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獲一個“破木匣子”讓毛澤東度過三次大危機!小戰士冷汗直冒:幸虧當初沒給砸了

88年前的1月6日,看上去平平無奇的一天。但就是這一天,在江西的一個小村子,無聲無息地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它將改寫中國革命的命運。

從這天開始,中國工農紅軍用兵有“神”相助。

這個“神”就是“千里眼和順風耳”。

傳說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原本是一對兄弟——兄名“高明”,眼睛能看到千里外敵軍的行動;弟名“高覺”,耳朵能聽到千里外敵軍的口令。

紅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就是無線電偵察。

1931年1月6日,紅一方面軍首次架設無線電臺。

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技偵情報工作創建日。

這個差點被砸碎的小匣子,改變了紅軍

1930年12月30日,紅一方面軍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在龍崗全殲國民黨軍第18師。

最先攻入張輝瓚第18師師部的,是黃公略的紅三軍,這是一支剛由地方游擊隊升格的“偏師”。

繳獲的武器和軍用裝備在草坪上擺了一大片,農民出身的紅軍士兵們紛紛圍著觀看。

忽然,有人看見兩個大“酒罈子”。

“這些白軍,打仗還帶著酒罈子!”有人上去就是一腳。

“砸了!”有人搬起塊石頭把“酒罈子”砸了。

其實,這個“酒罈子”是當時用大罈子裝著硫酸的蓄電池。

“這鐵疙瘩是個啥?”

“管他?也砸了!”

其實,這個“鐵疙瘩”是汽油發電機。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當年的汽油發電機)

“這鐵盒子裡是個啥?”

“打開看看!”

七手八腳,把發報機給拆零碎了。

最後,還剩下個木匣子。

一個紅軍戰士拿起木匣子上的耳機聽了聽,裡面傳來滴滴答答的聲音,趕緊說:

“會響!這東西有用。”

另一個戰士說:“別弄壞了,快送軍部去吧。”

終於,收信機被保留了下來。

這就是中國工農紅軍最早的“半部電臺”。

與這半部電臺一同送到紅三軍軍部的,還有配屬給國軍第18師的交通兵團無線電第五分隊全體16名官兵,有上尉分隊長、中尉報務員和機務員、少尉見習生和練習生,還有上士文書、中士班長、通訊兵等。

這半部電臺和16名官兵被送到紅一方面軍參謀部參謀處長郭化若面前時,他們一個個面色發白,雙腿打顫。黃埔軍校畢業的郭化若知道,對於紅軍來說,這是一批寶貝。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郭化若,1955年獲授中將銜)

郭化若趕緊給他們壓驚,一個個地跟他們談話,講紅軍優待俘虜。等他們不打抖了,郭化若轉身去找朱德彙報情況。

朱德聽說只剩下個收信機,嘆了口氣說:半部也好,可以用來聽敵臺的情報嘛!

郭化若就請示,對這些技術人員,要給他們特殊待遇,爭取把他們留下來。

朱德說:好,我去跟他們說!

在龍岡祠堂裡,郭化若把這16名國軍召集到一起開會,朱德宣佈:

願意留下當紅軍的舉手,有技術專長的優資重用,上尉每月80大洋,中尉60大洋,少尉40大洋,准尉20大洋,要回家的發給路條和3塊大洋路費。

沉默了許久,一名瘦高個子舉起了手。他叫吳人鑑,江蘇省武進縣人,1928年考入南京軍事交通技術學校(後改稱黃埔軍校六期無線電科),中尉報務員。後來,他改名王諍,1955年授中將軍銜。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年輕時的王諍將軍)

第二個舉手的是個穿著學生服的小夥子。他不是國軍,是個在國軍通信分隊裡學“手藝”的練習生。他叫劉達端,後來改名劉寅。建國後,王諍任通信兵部部長時,他是通信兵部政委,第一副部長。

