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之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清代髮簪

簪是古代男女均用的一種別住髮髻的條狀物,可以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而釵則主要是舊時婦女用來插戴在髮髻上的一種首飾,由兩股簪子合成。因此,簪、釵在古代都是既有固發作用,又有裝飾作用的。簪、釵是中國古人開始束髮以來即開始使用一直延續2000多年的固發用具。

國家寶藏之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清代髮簪

髮簪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時女子有用簪來固發、美髮的傳統,而如今,簪子早已被更為簡潔的髮帶、髮夾、髮箍取代,退出了女孩子們的閨房。一些精美的老銀簪,銀光流轉,神韻悠遠,讓人不禁為那種古典之美所折服。

古人對長髮有著特殊的情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僅如此,翻開泛黃的史書,衛子夫、馬明德、張麗華……多少后妃都是因一頭美髮才得幸於君王。

而簪作為固定和裝飾頭髮的工具,註定與女人相伴一生。上古時期,女人便使用樹枝和骨簪固定長髮;經過漫長的發展,各種材質和造型的髮簪不斷出現,在實用性之外,更兼具裝飾作用。

老銀簪分為單尖簪和雙尖簪,有牡丹、蘭草、蝴蝶、壽桃、如意、祥雲等多種造型;有些還點綴著琺琅彩,顯得更加明豔奪目。少數民族對銀有一種獨特的偏愛,那裡保存下來的銀器也多,其實,這些紋飾造型都是中原文化的東西,傳到邊陲地區,被很好地保留下來。

國家寶藏之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清代髮簪

簪與一個女人初次的緣分應該是在15歲的“笄禮”上,綰髮戴簪意味著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

對青年男女而言,簪還是一種常用的定情信物。漢樂府《有所思》裡寫道:“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並精心修飾,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君有他心,於是她用最決絕的姿態毀掉了這簪子,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古時自由的愛情往往只能是奢望,大多數女子還是奉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心嫁人,嫁妝裡自然少不了簪子。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一支髮簪,見證著滿頭青絲成華髮,見證著一位少女為人妻為人母的全過程。

因此,每一時期的簪、釵形式不同,代表了不同時期的工藝水準和審美理想及審美風格的變異。婦女的髮髻就格外複雜多樣,堪稱中國古代髮型之最。其束髮用具種類也極其繁多,特別是金銀簪、釵更為華麗。除實用功能之外,還有裝飾作用。簪、釵的質地有金、銀、玉或銅,上面鏤刻花鳥紋,掛垂飾,精美的嵌以寶石。這些銀簪、銀釵使唐代婦女別緻的髮髻更加多姿多彩。

清代晚期的女子,淡褪了漢唐的雍容氣度,也不及宋明的典雅清麗,離女性意識的初次覺醒卻還有數十年的時間。這不是女人們可以恣意揮灑的年代,她們只能三從四德,賢惠持家,默默綻放再悄悄凋零。在晦暗的大時代裡,女人頭頂的簪子是她們自我內心的表達,是一種寶貴的精神寄託;同時,簪頭的造型多為對稱圖案,象徵著平衡與和諧,是對人生美好的期盼。

國家寶藏之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清代髮簪

國家寶藏之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清代髮簪

民間銀簪是古代民間女性用於綰髮和裝飾的一種常用頭飾。銀簪最初的作用是“男以定冠,女以綰髮”。男女都可以使用,實用為主,很少裝飾。由於早期銀的稀缺和貴重,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佩戴。大約從唐代以來,隨著民間銀樓的興起,使銀簪走向民間,並逐漸發展演變為以女性使用為主,其作用也由實用為主轉變為實用與裝飾並重。隨著歲月的流逝,早期銀簪已很少遺世,現在存世的大多是唐以來,尤其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間女性用簪,這些流傳千百年的民間銀簪十分精美,不僅為古代女性的生活增添了美的光彩,也給我們後人帶來了賞心悅目的審美情趣

想要出出手交易請聯繫熱線 王生或者私人號一五二一七七三三五四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