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興國—塘石村

塘石村,始建於唐代,坐落在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的渭水河邊,在當地流傳著“頭頂方山笠,眼望鳳凰村,若能石生水,賢才代代興”的說法,1000多年來,這裡賢才輩出,走出過一位宰相,五位將軍,十七名博士和教授。更令人欽佩的是,古往今來,這裡湧現出無數精忠報國的仁人志士,為國家的民族和前途,不怕犧牲,浴血奮戰。

忠義興國—塘石村

塘石村自古以來就有從軍習武的傳統,這個和這個地方的地形有很大關係,它四周環山,往往就會成為盜賊首先要襲擾的地方,所以生活在這的村民必須守望相助,生活這裡自然就有家國情懷。

忠義興國—塘石村

在塘石村謝氏和鍾氏是人口最多的兩個家族,這裡的謝氏是東晉名相謝安的一支後人,謝安曾在淝水之戰中,以八萬軍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了幾十年的安定。而鍾氏則是鍾紹京的後人,李旦曾在鍾紹京等人的支持協助下登上皇位,鍾紹京因此成為了唐朝功臣,官至中書令,獲封“越國公”。族譜中的忠義故事深深地影響著塘石村的子孫後代。從唐代起,謝氏家族、鍾氏家族,忠心報國,崇軍尚武的家風就世代相傳,綿延不絕。20世紀初期塘石村人前赴後繼,為國征戰,特別是蘇區紅軍時期,塘石村當時只有二三百戶人家,但是後來為革命犧牲的烈士有名有姓的就達115人,如今這些為了國家和民族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們都長眠在興國縣的烈士陵園。塘石村一共出現3名將軍,其中謝氏家族就走出了謝良和謝名苞兩位將軍,像謝氏先祖一樣,他們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在1955年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軍中,謝良是唯一的一位獨腳將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上,謝良曾率團三過雪地草地,阻擊敵人,成功掩護了主力部隊的撤退,受到了毛澤東的電令嘉獎,1936年在甘肅山丹縣戰役中,謝良不幸左腿受傷,但他依然在前線堅持指揮作戰,由於傷口反覆感染,戰爭結束後,錯過醫療時機的謝良只能接受截肢手術,永遠失去左腿,儘管如此,謝良此後仍然憑藉著堅強的意志,拳拳愛國之心,在抗日戰爭中繼續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1955年,謝良被授予少將軍銜,他精忠報國的壯舉深深影響著謝家後人。

忠義興國—塘石村

忠義興國—塘石村

1997年家族裡又有一位後輩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這就是他的侄子謝名苞,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行器,神舟5號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隨後在國務院舉行的記者會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的就是出生在塘石村的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的謝名苞。由於工作需要,謝名苞多年無法回家探望自己的母親,對於長時間的分離,他母親沒有抱怨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自豪與驕傲。

忠義興國—塘石村

忠義興國—塘石村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謝名苞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在咱們中國歷史上移孝作忠的一個現代的詮釋,他看起來沒有盡到孝,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大孝,一種大愛,它是把孝轉移到對國家對民族的一種情感上,這也是一種孝,所以對父母是小孝,那麼對國家對民族是一種大忠大孝,當然也是一種大義。

忠義興國—塘石村

每逢東至天南地北的塘石村人都要趕回家鄉,參加祭祖的重要儀式,在祖先的墓碑前燃香鞠躬,奉獻著內心對祖先無限的崇敬和緬懷。1000多年來捨生取義的先祖們用自己的生命,把“忠義興國”的家風,鄭重地寫在族譜上,教育著後世子孫,祖祖輩輩的塘石村人,一心為公,兢兢業業,書寫著對家鄉的熱愛,在塘石村的後人看來只有將忠義的精神代代相承,才能對得起曾在這片土地灑下熱血的先祖先烈,這既是後來者應盡的義務,更是肩頭沉甸甸的職責。

忠義興國—塘石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