之後,又有7個人舉起了手,他們是:吳如生、韋文宮、劉盛炳、李仁忠、李家駒、李國粱,還有一人查不到名字了。

紅一方面軍全殲張輝瓚第18師後,1931年1月1日22時,決定乘勝進攻譚道源第50師。

參謀處長郭化若在起草命令時,特意加上了一條:

勝利後須注意收繳敵之軍旗及無線電機,無線電機不準破壞,並須收集整部機器及無線電機務員、報務員。

此時的譚道源部已成驚弓之鳥,於1931年1月2日凌晨出源頭向東韶逃跑。

1月3日,紅軍在東韶擊潰譚道源師,俘敵3000餘人,譚道源跑了,但是電臺沒跑。

這一次,紅軍繳獲了一套完整的15瓦電臺,但是沒有抓到電臺人員。

朱德聽說電臺人員都跑了,非常焦慮。直到黃昏,朱德還在問黃公略軍長有無電臺人員的下落。

正在這時,警衛員忽然想起有個電臺內行混在俘虜兵裡領路費。

朱德興奮地說:“你怎麼不早說呢?快去請他來談一談。”

半小時後,警衛員回報說,此人是譚道源的同族兄弟,怕受牽連,已領路費回家去了。

朱德思索了一下,抬頭望見天空皎潔的月亮,說:“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正好是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月光明’,我們要建立無線電臺,也要月下去追人才呀!”

朱德帶警衛員騎著馬,星夜追趕。追到一個哨口,紅軍哨兵說:“那人已離開一個多時辰了。”朱德拍馬就走,終於在巫江邊追上了。

紅軍總司令披星戴月勸他回去,使他感動得熱淚盈眶,跟著朱德回了紅軍。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朱德騎馬照)

被朱德追回來的這個人,他叫譚道清。

所以,第一次反“圍剿”中,被俘後參加紅軍的原國軍無線通信人員一共是10人。

利用這“一部半”電臺,紅軍成立了第一支無線通信隊:

隊長王諍、政委馮文彬、機械師譚道清;無線通信隊下設監護排20餘人,運輸排30餘人,電臺訓練班學員12人和報務員6人,另加文書、司號員、勤務兵、馬伕、炊事員等,合計不足100人,為連級建制單位,享受營級單位待遇。

只有一部半電臺的紅軍無線電通信隊,不可能進行兩地通信,所以除了訓練之外,主要工作就是偵聽無線電訊。

因此,當時的紅軍無線電通信隊應該叫無線電偵察隊。

1931年1月6日,王諍等人在紅一方面軍總部所在地的江西省小布赤坎村的“龔氏家廟”首次架設無線電臺。

第一次架臺,王諍等人就成功偵聽上海路透社和國民黨中央社的電訊。郭化若把這些電訊送給毛澤東,

毛澤東大喜過望,說:“這不就是沒有紙的報紙嗎?”

【注:後來,第一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時,郭化若把偵察臺抄收的中央社、路透社、合眾社等中外通訊社的電文整理油印發給代表們參考,並題名“參考消息”,這就是《參考消息》的由來。】

這個事件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有了自己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技偵情報工作創建日。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舊址“龔氏家廟”)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部偵察電臺)

1931年1月10日,無線通信隊在江西寧都小布正式成立。同時,由紅軍各單位選調12名學員開辦的電臺訓練班正式開學。十二名學員是:

曹丹輝、胡立教、鍾正一、李立田、邵東懷、駱炳林、吳茂林、周淼、肖英、溫諍、李赤華(女)、李建華(女)。

紅64師來的曹丹輝當時只有16歲,已經是師政治部青年科長。按現在的算法,科長是副團職,報務員是戰士,報務學員什麼都不是。按說曹丹輝虧大發了,但是聽說調他去學“無線電”,可把曹科長高興壞了,還專門請大夥兒吃了一頓。

毛澤東對這支隊伍非常重視。1月13日,他親自來給無線電訓練班上政治課。

課上,毛澤東給這支隊伍定了性:

“你們就是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是我們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

