月,钱三强发起成立小组,最初成员有黄祖洽、何祚庥等人。

由于项目是国家战略核武器的核心,小组对外自然是要十分保密的。

所以,小组不能用与氢弹相关的名字,而取代号,名为“中子物理研究小组”,或者叫做“轻核理论组”。

小组成立一个月后,团队加入了一个35岁的中科院学者,他的名字叫于敏。

随着人员的不断补充,研究小组很快从开始的30来人发展到40多人的队伍。

除了前述四个人外,这个为氢弹研究攻关的小组还汇集了其他一批来自各地的专家、教授以及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名牌大学毕业生。

中国最牛研究小组,硬件差出活好,40多人中走出20多个两院院士

其中,包括邓稼先、朱光亚、王淦昌、胡思得、周毓麟、经福谦、陈式刚等人。

据不完全统计,这个非常有产出效益的研究小组累计有20多位成员后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们身处艰苦、恶劣的环境,在硬件很差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做出了国内氢弹研究前所未有的探索工作。

不管是睡简陋的住处,还是吃不饱的低营养伙食,抑或是喝口水都不容易,又或者是忍受难耐的温差和严寒,他们都全然不顾,一门心思就想快点把事情做出来。

小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出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当时研究小组内活跃、宽松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邓稼先等科技管理领导者的远见与决策,和于敏等关键人物的引爆、启发,以及全体研究参与人员埋头苦干、众志成城的不懈努力。

据氢弹研究参与人员乔世宴介绍,于敏当时给大家讲课比较多,大家和“小兵”、前辈和后生一起热衷于讨论,把一个个难题清掉。

据说,“于敏的记忆力惊人,从不用笔记本,全靠脑子记。你问他一个数据,他对答如流,从不耽误你一分钟。”

有这样的最强大脑一起切磋,大家都进步很快,事情进展速度也惊人。

而更为可贵的是,大专家没有架子,跟小伙子一起,融洽自然。

大家席地而坐一整天是家常便饭,还时常一两天废寝忘食。

氢弹是一鸣惊天的事业,为这个事业而奋斗的小组最终完成了历史的使命。

如今,当年亲历者在谈到核武器研制的时候,偶尔会怀念那些永生难忘的人和事,留恋如此美好的研究小组时光。


1、中国唯一一部由多位领导人子女合作的电影,好看不亚于疯狂的石头

2、杨振宁的弟、妹身份曝光,一个比他级别还高,一个弟媳很不简单

3、这些名字普通的单位属于正厅级,不当官的老百姓不知道,各省都有

4、中国第一人:博士毕业后仅四年,他与导师同时当选为院士

5、老爸和3个儿子4人全是大学校长!全球第一学术家庭很难再有?

6、绝了,史上最高权威的专家委员会,除一个秘书长外,其余全为院士

7、坐落山村,这是中国成材率最高的大学,60%学生成为高职称专家

8、这个领导人退休了,是985名校杰出校友,如今仍然只有副教授职称


1、《艰辛的岁月,时代的使命》作者:于敏

《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暨南大学出版社

2、《用忠诚奉献抒写壮丽史诗—记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于敏》_文/吴海燕_2015-11-3

3、《60年代学霸 睡牛羊圈也要研制原子弹》-熊曙光/文-2018-09-29 _名城苏州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