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time I 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氣”,推薦挑戰你的底線

賦time 回工作室途中,聽著102.7電臺分享:挑戰“21天不生氣”僅一家庭成功的內容

Think time I 活動是武漢一小學老師發起 八成生氣原因為作業 家長生氣比例更高,這是什麼誘因造成的呢?

Thinking time I 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氣”,推薦挑戰你的底線

又發脾氣了?

內容摘要-設計者的初衷

  1. 活動發起者是武漢市小學三年級班主任程紅老師;
  2. 她為全班44名同學佈置一道特殊的暑假作業;
  3. 看似不長的21天,卻難倒了全班大部分的家庭;
  4. 僅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挑戰成功;
  5. 據程統計生氣原因超過八成是因為作業;
  6. 家長生氣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7. 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都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8. 不少孩子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經常容易跟同學起衝突,而實際上家庭對孩子情緒的影響很大;
  9. 程老師說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希望能讓孩子們養成情緒管理的習慣;
  10. 挑戰“21天不生氣”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做到生活中完全沒有生氣和摩擦,而是讓大家意識到情緒對家庭成員的影響,進而學會更好地相處;
  11. 希望通過這個挑戰能讓家長和孩子們儘量少生氣,減少不必要的互相傷害。
Thinking time I 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氣”,推薦挑戰你的底線

這作業滿分了

內容摘要-參與者的錦囊與結果

  1. 成 功:唯一完成了“不生氣”挑戰的雙胞胎家庭。媽媽是小學教師,平時很注意情緒的管理,全家人選擇了去海邊度假。當孩子們因為旅途上的突發情況,情緒低落時,這位媽媽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進行調節,“給孩子們充足的選擇,孩子們也就不會出現‘一定要做什麼不能實現’而產生負面的情緒。”
  2. 失 敗:另一位學生的媽媽為這次挑戰放棄出遊,選擇一起“做作業”。結果21天中有四天家庭晴雨表不是“晴”。才發現真的做起來發現很難,而且還是在有意識控制脾氣的情況下
  3. 失 敗:有一個學生的媽媽在家裡陽臺設了‘暫停角’和‘懲罰箱’來調節家庭成員間的情緒衝突,誰覺得情緒出現波動了都可以先去冷靜5到10分鐘,然後再出來就事論事地溝通“懲罰箱”則是用來懲罰發脾氣的人,“如果是大人大脾氣,那就罰款50元,孩子發脾氣,罰50個俯臥撐,
    說是處罰,其實大家被‘抓’住發脾氣的時候還挺歡樂的,孩子有時候邊做俯臥撐邊笑,做完就沒有脾氣了。”——又成功的“控記不住鵝寄幾”
Thinking time I 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氣”,推薦挑戰你的底線

賦time自身案例

賦time默默統計與自家小朋友(Jack)在暑假60天裡,因為做功課發脾氣的天數有15天;

而且當時自己是在有意識控制脾氣的情況下,狂風暴雨的怒轟的一頓的;

怒轟後自己是非常“爽”的,因為自己的“愛意”已經感覺完全表達了出來,感覺小朋友Jack應該會接收到!

但結果確是非常大的衝擊,小朋友Jack經過15天的怒轟歷練後,他的情緒變得非常波動,在日常中也會因一點小事情就會與我一言九鼎(我說一句,他回九句,還會用最新網絡語言回擊,汗顏ing)。

賦time問題分析

賦time就這個問題請教了一位“蒙特梭利理念教育機構”院長朋友,一位“成人心理諮詢導師”的朋友,和一個研究“正念育兒佈道者”的朋友,期間討論關於情緒的問題點,最後的結果總結有:

蒙特梭利觀點:

  1. 情緒需要有個適當的空間和方法給予釋放,不能擠壓心裡;
  2. 情緒釋放後需要借用“談判桌”進行問題覆盤;
  3. 問題覆盤後需要得到雙方諒解和握手言和;
  4. 最後問題拜拜,記住問題點下次注意。

心裡諮詢導師觀點:

  1. 問題產生情緒,是由於成人對小朋友擬成人化的思維導致不斷要求“小朋友”要做到多方面優秀的標準,成人心裡著急;
  2. 問題的產生由於家長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缺失,成年後對自家孩子的要求變成“擬補式”現象,家長小時候缺什麼,就會在家長的小朋友身上補什麼,這個已經成為社會現象級的問題;
  3. 尊重小朋友天性:小朋友天性愛玩,教育方式也需要用遊戲的方式進行引導,只作小朋友的引導者,不作小朋友的命令者;

正念育兒佈道者觀點:

  1. 小朋友還沒有形成“自察”的習慣,很多動作和反應都是按自身喜好和模仿為主,就像一面鏡子;
  2. 教小朋友用遊戲的方式,令他/她可以養成自我察覺的技能,會更容易溝通
  3. 自我察覺的遊戲,其中一個是“心情天氣”,這個遊戲和文中所說的是一個原理,只是工具不一樣而已

賦time謀求方法

  1. 和小朋友Jack約定,當情緒來的時候,我們一齊提醒對方,運用工具和檢討覆盤的方式:
  2. 工具為:小叮鈴 + 停止的手勢
  3. 檢討覆盤:用第三方角度看,分別說出對鬧情緒的人做法和判斷,然後一起分析問題
Thinking time I 僅一成功的“21天不生氣”,推薦挑戰你的底線

一個小叮鈴

實際執行效果

  • 工具和提醒都很容易的形成我們的習慣了,在檢討覆盤的時候,前期都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說著說著就會用“自我的看法”來說問題,問題不但解決不了,還扯回來再戰鬥一次的情況;
  • 問題在於:作為我的自我補缺心理作祟,作為小朋友的看待事物的觀點和方法沒有形成,按照自我意識去走去說

賦time的改變

  1. 先把什麼是第三方角度看問題的方法說明白,在通過幾次的事件作為案例進行演示,讓小朋友Jack弄明白什麼是“第三方角度”觀看問題;
  2. 效果發生在離暑假接觸的最後兩週,賦time和小朋友Jack終於可相對客觀的把事件的情緒問題和事後檢討覆盤給有效進行下去了,問題雖然還會發生,但重複發生的問題已經比一個月前減少了很多(日常的拖延症小事情為主)。

賦time建議

我們每個家庭都會存在各種不同環境的情況,另每個家庭都會存在各種問題,如果我們大家都把情緒隨意發洩和不懂自我察覺,再通過工具或方法進行處理,長期下去會給整個家庭成員帶來“情緒不穩定”、“玻璃心”和“叛逆心”的隱性的問題,我們不妨通過這個小小的“21天不發脾氣”的小遊戲,去了解下是【你控制住了情緒】還是【情緒控制住你了】的狀況,遊戲後,你會發現最後的結果已經不太重要,遊戲過程你所體驗和發現的問題,得到解決,才是你所真正所收穫的。

有空多交流,賦time喜歡分享和喜歡聊天,說說有趣的事情和好玩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