果然,紅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很快就發揮了重大作用。

嶄露頭角立奇功

紅軍無線電通信隊成立不久,1931年2月,蔣介石以何應欽為總司令,調集了2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開始了第二次“圍剿”。

何應欽為了統一指揮,向所有參加“圍剿”的部隊下發了統一的密碼——“壯密”。

這樣,王諍等人雖然能夠偵收到國軍的電報卻譯不出來。

當然,國軍並不知道紅軍的電臺正在偵聽他們的電訊,甚至還不知道紅軍已經有了電臺和無線通信部隊,因此行動不夠小心。

他們每到一地,電臺開始聯絡時,都要先詢問對方到達何處,以便確定誰在主要方向、與誰先通報,而對方回答時則又用明語。

這樣,王諍他們就能掌握國軍“圍剿”部隊的位置。雖然何應欽把部隊從江西的贛江到福建的建寧,擺成一個800裡連營的陣勢,但是紅軍卻能隨時掌握國軍的部署。

因此,朱毛也就敢於把紅軍主力集中到蘇區的中心地區,誘敵深入、以逸待勞。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第二次反“圍剿”作戰示意)

4月23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全部在東固集中。毛澤東還是第一次反“圍剿”的路數:埋伏在敵軍進攻蘇區的必經之路上,首先伏擊運動中的王金鈺部第五路軍,然後從西向東橫掃過去。

然而,國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吃了虧,變得小心翼翼,王金鈺直轄之第47師和公秉藩第28師到了富田地區之後,遲遲不敢向東固前進,足足呆了20天,以各種方法偵察東固是否有紅軍主力埋伏。

這期間,王諍他們發現,公秉藩第28師帶了一部100瓦的大電臺,於是每天都緊緊地“盯”著這部電臺,雖然它發出的電報不能破譯,但對這部電臺的報務員的手法都已十分熟悉。“盯”著它還有另一層原因,就是大家都想在這一仗把它給繳過來。

終於,飛機反覆偵察沒有在東固發現紅軍主力後,5月13日,王金鈺的部隊從富田出來,向東固運動了!

接到偵察報告,朱毛立即向部隊下達了作戰命令:

消滅進攻東固之敵的命令(一九三一年五月十三日二十二時)


一、各方面敵情,除前已由總部印發情報,通知各部隊外,本日復得如下情況:


(一)王金鈺部直轄之第四十七師,分三路向東固前進。其左路先頭到達大源坑並派出遊擊隊到源頭遊擊。其中路已通過九寸嶺到達箸龍坑至萬壽宮之線。其右路已通過觀音巖到達山坑,與我第三軍團之一部對峙中。


(二)郭華宗水南之一旅,早已進至下馬石,本日復進至上坊附近,有進東固的模樣。郭華宗部之又一旅(二團)早由白沙到達南坪(距東固五十里),本日行動不明。其又一部(二團)昨日由白沙進到白富,似將進沙潭頭。


(三)中洞與橋頭江聞亦到敵軍,似屬公(秉藩)逆部,兵力不詳。


(四)蔣蔡(十九路軍)主力在龍岡頭至興國城之線,其進至方太之三團仍在原位置。


二、本方面軍為各個破敵,鞏固蘇區,向外發展起見,決心先行消滅進攻東固之敵,乘勝掩擊王金鈺屬全部,努力殲滅之,以轉變彼我攻守形勢,完成本軍目前的任務。


三、根據本方面軍的行動應給各部隊如下的任務:


第一、想定敵軍將王金鈺之第四十七師為基幹,配合郭華宗一部及公秉藩部,於明(十四)日拂曉分五路同時向我軍進攻時,本方面軍應先消滅我軍右翼之敵(在地理上以東固通富田之河為界,此方面之敵為郭華宗一旅或兩旅及王金鈺部到達大源坑之一旅),然後用全力解決由神壇前、三彩橋頭江來犯之敵(王金鈺四團、公秉藩四團)。因此,我第十二軍應以兩師佔領大山腦、高嶺、烏甲石和風坑之線為正面,我第四軍、第十二軍之一師,應由大山腦經珠坑徑出擊包圍敵軍側後,我第三軍全部(三十五軍在內)應由東固經江口抄擊大源坑前進之敵,為我軍之左翼,第三軍團應以一部佔領陣地,牽制富田崇賢兩方之敵,主力位置於東固附近 為總預備隊。總司令部指揮陣地在鍋都嶺。


