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魏政權的第三個執政人曹叡,毅然決定任用司馬懿為出征統帥,完成自己的祖父曹操和自己的父親曹丕兩代人都沒能完成的東北心願。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對於這隻有才幹的豺狼,魏明帝給予司馬懿特殊的表彰,將其比作周公以加籠絡。緊接著,就命司馬懿為征伐遼東的全軍主帥。

在三國初期公孫氏就以遼東地區割據稱雄,但只是坐山觀虎鬥,並沒有染指中原的群雄亂戰,同時由於與曹操的曹魏政權地盤接壤,與東吳在海上也有頻繁的交流,因此它一直遊離於魏、吳之間,而曹魏也一直對其採取拉攏安撫的態度。

但此時的公孫氏割據遼東已經長達半個世紀,隨著諸葛亮的病逝五丈原,來自西南蜀漢方向頻繁的軍事壓力驟減,擁有雄心統一北方的魏明帝也終於騰出手可以放心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整個平遼戰爭,魏明帝力排眾議,克服後勤難以維續、遼東天寒地凍、水源缺乏的惡劣環境、軍事行動週期漫長的困難,授予司馬懿全權處置之命,率軍征伐遼東。甚至為了表達對司馬懿的信任,魏明帝進而拒絕了眾多謀臣提出的在軍中設立副將的建議。

這一方面體現了魏明帝在國家主權上的雄心膽略,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魏明帝在識人用人上的充分自信。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為了在道義上取得政治優勢,魏明帝自導自演了一出用詔書逼公孫家族進京以逼迫其謀反自立的大戲,再出兵討伐之,整個過程行雲流水,全部來源於魏明帝個人的全盤規劃,充分體現了魏明帝在細節的上的謹慎。

如果說在遼東一事上體現出了魏明帝對於司馬懿的絕對“信任”,那麼在之後立儲任命顧命大臣時將司馬懿排除出顧命大臣的名單,則體現出了對於司馬懿絕對的“不安”。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司馬懿作為當時唯一在世的曹丕時期的顧命大臣、當朝皇帝的老師,又在當朝南征北戰,抵禦住諸葛亮一次次潮水式的傾國出擊,再受魏明帝的託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魏明帝堅決地把他排除在外,指定了一個以燕王曹宇為首,由宗室親戚成員組成的輔政班子。這個時候魏明帝本人就已經注意到注重宗室與功臣之間的勢力平衡的重要性,他自己本人曾對自己的親信透露過自己的想法:

“萬年以後,使親人廣據職勢。”

意思就是要在自己萬年以後重新把帝國的權力重新交到由曹氏——夏侯氏控制的軍權人事權體系內的曹魏傳統。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不得不說,英雄之間惺惺相惜是有一定的道理。諸葛亮和司馬懿這一對老冤家雖然在戰場上是敵手。

但是當平衡的天秤因為一個人的離去而產生體量上的絕對不對等的情況時,個人在自身所處的政局中的價值,就會顯得很微妙了。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一方面為魏明帝騰出瞭解決東北問題的空間和時間,但另一方面對於曹魏的軍事壓力大大緩解,對於司馬懿來說,他獲得的專治一方權力的外部條件已經消失,所以削弱司馬懿的權勢也就順理成章的在魏明帝的計劃之中了。

但就自己百年後的政治形勢,魏明帝也深知,養子曹芳年幼,孤家寡母根本不是司馬懿等一群豺狼的對手。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因此,如何留下一個比較安穩的政治局面,是魏明帝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所以他執意攻伐遼東,也執意拿掉司馬懿。

但是在拿掉司馬懿之前,魏明帝還是要把司馬懿的價值利用到最大化。知人善用的魏明帝明白,論軍事和政治才華,司馬懿的確是擔當征伐一方的不二人選。這也是魏明帝選擇司馬懿出征遼東,以及以絕對信任換取絕對賣命的直接原因。

所以在魏明帝曹叡最初擬定的顧命大臣名單時,有意地把曾經輔佐自己的司馬懿排除在外。這說明此時的魏明帝,已經對自己曾經的老師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和不安,用另外一種比較隱晦的政治手段來敲打警告司馬懿——

不要再有非分之想。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魏明帝曹叡繼承父皇曹丕的皇位執政十二年,是整個曹魏政權從開國的朝氣勃勃向守城之業的轉型期。

一方面隨著當年曹操打天下的功臣們日漸凋零,國家的機器運作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行政官僚,另一方面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定,整個國家的重心從外向轉向內向,由軍治轉向文治。

因此對於明帝來說,作為守成之君,他所考慮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完成國家體制的轉型,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消除政權建立前後遺留的各種隱患。

所以攻伐遼東,敢於授命司馬懿全權之權,正是源於這種時代使命任務之下,魏明帝有駕馭司馬懿的能力自信,能夠利用司馬懿的軍事才能,為子孫開創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而將司馬懿排除顧命大臣之列,則是源於魏明帝認為年幼的曹芳沒有具備能夠駕馭司馬懿的政治能力。

兒子幹不了,老子提前幹。

所以他寧可任用年輕缺乏經驗的年輕貴族,也不任用老成深算的司馬懿。

但可惜的是,一生膽略過人、洞悉人性的魏明帝曹叡也敵不過豪族門閥政治的抵制與巨大壓力。已經羽翼極其豐滿的司馬懿通過聯姻、推舉、提拔等無所不用的手段形成了一張從權力中樞到郡縣基層,覆蓋整過曹魏帝國的龐大複雜的人際關係網。最終形成了以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的政治格局。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儘管這一人事安排特秉承了從曹丕開始安排顧命大臣時注重功臣與宗室相平衡的方針,但司馬懿通過自身極強的突出素質,用自己控制的部分軍權和豐富的政治經驗最終戰勝了曹爽,為改朝換代埋下了伏筆。


既是老師也是敵人,任用司馬懿,成了一生英明的他永遠的痛


魏明帝是三國時代不可多得的雄主,對於身邊的每個人瞭如指掌,這一點他頗有祖父曹操的遺風。

可惜的是,司馬懿也是三國時代不可多得的厲害人物,能夠從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都十分好殺的政治環境中遺留下來,和諸葛亮抗衡一生各有勝負而不遭刑法,這也是一個在政治上生存上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