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機器人徵稅”為時過早?徐曉蘭稱應辯證看待技術進步

2017年3 月10 日消息 “向機器人徵稅“的話題因觸及各方利益而備受熱議,其實質是關係到適應科技創新改變的社會就業結構問題,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徐曉蘭表示:

應辯證地看待技術進步,機器人在帶來紅利的同時“必然使越來越多的工種不再被需要”。

“向机器人征税”为时过早?徐晓兰称应辩证看待技术进步

說道“機器人搶飯碗“總是令人敏感的,從大舉進攻的工業領域佔據”生產車間的半邊天“到如今侵入白領階層,機器人開掛的節奏十分迅猛,分分鐘都要把律師記者擠下臺的節奏,可謂是觸動了不少人的神經。

而各大領域巨頭則大力推崇引進機器人,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已經成為其奮鬥的目標,而面對我國人口紅利漸失,人力成本逐漸攀升的現狀,擁抱“智能機器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

對此,徐曉蘭強調,“再聰明的機器人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設備,是提高人類生產效率和解放生產力的工具和幫手”。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成熟,表現在具體應用和技術集成,但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對標準體系的把控和對前沿領域的預先佈局上,國內企業普遍落後於發達國家的企業。

“向机器人征税”为时过早?徐晓兰称应辩证看待技术进步

近年來,除了工業機器人集中化應用程度較高之外,各種機器人五花八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儘管我們看到機器人的技能在不斷加強更新,但是並沒有看到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的某類產品,大多產品目前還處於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個節點,然而產品性能、價位、需求程度都成了消費者參考的條件,而目前的產品顯然還不夠成熟。

對此,談及“像機器人徵稅“可能會在前期對創新發展有一定扼制,但這個想法的提出值得參考,因為它涉及到以後機器人發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不過目前的主要矛盾依舊是如何從初階階段發展成長起來,應該尊重行業成長的客觀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