第二、想定敵軍單向我們左翼陣地前進,富田方向,水南、白沙方向不進時,第三軍團除以一部向崇賢方面之敵警 戒外,全力從左翼抄擊洞口方向前進之敵,四軍及十二軍從 右翼抄擊九寸嶺觀音巖兩路前進之敵,三軍任正方攻擊。以 上兩種作戰計劃,究採何一種應依照敵情變化決定,當另有命令。


四、第七師應位置於楓邊、城岡、方太(附近)三點, 第三十五師之百0三團位於崇賢附近,儘量設法阻止蔣、蔡前進。我三十五師百0四團應位置於潭頭附近牽制白沙、白富方向之敵。


五、各軍依照上述的佈置,對於敵軍飛機的隱蔽,交通設置,糧食採買,偵探派遣,後方聯絡等,應有綿密的佈置。


附記:


1.明天敵如不進東固,但進至三彩、神壇前、上坊之線,則戰爭當在後天。

2.明晨各部應於五時用餐並準備午餐(明天吃三餐, 伙食錢恢復一角大洋)。暫停種田、採柴、找筍等工作。

3.各部明天應準備敵飛機來襲。

4.各部應即準備嚮導。

……

總 司 令 朱 德

政治委員 毛澤東

分析一下,我們不難看出,在下達命令時,敵情不是十分明晰。

對於公秉藩部的行動尤其不明,如命令中說:“中洞與橋頭江聞亦到敵軍,似屬公逆部,兵力不詳。”對敵軍進攻時間不明,如命令中說:“明天敵如不進東固……”

所以,在命令中,我們做了兩個可能的方案:

第一、想定敵軍將王金鈺之第四十七師為基幹,配合郭華宗一部及公秉藩部,於明(十四)日拂曉分五路同時向我軍進攻時……


第二、想定敵軍單向我們左翼陣地前進,富田方向,水南、白沙方向不進時……

也就是說,兩種情況,兩種打法。

問題在於,如此大規模的運動作戰,部隊分散在叢山中,通信手段又十分落後,等最終查明敵情時再調整部署,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不至於打成敗仗,但不太可能打得乾淨利落。

這個命令發出後,5月14日紅軍主力並沒有與敵交上火。因為這一天王金鈺、公秉藩部並沒有真正出動。

5月14日15時,報務學員曹丹輝、鍾正一隨王諍上機值班見習。王諍又把頻率對準了那部“100瓦”。

18時前,王諍突然緊張起來——敵臺開始發報,而且還是使用明碼!

公秉藩28師駐江西吉安留守處用明碼與師部“100瓦”聯絡:“你們現在何處?”

師部“100瓦”用明碼回答:“我們現駐富田,明晨出發。”

吉安臺:“到哪兒去?”

師部“100瓦:“東固”。

王諍抓起抄報紙就跑。這下情況就完全清楚了,朱毛於1931年5月14日20時再次下達命令:

消滅王金鈺公秉藩兩師的命令(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四日)


(一)敵情見參謀處本日通報。


(二)方面軍決先消滅王金鈺公秉藩兩師之敵,擬於後日(十六)從左向富田方向出擊。


(三)第三軍團為左路軍(三十五師在內),應於明日 (十五號)進至江樹頭附近宿營,嚴密斷絕交通。後(十六 號)日經固陂向富田前進,須於後日午後一時以前攻擊富田。


(四)第三軍(缺三十五師)為中路(正面),應於明(十五)日拂曉進到螺坑、張家背、淘金坑一帶,並佔領白雲山、更鼓、石唐、窯子、大壟一帶陣地。十六日午前八時開始向橋頭江一線攻擊前進,得手後以一部追擊敗走之敵,以一部協助正面之第四軍側擊觀音巖之敵。


