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有时候知道一个意象,知道一点声腔韵味,找到里面的一种情怀,让我们可以从容下来,心游万仞,在审美中完成一次优雅的穿越,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这就够了。』

•••

时代的情绪永远难以捉摸。你很难知道,现在的话题因何得到全民关注,而下一刻,什么又会成为爆点。

讲求快速与热度的流行文化之下,所有需要自我展现的表演者和媒体平台都要考虑怎样吸引眼球。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明星,一系列的造星工程也应运而生。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然而,顶级流量们捞金的数量,往往与他们的实力和付出并不匹配,即使是中戏、北影、上戏等顶级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也只数年。许多年轻人入学两三年后就能化身影视明星,数十天的片酬便可达上千万。近期的娱乐圈逃税事件,也能够直观反映出艺人们吸金数量的庞大。

戏曲演员相较而言,就显得十分寂寥。任何一个能够上台的戏曲演员,背后必定有十多年的艰辛,唱念坐打舞,手眼身步法,样样都得精通,事事都要规范,然而得到的,可能只是每场演出的几百酬劳和少数观众。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个中缘由除了现在的时代气息外,自然也有戏曲文化断层等种种原因。而蒙了尘的瑰宝,黯淡之后想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高山流水知音少,站起身躯已彷徨”,可能这是所有艰难推广戏曲文化的行者都需要面对的困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林特

致力于复兴闽剧的林特就是其中一员。

「1」

成长

林特是福州市艺术学校的戏曲表演专业教师,主教小生,曾多次在全国与福建省戏曲赛事中荣获大奖,同时也是福建省首家聚焦戏曲艺术的工作坊——“儒林有戏”戏曲工作坊的创始人之一。

昆曲和闽剧中都有个曲牌,名叫“忒忒令”,昆曲《牡丹亭·寻梦》中,正有这个唱段。包含“心”的这个“忒”,正巧与林特的名字发音相同,他的艺名便叫做“伶忒忒”。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林特自小喜欢唱歌跳舞。他的叔公带他看过福州市艺术学校的毕业公演《杨门女将》,对于年纪尚幼的他而言,只觉得舞台上的演员扮相华丽惊艳、武打桥段有趣热闹。

1999年,林特小学毕业。父母与家中长辈希望他能学得一门手艺,加之戏曲就业面宽,可以发展为作曲、乐手、导演、老师等等,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演员,在叔公的建议下,林特参加了福州市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的招生考试,顺利进入这一行当。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儿童时期的学戏的林特

当时的戏曲行业远比如今火热。林特同届的学生有60个,是福州市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历史以来招的最多的一批。这30个男生和30个女生经历初试、复试、文化课考试、体检,从一千多位申请者中筛选而出。这些申请者中,有许多都是艺术学校的老师从各个小学挑选出的舞蹈最好的孩子。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这几年中,戏曲表演专业的老师与学生组成了老中青三代戏曲工作者,数量也是历史最多的。

林特在福州市艺术学校学习了六年戏曲,几乎所有白天都在上专业课、练基本功,一些下午和晚上,也会上些文化课。戏曲的辛苦和枯燥,和他想象中的唱歌跳舞大相径庭。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学生时期的林特,2004年。

每天清晨6点半,学生们就要起床练功。无论冬夏,只着单衣,冬天也要强制练到流汗,就像头顶冒烟的冰棍儿。身段、功夫的练习自不必说,眼神、姿态也需要付出许多努力。

单是观众看到的眼波流转,就要靠老师拿着筷子,在学生眼前来回移动,盯着它学习怎么动眼睛;还有要让眼皮子使劲儿的“定眼”,老师甚至会直接上手揪眼皮。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闽剧《荆钗记·见娘》

规范在戏曲学习中是地基,一招一式必须有板有眼,分寸尺度必须分毫不差。所有练习都是为了打出一个框架,日后的发展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如京剧大师梅葆玖所说:“规范就是值钱,太随心所欲就会没有魅力。”

在这六年的学习中,原本包分配的制度被取消。林特毕业时,恰巧学校成立了艺术团,他在团里当了四年戏曲演员。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这四年间,林特也和其他人一样,经历了剧烈的纠结与挣扎。最开始时,一场演出只能拿到30元补贴,几乎每天晚上都在演出,即使后来加到100元,也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

家在福州的林特已经算是幸运,一些外地的演员需要租房,日子就更加难捱。他们只能吃最便宜的宏发方便面,甚至连加入的鸡蛋和青菜都要精打细算。离开这个行当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父母的支持下,林特一直在咬牙坚持。恰逢09年学校招聘戏曲表演专业老师,他得到这个机会后,终于能够喘口气。

2012年,林特参加高考,考入中国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在这个拥有五个剧种的班级里,林特接触了许多地方戏,在各种身段、唱腔、角色的练习中渐渐融会贯通,从“百戏之祖”昆曲和“国粹”京剧之中学到的东西尤其多。同时,他也在求学过程中慢慢解决在之前三年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回到福州后,林特依旧回到了学校当戏曲表演老师,同时与一直是同学的林隽永及陈菲,成立了“儒林有戏”戏曲工作坊,专注于推广戏曲。

「2」

博弈

林特在表演与生活的穿梭中时常有一种穿越感。奶茶咖啡、观影唱K,舞台之外的生活,与一般人并无二致。

但一进入化妆间,林特就有了沉浸式的肃穆。安静地拍彩、拍红、定妆、扫红,画元宝唇、眉眼,勒头、带头面、换上服装,再从幕后迤迤然走到台前演一出过去的故事。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山伯、《荆钗记》中的王十朋、《梅玉配》中的许金梅……林特在风致楚楚间,带你回到美如层林尽染的时分。

