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什麼樣的地方,能催生如此美妙的詩句?

這個地方的名字,叫做終南山。

傳說,這是日月的棲息之處,隱藏著真正的仙人。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提到這裡,往往人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兩個字,隱士。

隱士,是中國文化中極為獨特的存在。遺世而獨立,孤傲而卓絕——這個文化符號,往往代表著一群品格高潔、超凡脫俗的人,譬如陶淵明,又如王維。

即使是到了這現代社會,終南山中仍然存在著許多隱士,在這裡過著獨居茅蓬的生活。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山川能夠代表中國的隱逸文化?

古往今來的隱士們,真實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呢?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想問道訪聖?先爬山再說

想要進入終南山,開車是不可能開車的。

呼呼的車子開進去,誰還能隱居得了?

所以毫不意外的,歷經了曲折的上山公路,我們把車子停在山腰,開始了通往終南山中古剎、律宗祖庭淨業寺的攀登。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律宗祖庭”的石碑,由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親筆題寫。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茂密的竹林遮住了後方山路,不知道攀登多遠。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登上石臺,首先見到的是淨業寺的外山門。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奇怪的是,這裡明明距離馬路並不多遠,卻彷彿已然進入幽謐古境,佛香嫋嫋,有清越的鳥鳴忽遠忽近。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穿過山門,轉向盡頭隱沒在山林中的綿延石階,彷彿走著走著,就能走入哪位神仙建築在雲端的亭臺樓閣。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見到祖師泉時,天上突然飄起了雨。

自菩提行以來,每一次進山訪聖,都會下雨。

師父說,這是好事,天降甘霖。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雨水透過枝椏,滴落在清澈的泉灣中,大大小小的漣漪彼此觸碰著,將倒影圈圈漾開,揉碎了一潭時空。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這裡的祖師,指的是唐代高僧道宣律師,開創中國南山律宗,被後世稱為“南山律師”、“南山律祖”,他親手建立了律宗祖庭淨業寺。

其思想德行,正如此處甘泉,流芳千年,源源不斷地滋潤著後世。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路旁的巨石上,不乏摩崖石刻。

於是攀山之刻,行走之時,佛法道理,自在其中。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此外,在許多階梯的轉角處,我們能夠看到有僧侶、文士手繪書寫的漫畫,字畫雖簡單,卻句句有深意,十分有趣。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走在路上,能夠看到許多巨巖下面,都支撐著密密麻麻的小樹枝。

同行的夥伴說,這叫“支山腰”,傳說腰疼的人在這裡支起小樹枝之後,腰就會變好。

後來,就日益演化為人們向大山祈福的一種習俗。

每一根小樹枝都代表著一個人的心願,這塊石頭承載著多大的心靈力量呢?

我們也停下腳步,撿了一顆小樹枝,支撐在岩石下面。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正在支山腰時,忽然聽到前面的夥伴的驚呼:

“滑梯!”

滑梯?一瞬間我以為自己聽錯了。

莫非這終南山上下山,居然有滑梯能坐?

連忙湊過去看,原來是一條運貨物的滑道。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鋼鐵架起來的滑道,從山上一直通往山地。卻不知這滑道是用來運送什麼的呢?

“不管是運送什麼,反正我是想坐在小推車上,把我給運上去得了。”一位爬累了的小夥伴感嘆道。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話是這麼說,但大家都已明白,在這裡無論你是什麼人、何等地位,要想拜寺訪聖,必要虔心,沒有任何代步工具,只能先爬上這萬千石階再說。


庭院幽秘,青燈古佛

大約爬了四十分鐘左右,我們終於到達了淨業寺門前。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這座寺院,古老,清淨。

我們想象中,一宗“祖庭”應是非常宏偉壯觀的。

而淨業寺的建築卻並不宏大,但行走其間,帶給人的是一種別樣的厚重感。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微雨之中,生著青草的灰瓦,古老的木結構房屋於竹林下矗立,棕紅色的漆柱斑駁著幾十春秋,透過軒窗,便是滿目青翠。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庭院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屋簷與花木石階相互掩映,古徑曲折婉轉,正應了中國園林中曲徑通幽的“藏”味——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庭院深深深幾許?