(五)第四軍(並六十四師)亦為中路(正面軍),明日以全軍進駐東固一帶,以一師佔領三彩、神灣前一 線陣地,六十四師則應位置於鍋都山之北端。十六日分兩路,一攻觀音巖,一攻九寸嶺,向富田之敵進殲。十六號午後二時猛攻。


(六)十二軍(缺六十四師)為右路軍,明(十五)日 以一部佔領大山腦一帶主要陣地,牽制由上坊、羅坊、潭頭三方向之敵。後(十六)日待我左路與中路得手後敵全線敗退時,則相機向水南追擊。如後天右路之敵(上坊、潭頭)等不來,則為方面軍之總預備隊。


(七)一0四團亦歸第四軍指揮。明(十五號)日應即集結兵力,後日(十六號)午前八時相機向大源坑之敵攻擊,策應中路軍。待敵敗走時,配合正面軍夾河向富田 追擊,攻取富田河北端陣地,截擊由富田潰走過河之敵。


(八)野戰醫院應於十五日移到東固開設(各軍傷兵即送此轉後方醫院)。


(九)總司令部隨中革軍委明(十五)日仍在此地(鰲上),後天則在正面軍後沿三彩、觀音巖向富田前進。


右令

總 司 令 朱 德

政治委員 毛澤東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毛澤東和朱德)

這一次,命令下得乾淨利落,仗也打得乾淨利落。

5月16日下午14點,紅軍全殲公秉藩28師,繳了那部“100瓦”電臺和一份“壯密”密碼。

公秉藩化裝成士兵,領了一塊大洋(本來應該每人發3塊大洋的,分到公秉藩時只剩1塊了,紅軍讓他等等,他說1塊就夠了)逃跑了。

接著,紅軍乘勝向東橫掃,19日在白沙截殲第47師1個旅的殘部和第43師一部,22日在中村殲滅第27師81旅大部,27日晨直逼廣昌城下。

廣昌城內敵胡祖鈺第5師依託堅固工事負隅頑抗,紅軍奮力攻城,戰鬥空前激烈。

下午14時,無線電通信隊趕到廣昌城外,立即架設電臺偵收敵情。曹丹輝與韋文宮剛打開收報機,就聽見國軍第5師電臺在拼命呼叫:

SOS!

接著,敵臺用明碼發出求救電:

公鑑:共匪主力來攻廣昌,現在激戰中,胡師長身負重傷,生命危殆!SOS!

曹丹輝一聽,城內敵軍最高指揮官重傷!趕緊報告!

立即,敵師長鬍祖鈺命在旦夕的消息傳遍全軍,攻城部隊士氣大作。守城敵軍聞訊再無鬥志,棄城逃跑。

21時,紅軍攻克廣昌城,殲第5師一部。

31日,紅軍向建寧城發起攻擊,於18時攻佔該城,殲第56師3個多團。

七百里驅十五日,橫掃千卷席。

紅軍乾脆淋漓地打破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二次“圍剿”。

這封電報的截獲,挽狂瀾於既倒

不到一個月後,1931年6月21日,蔣介石親自帶著德、日、英等國軍事顧問到南昌,就任“圍剿”軍總司令,何應欽為前敵總指揮,調集二十三個師另三個旅,約三十萬人的兵力,準備發動第三次“圍剿”。

6月30日,王諍截獲蔣介石發給何應欽的電報,得悉國軍開始對我中央蘇區發起第三次“圍剿”。

同日,毛澤東以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名義在《致12軍軍委並轉周以慄及邊界工作委員會35軍軍委會信》中寫道:

今日無線電消息,何應欽由南昌進到撫州,稱其為前敵總司令。蔣介石有密電對何應欽,電首機急,何總司令官速譯轉第三軍團及追擊第一、二兩路所屬各部隊。又據郝夢麟電臺通報稱,本軍奉令仍隨34師,由永豐向上行,由沙溪推進等話。根據各方面情況判斷,敵軍要很迅速地向我們進攻已毫無疑義。

