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合夥人》國內票房慘淡 印度電影在華票房“拋物線式”退燒

《印度合夥人》2018年初在印度上映後獲得了超高的票房和口碑,在荷蘭、挪威上映後口碑也表現不凡,IMDB上的最初評分更是高達8.4分。

《印度合伙人》国内票房惨淡 印度电影在华票房“抛物线式”退烧

(圖源:視頻截圖)

但從國內票房來看,繼《印度暴徒》口碑撲街後,印度電影《印度合夥人》也落入了反響平平的尷尬局面。上映2天,票房只有區區1200萬,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這兩年印度電影逐漸被引進到內地,讓國內觀眾歡欣不已。畢竟雖然比不上“好萊塢”的製作團隊,印度的“寶萊塢”卻是世界上年產量最高的電影生產基地。

可以說,這幾年“寶萊塢”的表現大大加深了觀眾們對印度電影的印象。尤其以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為首,這些電影邏輯性強、故事嚴謹,讓人們在觀看的同時對於社會現狀產生種種的思考。

但可能是這兩年引進的印度電影實在太多了,《印度合夥人》難掀風浪。此前,《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摔跤吧爸爸吧》《嗝嗝老師》《蘇丹》等等,都是引進過來的好片,為部分沒看過印度電影的人輸入了一個印度電影的概念,但如今都已經不再新奇,此後故事類型太過相似的“撞衫版”,自然難以有好口碑。 而且,久了之後,語言環境還是有隔膜,導致印度電影被質疑“退燒”。

2018年,沒有一部印度電影能複製2017年《摔跤吧爸爸》的票房表現。 無論是《護墊俠》,還是《印度合夥人》這個翻譯,感覺註定就是火不起來的名字,很容易會被吐槽“山寨版”。

印度電影工業“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製作中心。印度製作的第一部故事片(無聲的黑白電影)是1913年由Dadasaheb Phalke製作的“Raja Harishchandra”。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業的發展和電影的數量都在增加。

眾所周知,印度有三汗:阿米爾·汗、薩爾曼·汗(《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蘇丹》)和沙魯克·汗(《阿育王》《我的名字叫可汗》)。如今“三汗”也開始啞火失靈,印度市場廝殺依舊激烈。截至目前,今年寶萊塢最成功的作品為取得了超過40億盧比本土票房的劇情傳記片《一代巨星桑傑君》,在寶萊塢歷史上僅次於《摔跤吧!爸爸》,導演為曾執導過《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我的個神啊》的拉庫馬·希拉尼。而來自南印度克萊塢的科幻電影《機器人之戀2.0》更是以近50億盧比的本土票房力壓寶萊塢《一代巨星桑傑君》,成為今年印度本土票房最高的作品,該片已確認將由環鷹時代引進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對印度影片熱情尚在,但此前的高票房現象已不復存在,印度電影在華票房以拋物線狀呈整體下滑趨勢,平均票房已經回落到了1億左右,甚至小几千萬的低水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