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生活中的“物化”

這兩天在看一本《生活十講》的書。老實說,或許是我的文化水平還沒有到達一定的層次,書裡面大部分內容並沒有太吸引到我。但是看到一些關於“物化”的內容,多少有些感觸,寫出來跟大家做個分享。

書中有一句話“一味地跟別人比,遲早都會走向物化”。我家女兒快4歲了,她很喜歡穿裙子。帶她出去玩的時候她有時會留意其他小朋友的穿著,看到別人的裙子漂亮,她就會跟我說“爸爸,她的裙子好漂亮,能給我也買一條嗎”。

談談生活中的“物化”

我們小的時候跟別人比玩具、比穿著;唸書以後更多是被動的要跟同學比成績;工作以後, 跟身邊的同齡人比收入;有娃以後又開始比孩子。

“社會的物化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在社會關係中常常不由自主的就開始了比較,然而我們諸多不開心、焦慮、困悶等的負面情緒也大多來源於此。

對於成年人而言,生活確實不易。家庭、工作、投資理財、親子教育...,我們常需要在各個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領域裡輾轉騰挪。我們一邊揹負著各種責任和壓力,一邊又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

談談生活中的“物化”

有一個寬敞舒適的大房子,每年可以瀟灑的帶家人來幾趟境外遊。讓孩子上一線的學校,給Ta報一些提高素質的興趣班以及學業上的輔導班。誰不想有這樣的生活,可是哪一項不需要錢,而且還都是一筆不小的錢。

所以往往到了最後,經濟上的富足成了絕大多數人最想要獲得的東西。但是這種對財富的渴望卻很容易扭曲一個人的心態。越來越多的人乃至整個社會變得愈加浮躁,希望掙快錢、幻想一夜暴富駐紮進了人們的心底,可是結果不僅財富沒有增值,自己的生活卻一步步下滑。

不是說“物化”就不好,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的話,大家都去當和尚好了。合理的“物化”應該是在清楚審視自己和現實之後定下的目標,這樣它才能不斷激勵我們靠近目標而不至於壓塌我們的生活。

談談生活中的“物化”

我們總是喜歡比較自己沒有的東西,但其實生活中最寶貴的恰恰是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只是我們習以為常後總是忽略罷了。

馬雲說他最後悔的是創建了阿里,他還說過“其實現在中國最幸福的人是一個月有兩三萬塊錢……有個小房子、有個車、有個好家庭,沒有比這個更幸福了”。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麼看的,但我確實深以為然。

真的到了馬雲那個層級,他的責任肯定是巨大的,要處理的事情肯定也是繁多的,他的生活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已經不由他做主了。大眾看到的只是他作為首富光鮮的一面,但是我們看不到他背後的很多。

談談生活中的“物化”

《生活十講》書中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讚歎,但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我們可能沒有很大的房子,但是我們一樣可以在小房子裡過得和睦溫馨;我們可能沒有一年多次的境外遊,但是帶著家人即使在周邊遊玩一樣可以有美好的心情;我們可能無法讓孩子去到一線的學校,也沒辦法報很多昂貴的課外班,但是我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輔導他們。

有著合理的“物化”目標,在經營好當下生活的同時不斷進取,懂得知足懂得感恩,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的生活呢?

談談生活中的“物化”

最後,歡迎關注“優悠鹿”,這裡有生活中各種實用的乾貨。認真寫文、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是我想要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