7月1日,國軍開始發動全面進攻。

當時,結束第二次反“圍剿”的紅一方面軍遠在閩西。朱毛決定,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利用蘇區腹地良好的群眾和地形條件,集中優勢兵力待機破敵。

7月10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從閩西地區千里回師,繞道返回江西根據地。

國軍“圍剿”部隊中的精銳主力部隊第11師、第14師在陳誠率領下,緊跟著紅一方面軍主力身後,先後佔領康都、廣昌,7月19日進佔蘇區中心的寧都。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第三次反“圍剿”作戰示意)

7月22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寧都西南的銀坑附近集結。

在這裡,朱毛決定,乘陳誠部遠程跋涉,部隊疲憊不堪的機會,殺他一個回馬槍。

24日,朱毛下達了《消滅由賴村進攻之敵的命令》,決定在陳誠部從寧都向銀坑追擊紅一方面軍主力的半道上,在賴村打他一個伏擊戰。

命令發出了,部隊行動了。可是,陳誠其實根本不知道紅軍主力在銀都,所以並沒有向西南追來,而是扭頭向西北去了。

伏擊沒有打成,朱毛率紅一方面軍主力繼續西進,到了興國。

在這裡,紅一方面軍總部正式研究第三次反“圍剿”的打法。

毛澤東延續前兩次的方針:集中主力,從國民黨“圍剿”戰線的最西頭打起,首先在富田地區尋殲運動之敵,破敵一點後,乘勝向東橫掃。

現在,不妨先來回顧一下第一、第二次反“圍剿”。

第一次,紅軍在富田附近的龍崗設伏,包圍殲滅了張輝瓚師,而後向東,在東韶打垮譚道源師;

第二次,紅軍又在富田附近的東固設伏,包圍殲滅了公秉藩師,然後向東一路掃過去。

兵家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第三次反“圍剿”,毛澤東為何還是這個路數——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呢?

促成毛澤東定下如此決心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位於富田方向的是國民黨蔣、蔡部,轄第五十二、六十、六十一師,總指揮蔣光鼐(第十九路軍總指揮)當時在上海養病,由第六十師師長蔡廷鍇任代總指揮,非蔣介石嫡系,戰鬥力不強,屬於“先打弱敵”。

第二,地方黨委報告,進至富田的敵軍不多,僅三個團左右,紅軍可在此形成絕對的兵力優勢。

第三,蔣軍嫡系精銳主力陳誠、羅卓英部第11、14師尚在贛南之寧都地區。紅軍在贛西的富田打響,將置敵精銳主力於無用。

後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說:

(第三次反‘圍剿)我們決定的第一個方針,是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向敵之後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讓敵主力深入贛南根據地置於無用之地,定此為作戰之第一階段。及敵回頭北向,必甚疲勞,乘隙打其可打者。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左為蔣光鼐,右為蔡廷鍇,二人後因“一·二八”事變後率19路軍奮起抗日而聞名,但此時他們的部隊尚弱)

其實,此時敵精銳主力已不在贛南。前面說到,陳誠、羅卓英因不明紅軍主力位置,出寧都未向西南追來,而是北上了。

因此,朱毛決定主動出擊富田之敵,並於1931年7月31日下達了:

《奪取富田新安的命令》(一九三一年七月三十一日十九時)


(一)頃據十二軍報告,東固侵入白石之敵,本日已入崇賢。又據純化區委報告,富田、陂頭、新安一帶之敵共約三團,東固蔣、蔡部是否全向崇賢及龍岡,敵人現時行動尚不明瞭。


(二)本方面軍以繞入敵背搗其後路,使敵動搖震恐,然後消滅其大部隊之企圖,決先奪取富田、新安。


(三)七月三十一日(本日)一軍團各部須乘夜移動到下列地點:四軍到石陂圩,十二軍到小遙嶺附近,總部到田椴,三軍到老營盤。三十五軍在興國城,三軍團、七軍到茶園岡與沙村之間(行三十里左右)擇地休息。


