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的衣服都是從專賣店買的

專賣商業模式自從進入服飾零售,其主流模式名稱已經發生了幾次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的背後是服裝企業快速發展。

80年代中後期專賣開始在服裝零售行業出現,基本上都叫“服裝專賣”,90年代初期是“西裝專賣”、“襯衣專賣”、“褲行”、“女裝專賣”、“運動服裝專賣”等,90年代中後期變為了“雅戈爾專賣”、“杉杉專賣”、“開開專賣”、“李寧專賣”等品牌專賣店。


90年代,我的衣服都是從專賣店買的

穿著文化衫參加50年國慶聯歡的群眾

90年代中後期,專賣店開始在大城市流行,一些外貿店也以便宜的價格賣“出口貨”吸引女性顧客,一時間,消費方式開始多樣化,掌管財政、主導家庭消費的女性成了購物和裝扮的主力。統治了中國消費市場幾十年的國營百貨商店的服裝櫃檯,變成了旅遊紀念品商店。

就連學生們也開始紛紛追求所謂的品牌服飾,一些掛靠了國外名頭的休閒服諸如“真維斯”、“班尼路”等各個品牌,開始搶佔各大城市的商業中心地段和步行街。

昂貴的專賣店和便宜的外貿店,成為90年代中國年輕女性們選購服裝分化的兩極。

1991年11月10日《文匯報》報道,初秋上海紛紛推出男式太子褲、女式時裝褲,一時間,穿著太子褲、時裝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氣派,一種享受。

不管是做生意的個體戶、官員還是企業老闆,都流行絲光棉或滌綸短袖上衣,下襬收進西褲裡,腰間皮帶上彆著一個碩大的皮質手機套,胳肢窩裡夾一個真皮公文包,有人總結“實在不知道這種眾人效仿的穿著方式是從哪裡流行起來的,實在沒有任何可圈可點的地方”。女人們的穿著也同樣沒了新鮮感,電影《股瘋》裡,潘虹向劉青雲炫耀自己的真絲襯衫,自我稱讚“非常漂亮”,後者不屑地說:“這身衣服,連我媽都不會穿。”

90年代,我的衣服都是從專賣店買的

電影《股瘋》劇照

2009年走紅了的小瀋陽,居然也調侃了一下專賣店:

出名了仍要慢慢發展,看看我穿的這身衣服,啥,你說我這大紅配大綠不好看,別瞧不起人,我的衣服都是從專賣店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