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可共享,安全考慮不可少

“在醫療機構中,護士和醫生,以及各種醫療設備等構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共同體。護士在對病人進行護理時,背靠的其實是醫療團隊和醫療設備。一旦離開了醫療機構,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共享護士’能否妥善應對,其中潛在的風險又如何化解,都是待解的難題。”

這幾年,“共享”已經從一個新名詞變成“互聯網+”社會里的關鍵詞了,最近濟南、西安等地又出現了“共享護士”。用戶在APP註冊後,可以選擇附近的護士“下單”,購買輸液、靜脈採血、普通換藥、導尿、產後護理、新生兒護理、口腔護理等以前需要去醫療機構才能獲得的服務。

首先應該肯定這是個好思路。在我國,護士資源處於短缺狀態。“共享”的理念和互聯網的平臺,顯然有利於縮小護士的供需缺口。從這個意義上說,“共享護士”可謂“互聯網+”醫療的一種探索。

但是,互聯網對世界的革新並非貼上“共享”的標籤就萬事大吉。醫療服務與單車、充電寶等人們已習以為常的“共享”物品不同,與正在進入“共享”潮流的名牌包包等奢侈品更不同,它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不但關係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事關家庭幸福和社會穩定,這就要求“共享護士”具備嚴格的資質認證。現在網上已經爆出有共享護士胡亂開藥、亂打“美白針”等情況,值得人們警惕和反思。

更重要的是,在醫療機構中,護士和醫生,以及各種醫療設備等構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共同體。護士在對病人進行護理時,看似獨立操作,背靠的其實是醫療團隊和醫療設備,如果發生自己無法處理的情況可以及時“求援”。一旦離開了醫療機構,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共享護士”能否“單槍匹馬”“赤手空拳”地妥善應對,其中潛在的風險又如何化解,都是待解的難題。

同樣,當“共享護士”的工作地點換到患者家中之後,如果發生醫療事故,事件還原也變得更加困難,陷入“羅生門”境地的幾率可能增大。再考慮到大部分護士是女性,單獨到“患者”家中工作,也面臨人身安全保障的問題。

因此,在完善“共享護士”資質認證的同時,提供服務的平臺必須建立雙向風險測評機制,為護士與患者的雙向選擇提供條件。這一機制中還應包括“阻斷”功能,也就是利用大數據分析的優勢,對註冊雙方的情況儘可能準確地核查和風險估算,一旦達到某個臨界值,就發出預警乃至阻斷“下單”和“接單”。這樣做的好處是既防止患者“病急亂投醫”,又避免護士被服務費等因素誘惑。

而從更長遠和根本的角度來看,“共享護士”應該走與家庭醫生制度結合之路。目前,全國95%以上的城市已經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超過5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北京等地近年來還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這種做法構建了一個輿論制約的環境,有利於降低陌生化帶來的風險,值得“共享護士”借鑑。而當“共享護士”與家庭醫生融為一體,不但構築了比單一的互聯網平臺更專業靠譜的平臺依託,而且把醫護資源變成了一個可“共享”的整體。這個整體對於簽約家庭而言是“獨享”的,對於全社會而言又是“共享”的。這必將推動醫療事業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的衛生健康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