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回收現場來看日本社會

本文援引自記者藤井誠一郎的記述,他為了深入瞭解垃圾回收背後的酸甜苦辣,特意申請在東京新宿區的垃圾回收站點工作了9個月,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從現場給我們帶來的反思。

從垃圾回收現場來看日本社會

日本的家庭垃圾一般是自行分類成可燃,不可燃以及生活垃圾,然後自行打包後放置到公寓的垃圾回收站,或者路邊指定的回收區域。每天清晨則會有垃圾回收站點的員工開著清掃車挨家挨戶將垃圾收走。

但是這份工作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放置久了而導致臭氣熏天的生活垃圾暫且不提,從麵包店回收的麵粉包裝袋子破掉後會搞得垃圾回收員滿身的麵粉;從精肉店回收的剩肉在夏天發出的刺鼻臭味會讓垃圾回收員幾天都胃口不佳。

從垃圾回收現場來看日本社會

雖然說日本屬於垃圾分類與回收的先進國家,但是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最讓垃圾回收員頭疼的,是留存有水分的垃圾袋。髒水不但會大大加重垃圾的重量,而且是細菌賴以繁殖的溫床。袋子如果中途破掉了,髒水還會汙染環境。

其次比較常見的不良習慣是垃圾袋沒有系嚴實。在回收過程中突然散開,垃圾撒滿大街,遇到大風天,畫面太美簡直不敢想象。

最後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老百姓不按政府規定的規矩進行垃圾分類,尤其在可燃垃圾中混入打火機,乾電池的物品極易引起火災,清掃車因火災報廢后,購置新車需要花費國民稅金約800萬日元(約合50萬人民幣)

從垃圾回收現場來看日本社會

日本的垃圾分類處理技術在全世界都是有名的,但依舊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國在學習與吸收經驗的同時,也要總結對方做得不好的地方作為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