(四)八月一日夜間,四軍進到古坪圩(在戴家坊、石陂圩之間,是紅色區域),十二軍及總部進到石陂圩,三軍進到小遙嶺與石陂圩之間,三軍團、七軍須進至灣溪、灌溪、銅山、東芫、高壟、馬田一帶。


(五)八月二日夜間,一、三兩軍團各部各從原駐地出發, 一軍團擔任攻擊富田,三軍團及七軍擔任攻擊新安圩,均須於夜二點(即三號晨)開始攻擊。


(六)各軍每日行軍時間規定為下午六時半至上午五時,上午五時十分至下午六時為休息睡眠時間。不得違誤。


(七)攻擊富田、新安時,總部在三軍的先頭。

請注意,命令中沒有關於敵主力陳誠、羅卓英部的情況。

命令要求各部隊,於7月31日、8月1日夜間隱蔽開進(特別強調夜間行軍、日間休息),8月2日夜開始攻擊。

這一仗如果真的在8月2日夜間按此命令打起來,肯定會打成一個土城戰鬥。

【注:土城戰鬥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指揮紅軍打的第一個戰鬥。由於戰前情報沒有搞準,以為土城只有川軍4個團,打起來才發現敵軍是6個團,而且後續的2個旅援軍正在開來。結果,紅軍被迫撤出戰鬥,差一點被川軍包圍。】