若是院落一眼看盡,便會乏味;

然而這裡,確是真的移步換景,無論是優美、是滄桑、是古舊,還是璀璨,皆蘊其間,可謂象外有象,味外有味。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行走在院中,雨漸漸變大,天色暗淡,寺裡各殿都燃起了燈。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球狀燈盞,從軒窗中透出暖黃色的光芒。

四下幽寂,草木蒼翠,映襯這屋內光暖,恰好能夠給人帶來幾分安靜中的溫暖慰藉,讓整座古剎更有人情味。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淨業寺的大雄寶殿,亦不是高大宏闊的風格,但卻靜謐、典雅。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殿內光線幽暗,佛龕中的燈光猶如佛像自身所發,更顯莊嚴神聖。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這裡,是弘一法師一生所念的地方

在師父的引領下,我們來到淨業寺的文物室。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此間匾額題有“作獅子吼”,骨力遒勁。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來到這裡,就不難發覺,為什麼這座寺院有如此厚重的歷史感。

淨業寺,據介紹建於隋朝,唐初為律宗祖師道宣律師的弘法道場。這座位於南山宗北麓的寺院,歷史上高僧輩出。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師父告訴我們,六次東渡日本傳經的鑑真大師,就是道宣律師的徒孫。而他帶到日本去的,正是南山律。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參拜淨業寺。

透過櫥窗,我們看到了李連杰參拜寺院主持本如大和尚的留影。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然而,淨業寺“最遺憾的仰慕者”,當屬弘一法師了。

弘一法師出家後修習的正是律宗。他的一生所念,是能夠來到律宗祖庭終南山朝聖,卻終因遇上兵亂,未能到達這裡,成為法師心中的遺憾。

在文物室內,還有著幾方佈置十分古雅的茶席,我們猜測這裡應該是兼具會客功能的。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榻榻米,矮木桌,窗內一盆香蘭,一櫃經書;窗外樹影婆娑,遠山如黛,能在這裡喝茶,如何不愜意呢?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終南山上,現在還有師父在茅蓬中修行

再往上面,就是“遊客止步”的區域了,也就是僧人師父們日常修行、生活的地方。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師父撐著一把橙色的“淨業寺專屬雨傘”,引我們走上石階。

這裡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築——布薩堂。堂內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清雅的實木桌椅。

傳說這座禪堂坐落的位置,就是唐代的“皇家譯經場”的所在之處——鳩摩羅什大師、玄奘大師都曾在這主持過譯經。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布薩是佛門僧侶們共同誦經、懺悔的儀式,每半月舉行一次。

師父說,每逢布薩之日,淨業寺的三十多位僧人都會匯聚於此,除了居住在這裡的僧人,還有居住茅蓬的九位師父。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現在還有師父住在茅蓬嗎?”我們驚歎道。終南山茅蓬,於我們而言,常常是對古代隱士居所的想象。

“有的”,師父說,“對於住茅蓬的人,我們對於他們的心態、精神狀態和修行狀態都要進行一個考量,不然處於茅蓬這樣的環境裡面,很有可能走火入魔。”

看來,真正隱居生活並不像人們想象中每日坐看雲起雲浮的悠然,還要面對孤獨、生存等一系列問題。想成為一名山中的隱者,並且能夠堅持修行,絕非易事。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庭前遙望萬重山,不知有多少隱者星羅其間?

如寺如山,“低調奢華有內涵”

走過的每座寺院都棲息著各種小生靈,淨業寺也不例外。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從屋裡出來時,看到雨廊下的石頭欄杆裡,有喵星人在躲雨。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愜意的小貓,充滿靈性。

一向覺得,一座寺院裡若是從僧人、信眾,到小動物們,都對這裡心懷愛戴,那才是真正的福善之地。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簷下觀雨,也觀往來的人們,覺得淨業寺真的是一座“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寺院。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這裡沒有宏偉壯觀的建築,卻在石材與木材的結合中、園林的設計細節中,盡顯古樸和典雅;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匾額題湊、書籍藏經無不透出這裡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或許,這座寺院,一如它所處的終南山:

住持本如大和尚同我們講,終南山脈起崑崙,是華夏福地。周秦漢唐燦爛的帝國都曾在這裡建築,眾多高僧大德都在這裡修行,文化底蘊很豐富:

“這座山沒有青城山的幽,沒有峨眉山的秀, 沒有華山的險,沒有泰山的雄,但擋不住王者之氣。”

——這也正是我們一路走來,對於終南山的真實感受。

菩提行之終南山淨業寺:尋跡隱士之境

那麼,這樣一座山,這樣一座古剎之中,會蘊含著什麼樣的獨特智慧呢?

下一期,我們帶大家走近淨業寺師父們的日常,從他們的開示中,再度體悟終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