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到底是選擇接受自己沒那麼好、也無力變得更好的現實,調整好對自己的心理定位;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打起精神來再去搏一搏,全看自己怎麼想。畢竟說的總是比做的容易,“愛輸才會贏”的境界沒幾個人能真的坦然面對。

最近這段時間,芒果臺一檔節目《我家那閨女》,讓35歲的吳昕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1983年出生的她,面對未來既恐慌又迷茫,在鏡頭前,表現得很容易情緒崩潰,經常痛哭。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節目中的吳昕特別容易情緒崩潰)


從業12年以來,吳昕的職場處境確實很尷尬。

她曾經被譽為“中國命最好的主持人。”

大連外國語大學外語系畢業的她,進入娛樂圈是她自己的選擇;並且幸運的是,很快她就順利地簽下了湖南衛視,與何炅、謝娜、李維嘉、杜海濤等人同臺主持節目。

但她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在綜藝節目中,何炅負責帶動全場,謝娜負責搞氣氛,維嘉負責吐槽冷笑話,唯獨吳昕,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如果描述她的處境,最恰當的一句話大約是——

“前不如謝娜有特點,後面有一批新的沈夢辰在追趕。”

有人說,吳昕那種又喪、又迷茫、又痛苦的樣子,是真實的;

而迫切渴望改變,同時又在自怨自艾中難以自拔的樣子,也是真的。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事實上,吳昕面臨的職場困境,像極了這一類的職場人——

起點高、資源好、一開始走的也挺順,但過了很久才發現自己不行,甚至遲遲找不到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對於很多類似於“吳昕”的職場人而言,到底是如何走到的今天?

以及未來到底要怎樣突破,才能重拾自信,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1

對有些人而言,壓力是動力之源,但對有些人來說,壓力只會讓他們越來越喪。

尤其是對於那些起點高的“學霸”特質人群。

這類“學霸”特質,並非指學習成績多麼優異,而是在這些人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太多的讚譽、鮮花及掌聲;與此同時,這些人的主觀性較強,喜歡在腦海裡對現實信息做些“下意識”的加工,而這種“下意識”往往很快,不易被察覺,且和事實不符,但他們卻信以為真。


這類人想法多、點子多、靈感多,也就是俗話說的“聰明”、“有靈氣”。

優劣勢就像硬幣的兩面,這種優勢的背面,往往潛藏著巨大的職場隱患。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諮詢者Amy(化名)前來求助的時候,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她的職場起點很高,985大學畢業後來到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晃晃悠悠做了十來年,職位和薪資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眼看自己到了35歲這個坎。

按照Amy的話說,35歲應該是一個拼資源的年紀,但她赫然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優勢與90後、00後一起在人才市場競爭工作崗位了,她初入職場那會兒相當一名職業經理人,但總感覺自己動力不足。

她更不清楚該如何發力,才能扭轉職場發展的不利境地。

2

為什麼有些人空有焦慮卻行動力不足?

在上一段的分析裡,我曾提及這類“學霸”特質人群的顯著優點,就是“聰明”、“有靈氣”,但這種優點的背後,是巨大的職場隱患。

具體來說就是——

如果這些人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腦海中或內心空有一堆想法、創意,但這些想法也好,創意也罷,都是零散的、模糊的、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所有做出來的方案也好、計劃也罷,往往無法落地。


概括說來就是,思維功能侷限了創造力的發揮,於是他們的想象力無法發展成為創造力。

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吳昕或是這種特質的典型代表。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吳昕在節目中提及那場讓自己崩掉的跨年晚會時,淚流滿面。

當年晚會的時候,吳昕的節目被突然砍了,令她憤憤不平的在於,作為主持人後輩的沈夢辰卻能連唱三首歌。

時至今日,當吳昕再次提及這件事的時候,感慨萬分、泣不成聲,當年的委屈感依稀在目。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要知道,每個人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反應乃至行為,恰恰是源於——

我們是如何分析這件事情,以及,我們會得出怎樣的結論?