因為這時,國軍已經發現紅軍主力在興國高興圩,有向富田運動的跡象。

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同一個方向上行動,難免被敵人發現。

何應欽立即一邊向蔣介石報告,一邊令已經北上東固的陳誠、羅卓英趕往富田。

8月2日,陳、羅2個主力精銳師搶先進入富田,紅軍尚未發覺,何應欽抓住這個大好時機,以蔣介石的名義向全軍下達了“限十日內消滅共匪”的命令。

這時,在富田地區的國軍兵力,已超過紅一方面軍。這一仗如果開打,紅軍啃不動這兩個“硬核桃”,其他方向的敵軍很快就會圍上來……

8月2日夜,一場慘烈的大戰似乎即將展開。

然而,這場對紅軍非常不利的戰鬥沒有打成。

因為紅軍無線電通信隊截獲了這份電報。

此時的紅軍無線電通信隊,已經不僅是一支無線電偵察隊。

第二次反“圍剿”,紅軍在東固繳獲了公秉藩第28師的“100瓦”全套電臺。

這時,朱毛率紅一方面軍總部向東一路打到福建建寧,項英帶著蘇區中央局留在贛南蘇區。

蘇區中央局使用“100瓦”,紅一方面軍總部使用譚道源的“15瓦”,兩點間開始了無線電通信。

1931年6月2日,上海特科培養的報務員伍雲甫和紅軍培養的報務員曹丹輝在建寧紅一方面軍總部電臺上值班。

下午19時,他們收到了贛南中央局發來的一份電報。

這是紅軍歷史上第一次無線電通信。

第二次反“圍剿”中,紅軍還在廣昌戰鬥中繳獲了多部電臺。紅一方面軍成立了無線電通信總隊,給各軍團和軍配備了電臺。

第三次反“圍剿”,曹丹輝奉命帶一部電臺隨紅三軍行動。

1931年8月2日下午16時,曹丹輝在電臺上截獲了何應欽發往各路國軍的那份萬萬火急的電報——“限10天撲滅共匪”。

電報用的密碼是前面提到的、在第二次反“圍剿”時何應欽使用的“壯密”。而紅軍在殲滅公秉藩第28師時,連同那臺“100瓦”,已經繳獲了一份“壯密”。

可嘆國民黨方面連基本的保密常識都沒有。

所以,曹丹輝用“壯密”順利譯出了這份電報。電報全文共324個字,全面暴露了國軍“分進合擊”的戰役企圖和各路部隊的部署及進攻路線。

曹丹輝趕緊向黃公略軍長和蔡會文政委報告。二人閱後立即轉送朱毛。朱毛立即下令部隊原路撤回興國高興圩。

此時,各部敵軍進一步前進,紅一方面軍活動空間僅剩下高興圩附近很小的範圍,形勢對紅軍極為不利。但是,由於搞清楚了敵情和敵軍部署,紅軍取得勝利的把握反倒更大了。

回到高興圩,朱毛立即根據何應欽電報的內容選擇下一個打擊目標。

8月3日,朱毛髮出《消滅由崇賢進高興圩之敵的命令》,決定先打西北方向由崇賢向高興圩進攻的蔡廷鍇部。

但是,蔡部畏畏縮縮不敢前進,其左鄰上官雲相部卻探出頭來了——他的一個旅從良村出來,欲經蓮塘,向紅一方面軍集結的興國迂迴。

朱毛又立即決定,先打這股敵人。在下達的作戰命令電文中,一開頭就是:

(一)敵之整個佈置見蔣介石八月二號命令。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圖為何應欽,他這次以蔣介石名義下發的命令被紅軍截獲,改變了戰局)

8月4日晚,紅一方面軍主力穿過蔣鼎文師(江背墟)和蔡廷鍇師(崇賢)之間四十里的空隙地帶,迅速前出到到蓮塘地區。

8月6日晚,紅3軍團、紅4、紅7軍秘密接敵,於七日拂曉突然發起攻擊,戰至9時,全殲第47師第2旅又1個多營。

之後,紅軍主力乘勝向良村急進,途中與由良村出援的第54師第160旅遭遇,殲其1個團,該旅餘部逃向良村。紅軍銜尾猛追,於13時許攻入良村,又殲剛由城岡撤回良村的第54師師部和2個旅的大部。

良村戰鬥後,紅一方面軍以紅3軍佯攻龍岡,主力東進,圍殲剛從君埠、南陵等地縮回黃陂的第3軍團之第8師,11日中午,向黃陂發起攻擊,一舉突入村內,殲第8師2個團。

15時,第8師餘部分向洛口、寧都突圍,紅軍在追擊中又殲其2個團。

蓮塘殲敵第47師譚子鈞旅,良村殲敵上官雲相第54師大部,黃陂殲敵毛炳文第8師約四個團,4天三戰三捷,使紅軍從被動中奪得了主動。

8月11日,紅三軍在黃陂與龍崗之間的均鋪與總部回合。為了防空,部隊全部隱蔽在山林中。

這時,外號“機關槍”的總部參謀胡公俠咋咋唬唬地跑到紅三軍的隊伍裡,大喊:曹丹輝,毛總政委找你!

把曹丹輝嚇一跳:毛總政委找我幹嗎?

“機關槍”拉著曹丹輝就走。

見到曹丹輝,毛澤東先問長問短了一番,然後說:你收到的那份何應欽的電報,對這次戰役很有價值!

毛澤東轉身對“機關槍”說:你到副官處領三塊大洋,獎給他(曹丹輝)買雞蛋吃!

曹丹輝聽了,高興得不行。要知道,那時,即便是不打仗的日子,紅軍每天就吃兩頓飯,每天的伙食費只有3分錢。

第二次反“圍剿”時,朱毛髮出的《消滅進攻東固之敵的命令》中有一條:“明晨各部應於五時用餐並準備午餐(明天吃三餐,伙食錢恢復一角大洋)。”

三塊大洋,等於打仗一個月的伙食費啊!

“機關槍”從副官處領了錢出來,比曹丹輝還要興奮,一邊走一邊嚷:請客,請客!一塊錢買雞,一塊錢買肉,一塊錢買雞蛋!

1954年,總參通信兵部在中南海辦了一次通信器材展覽,曹丹輝副部長做講解。

毛主席看到他說:“你這身打扮,差點認不出來了。”

缴获一个“破木匣子”让毛泽东度过三次大危机!小战士冷汗直冒:幸亏当初没给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