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崇德八年) 九月壬寅
農曆 癸未年九月十一日
公元1643年10月23日
三百七十五年前的今天,秋風微涼。
盛京,撫近門外的東南堂,這座由八角迎神亭、尚錫神亭、饗殿、圓殿靜室、祭神房、楮帛室及值班房等建築組成的堂子(滿文tangse)廟內,大清朝的在京各位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固山額真、梅勒章京全部來到堂子前,法螺響起,這些滿清重臣行三拜九叩大禮,豎起九杆纛旗,再拜,再次三拜九叩,禮畢,鳴響了三聲禮炮。
徵旗獵獵,在眾人的歡呼聲中,大清朝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率領大隊清軍載著紅衣大炮浩浩蕩蕩向西開拔!
七百里之外的當時叫前屯衛、中後所兩座孤城裡的萬餘名大明守軍不知是否預感到一場慘絕人寰的殺身之禍即將降臨!
風雨飄搖的大明朝
崇禎十六年(1643年),焦頭爛額的大明朝似乎已經沒有精力顧及遼東戰事。從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歷時三年的松錦之戰,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盡沒,洪承疇、祖大壽相續降清。
"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清太宗實錄】廣大明軍將士"視死如歸,鮮有乞降者。擁荷其將,立於海中,伸臂冀蔽,俾不中箭,不失敬禮,死而後已" 然而,無力迴天。
此戰之後,明軍和百姓的屍體十年後還未清理乾淨。
遼東無力迴天、關內李自成大軍風起雲湧,縱觀《崇禎實錄》崇禎十六年,一百四十餘條,僅有一條提及遼東戰事。
“(十月)乙丑,清兵屯山海關外,總督王永吉趨山海、永平,發內帑金八萬、戶部金十萬資餉”
看起來大明朝崇禎皇帝除了給錢,對遼東已無計可施了,此時,困守遼東僅存的寧遠(興城)、前屯(綏中前衛鎮)、中後所(綏中)、中前所(綏中前所鎮)四城的明軍將士只能自求多福了!
大明朝遼東最後四城
新帝登基的大清朝
順治帝福臨(網絡圖片)
1643年(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日,後來累加諡為“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
“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九月壬子,葬昭陵。冬十月丁卯,上尊諡曰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廟號太宗,累上尊諡曰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清史稿·本紀三】按照野史的記載:皇太極駕崩後,幾大貝勒爭位,最後多爾袞與孝莊太后達成協議,皇九子福臨登大位。
“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定議,奉上(福臨)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 【清史稿·本紀三】 (八月)丁亥,上即皇帝位於篤恭殿。詔以明年為順治元年,肆赦常所不原者。頒哀詔於朝鮮、蒙古。 【清史稿·本紀三】天有異兆,“九月辛丑(1643年10月22日、 農曆九月初十),地震,自西北而南有聲。”不知是否是對即將發生的大事的一種感應。
第二天,
“壬寅(1643年10月22日、 農曆九月初十),濟爾哈朗、阿濟格徵明,攻寧遠衛。” 【清史稿·本紀三】閱讀更多 老家綏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