也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會把這些外界信息用自己的邏輯進行加工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進而指導我們的行為本身。

這裡面自然就會涉及到“思維功能”。

如果一個人的思維功能不健全,或者沒有發展完全,TA在分析加工事件的過程中,容易陷入這樣三個常見的認知誤區裡,即——

絕對化要求; 過分化概括; 糟糕至極。


3

我們權且以吳昕為例,進行相應的剖析。

所謂“絕對化要求”:

在吳昕的意識裡,或許她認為自己的節目不應該被拿掉,或者即便被拿掉,也不能有讓主持後輩沈夢辰這樣的人連唱三首,這才是讓她憤懣不平的重要原因所在。


所謂“過分化概括”:

就是俗話說的“以偏概全”。

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吳昕對此念念不忘,不論從吳昕流露出的言語或神態信息來看,在吳昕的意識裡,大約存在這樣一個邏輯—— “我的節目被拿掉而沈夢辰連唱三首”約等於“我不行”;既然我不行,那麼我做什麼都是錯的。


所謂“糟糕至極”:

放大事實的負面效應。

比如在吳昕的意識裡,還有句話可能還是這樣的—— “這個節目被拿掉了,意味著大家的不認可,意味著我無能,意味著我很失敗”。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在Amy這類職場人的認知裡,也存在著這麼幾句話——

“我從小到大都是備受矚目的,我無法忍受被忽視、被怠慢的情況發生,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就意味著我是無能的、失敗的,既然如此,我幹嘛要努力?萬一我努力了,別人依然說我不好,那豈不是很丟人嗎?”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空有焦慮卻無法行動?

——答案就在這裡。

由於主客觀因素的雙重作用,例如這些人本來就很聰明,優越感很強,很容易自我中心,同時成長環境多是順風順水,從小受到的讚譽過多等等,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容易偏激和主觀化;

如果思維能力沒有發展好,往往看不到事實的多重可能性,無法做出客觀理性的分析,無法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遇到點挫折就容易自我否定;

——如此,又如何能引發行動進行改變呢?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要知道,所有的改變行動本身,是建立在穩固的自我價值基礎上,從行為層面進行的努力。

而這些人遭遇挫折時,首先崩塌的不是別的,恰恰是自我價值。

——這才是無力背後的真相和根源。

4

那麼,對於職場中很多類似吳昕及Amy這樣的人而言,到底該如何修煉,才能突破自我,達成職場的進階呢?

1、多讀書,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方法,沒有之一

對於這類人而言,想要在職場中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須加速或提升自己的“社會化進程”。

即,儘快從自己的思想世界裡走出來,去容納更多的思想,去了解到人和事背後的多種可能性。


在吳昕的事件中,倘若吳昕在遭遇節目被拿下這個看似“挫折”的經歷時,應該多動腦筋想一想——

整臺晚會中,導演選擇及安排節目時,會重點考慮哪些要素?我這個節目,在整臺晚會中起到的價值和作用到底在哪裡?後輩沈夢辰的節目亮點有哪些?她這個人具備哪些特點?在整臺晚會中,沈夢辰連唱三首歌,起到的價值和作用有哪些?等等。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同樣的原理,在Amy這類職場人這裡,當她的Idea被領導拿掉之後,她需要認真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我這個策劃/方案在整個項目中,大約處於什麼環節和位置?這個環節和位置,需要考慮的要素有哪些?我這個策劃/方案沒有考慮的要素是什麼?在整個項目中,如果我的策劃/方案得以執行,可以給整個項目帶來怎樣的利好?同時又會帶來怎樣的弊端?等等。


而這種思維方式的習得,需要做大量的閱讀與思考。

你的頭腦中必須具備足夠的理論和解決問題的模型,才能在遭遇複雜情況時應對自如,不至於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2、做事前,先掂量下事情的真正價值到底有多少?

“學霸”特質的人遇事愛鑽牛角尖,和內心的“完美主義”不無關聯。

即,在“學霸”特質的人這裡,由於內在完美主義驅動,如果缺乏戰略眼光,他們往往會精於某一具體的技能,但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及策略不足。


比如,微軟公司就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進入公司實習的同一批實習生,有的就具有非常強烈的“學霸”特質,一開始實習生的工作就是做表格,這些人會把表格做的盡善盡美,人稱“表哥”、“表姐”。 等到實習期結束,由於這些人的表格處理能力很強,往往得不到輪崗的機會,反倒是那些看似“表現平平”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機會。


同樣地,在職場中,管理者提拔人才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在於,這個人是否具有戰略眼光和思維,即,是否具備“抓大放小”的能力——

在高價值的事情上,是否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知道如何統籌佈局;

在低價值的事情上,能否調動其他員工的積極性,讓其他人完成這項工作。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3、走出去,尤其是多結識和自己特質不同的人

通常說來,做事有條不紊、執行力強、視角現實、做事略顯死板的人往往是這類“學霸”特質人群看不上眼的,但事實上,這些看起來不夠聰明但很勤奮務實的人身上的特質,才是“學霸”類人群最或缺的東西。


來源 趙曉璃

 

讓吳昕痛哭的35歲:為何高起點的職場人,同樣難逃中年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