这个过程林特一直十分享受。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但是观众的数量和年龄层并不乐观。《一千零一夜之桃花泪》中,昆曲演员沉沉叹息:“俗话说的好,梨园子弟白发新,看戏的,十有八九都是白发人……我练了二十年的功夫,不知道练给谁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众审美的变迁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戏曲演员不断流失、演出收入难以提高、戏曲剧本创作乏力以及经典传承愈加困难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整个戏曲行业都面临式微,而闽剧也有一些自己的屏障,比如福州话的普及率越来越低。

即使在中国戏曲学院,同学们也不太了解闽剧,以为说的是闽南语,演的是以活泼风趣著称的高甲戏。然而被问及闽剧的特点时,林特发现自己也答不上来。他和林隽永及陈菲一直在思考,闽剧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如何去和别人解释?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从左至右:林隽永、陈菲、林特

他们渴望一种回归,希望能把曾经的闽剧元素一点点找回来,于是创办了“儒林有戏”戏曲工作坊。

“儒林戏”是闽剧的前身之一,肇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曹学佺的文人家班。无论是剧目、声腔上,还是文辞、表演上,儒林戏都有着浓重的文人意趣,结构工整,典雅细腻,以委婉缠绵的“逗腔”为主。

同时,相对狂放的“江湖戏”和“平讲戏”也是闽剧的组成部分,这大开大合的气质,与福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悄然相合。“儒林有戏”戏曲工作坊也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姿态。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林特希望,能够在现代带来文人意趣和传统精神的复归。

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处处都值得细细揣摩,无论是妆面、意态,还是文辞、剧目,中国人的美学、哲学、诗文、历史、文化精神都渗入其中。

例如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舞台上跑圆场、身段中双臂要圆、唱腔要圆润迂回,都体现了传统的求“和”与求“圆”思想。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说书看戏劝人方”,戏曲也讲究教人为人处世,“厚人伦,美教化”。这些独特的中国元素,不该被舍弃。

而且,戏曲真的很美。

「3」

传播

1959年,中国传统戏曲有368种,但它正以一年超过一种的速度消亡,现在已经只有两百多种。

戏曲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现在的状态也有些奇异——大部分戏剧在走向衰微,也有一些剧种在寻求突破的艰难中日渐复苏。600多年历史的昆曲,经由白先勇的推动大放光彩,京剧也保持着“国粹”的盛名。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逐渐注重文化保护,传统戏曲也走出了相对清晰的“顶层设计”路线,多项保护政策陆续出台。

400多年历史的闽剧依旧是个大剧种,并非濒临灭绝、无法存活。2006年,福州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带来了一系列喜人的改变。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对于许多积极推动戏曲保护与传承的人而言,培养观众比培养演员更重要成为共识。这也推动着林特将“儒林有戏”戏曲工作坊的舞台移到年轻人更愿意去的咖啡馆和书店。

相对于走入剧场观看,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浅尝辄止式地接触戏曲,“儒林有戏”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由于闽剧相对小众,仅仅推广闽剧可能收效甚微,所以昆曲、京剧、越剧等也都在工作坊的表演之列。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工作坊的最终目标,还是希望传播闽剧,并把观众带回剧场——正如林特所说:“如果能带几个人到剧场去,这就是我们的功德,这也是我们创立工作坊的初衷。”

为了有更好的观感,他们对在咖啡店和书店的表演做出了一些调整。林特舍弃了麦克风,坚持用原声呈现戏曲本来的面目;妆面与服装上,也更加精致和古今结合。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凤冠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为了完美呈现演出效果,“儒林有戏”戏曲工作坊的服饰都不惜成本、极为精致。

听戏的门槛也在工作坊的考虑之中。文学化的言辞、陌生的故事背景、听不懂的福州话、唱腔中的变声,都对听戏造成了很大阻碍。所以林特会充当主讲人,配着钢琴或笛子的音乐,像诗朗诵一样,把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起承转合交代清楚,说一段唱一段,将观众带入戏曲的情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数十场演出中,未曾变改的迤逦乡音从遥远的岁月中传来,舞台下的观众越坐越满。

同时,他们尝试以“戏曲+”的形式来推广闽剧,现在工作坊已经拥有戏曲综合《浮生若戏》、“戏曲+民谣”的《戏与歌》、“戏曲+乐器”的《风雅颂雅集》。正在筹备中的《霸王别姬》,也将在明年和大家见面。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虽然他们以“移步不换形”的方式,坚守着传统戏曲的精髓和根脉,但对于传统的创新也有人并不看好。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存在,甚至有人觉得,这是与社会脱节的文化,应该任其消失。当然,更多的声音还是鼓励。

白先勇说:“我们从古到今,雅跟俗都是并行的。有俗文化没关系,但一定要有雅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依附。现在雅俗不分,这是我们的危机。我觉得对雅文化要有一种态度,一种尊敬的、呵护的态度。”

他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的担忧,同时他对昆曲的改良,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议。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对于此,著名票友、舞台剧导演马千的观点也是一个很好的回应——虽然如今的环境并不适合慢文化的孕育和生长,但欣赏慢文化的审美应该复归,至少要让年轻人知道,这是好东西。

林特也说,他们“并不是让大家都要去学去唱,去整折整折地看,有时候知道一个意象,知道一点声腔韵味,找到里面的一种情怀,让我们可以从容下来,心游万仞,在审美中完成一次优雅的穿越,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这就够了。”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在什么都往“匠心”上靠的今天,戏曲演员的荣辱得失和传统文化的萧瑟飘零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只靠一些寂寂的行路人,“花落梨园一笛风”仍然是一个曲高和寡的遥远梦想。

但他们都不会放弃。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END-

伶忒忒:高山流水自知音,今人面目古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