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奶價走跌、國內乳品消費不振等因素推動下,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現象,河南也被波及。有媒體報道,近日,在河南新鄉某養殖小區,賣不出去的牛奶被奶農倒進麥田。
奶農為何遭遇“寒冬”?有何解決辦法?帶著這些問題,大河報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這是怎麼了?
賣不出去的鮮奶倒掉或喂牛,維持只能靠賣牛
昨日凌晨3點多,新鄉原陽縣官廠鄉的奶農婁全貴像平常一樣起來擠奶。看著牛奶擠進儲存罐,他卻完全體會不到收穫的喜悅。
從去年5月至今,老婁養殖場裡的奶牛數量,已經從最初的400多頭減少至100多頭。如今,每天生產的1.5噸鮮奶,沒有企業收購,只能喂牛或者倒掉。老婁說,看著白花花的牛奶從儲存罐裡流到下水道,妻子不知道哭了多少回。
“現在是‘牛吃牛’啊!”老婁說,他們現在能夠生存下來,靠的就是“賣牛”,“奶廠不要奶,沒有收入,我們現在只能靠賣牛來維持”。
老婁說:“賣牛的錢買來料,再喂牛,產了奶賣不出去,再賣牛,惡性循環。我們買牛的時候一頭得一萬五左右,現在也就能賣個五六千。”即便賣成了“白菜價”,老婁還得四處尋找買主,“賣牛的太多了,人家都買不過來”。
賣得出去的價格一直降,也快撐不住了
位於黃河灘區的另一家養殖場,是原陽縣奶牛養殖的“龍頭”,養有一千多頭奶牛。據其投資人李先生介紹,雖然他們由於幾年前同國內某知名奶企簽訂了供貨合同而不存在奶賣不出去的問題,但也快撐不下去了。
“牛奶價格去年還是每公斤4.9元,現在降到3.8元。我們每個月要賠進去20多萬元,再這樣下去,明年我也得把奶牛全都賣掉!”李先生對大河報記者說。
記者瞭解到,除了河南,“倒奶殺牛”現象也蔓延至山東、河北、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甚至出現在廣東等南方地區。
怎麼會這樣?
直接原因進口奶粉衝擊+消費市場低迷
“造成賣奶難的直接原因有兩點,一是進口奶粉價格持續走低,國內奶源總體過剩;二是我國乳製品消費市場低迷,導致需求減少。”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師毛長青說。
乳業資深分析師宋亮表示,各國對中國、印度、中東等新興市場過於樂觀,導致原奶產量在去年暴漲。但實際上,這幾個市場並沒有明顯增長,所以國際奶價出現了持續下跌。而且國內奶牛養殖業受制於飼料、技術等成本因素,價格要比國際奶價高不少。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國際奶粉價格持續走低,1噸進口奶粉到岸價比國產奶粉平均低1萬元左右,乳品企業更願用進口奶粉作為加工原料,對國內生鮮乳的依賴明顯減少。而去年國內生鮮乳產量增長5.2%,進一步導致奶源過剩。
此外,乳製品消費市場低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數據顯示,去年前10個月我國乳製品總產量同比下降0.04%,乳品企業收購意願降低。
“企業都是追求利潤的,尤其是國內乳業社會信任度還不夠時,他們肯定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奶業專家高騰雲表示。
根本原因養殖和加工分離,奶農沒有發言權
據農業部奶業辦公室副主任鄧興照介紹,與奶業發達國家大都實行養、加、銷一體化經營不同,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脫節,乳品企業掌控生鮮乳的收購權和定價權,奶農在價格上沒有發言權,“奶少時搶奶、奶多時拒收”,成為乳企和奶農失衡關係的真實寫照。
鄭州市畜牧局奶業處處長馬淑鈴也表示,在很多奶業發達國家,養殖和加工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在國內,這兩者是截然分離的,養牛的不管賣奶,賣奶的不負責養牛。“在兩者關係裡,奶農是弱勢,對定價沒有多少發言權,碰到市場波動時,最先受損、受損最嚴重的往往是他們。”
“奶價議價權掌控在乳品企業手中,形勢不好時奶農幾乎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極端情況下只能殺牛棄養。”原中國奶協常務理事王丁棉說。
應該怎麼辦?
短期做好生鮮乳收購,落實救助補貼
專家建議,政府部門要出臺應急政策,督促乳品企業履行收購合同,做好生鮮乳收購,落實奶農救助補貼,將奶農的損失減少到最低;要理順乳品企業和奶農利益機制,讓奶農在價格上吃上“定心丸”。
“從短期看,有關部門可以組織收儲鮮奶粉或給奶農發放補貼暫時渡過難關。”毛長青說。
[行動]
1月7日,農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要全力以赴組織協調加工企業保證生鮮乳收購。同時要切實加大奶業政策扶持和生產救助力度,抓緊落實各種奶農補貼。並派出督導組赴河北、山東、山西等主要產奶省檢查指導解決“賣奶難”問題。
長期構建現代生產經營體制,規模化養殖
專家建議,從長遠看,應構建現代奶業生產經營體制,向規模化養殖轉變,提升競爭力,從根本上幫助奶農擺脫“倒奶殺牛”養殖悲劇。
“從長遠看,必須構建合理的企業奶農的利益共擔機制,讓奶牛養殖與乳製品加工高度匹配,在利益關係上更為緊密。”
“在國外,企業一般是先有養殖場再進行加工,奶農是乳品企業的股東,二者構成緊密聯繫的利益共同體。但國內乳業產業是兩張皮,奶業養殖和加工企業相互獨立,主要靠合同供奶,變數多風險大。”中國乳業雜誌社社長馮豔秋建議,中國乳業應向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方向發展,實現產業的融合。
“必須創新奶業生產經營體制。”鄧興照建議,“要積極扶持奶牛大戶、聯戶經營、家庭牧場等經營主體,扶持奶農合作社發展,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引導奶農向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向發展,引導中國乳業向現代乳業轉變。”
“牛”和“奶”的起起落落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全國生鮮乳價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底達到最低點。奶農賣牛殺牛現象嚴重
2009年下半年開始,生鮮乳價格觸底回升,奶業開始恢復性增長
國家出臺舉措鼓勵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散戶奶農面臨生存壓力。2011年6月,一些乳企以“衛生不達標”為由拒絕收購散戶手工擠奶,吉林長春等地出現倒奶賣牛現象
2012年以來,由於奶牛散養戶大量退出,但是規模化牧場未能填補缺口,全國奶牛存欄量大幅減少,“奶荒”嚴重,原奶收購價格直線攀升。2014年初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乳業市場“漲聲一片”
近期,又出現“倒奶殺牛”現象
相關數據
2014年以來,進口乳製品增長迅猛。在浙江,當地檢驗檢疫局去年共檢驗進口乳品5.42萬噸、2.69億美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101.5%和140.2%,增長幅度遠遠高於前兩年(2012、2013年均增長25%左右)。
目前浙江進口乳品種類主要有乳粉、無水奶油、配方乳粉、乳清粉、滅菌乳、奶酪、發酵乳製品、巴氏殺菌乳等,貿易國家主要有新西蘭、荷蘭、韓國、澳大利亞、美國、法國、波蘭、德國等。
閱讀更多 新鄉綜合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