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你憑什麼賺錢?

你的2018年已經不足百天,年初定下的賺錢目標實現了嗎?

在年初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剛剛接觸互聯網項目的朋友,那時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便是依靠自媒體在2018年裡做到月入上萬。

定目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它能夠有效地幫助你在短期內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並不斷地鞭策你向著完成這個目標的方向進步。

但如果一開始你對這個目標的理解就是錯誤的呢?

很多人覺得做自媒體就是註冊個自媒體平臺的帳號,堅持每天在平臺上發一發文章、搬一般視頻,然後靠著自己得到的流量換取平臺給的收益,事實上這隻能叫內容搬運工。

真正的自媒體就應該是注重IP發展的,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一個專注的領域,一份原創的堅持,這才是能夠給他人帶來價值的自媒體。

在2018年已經過去81%之際,那位操作自媒體項目的朋友最終選擇了放棄,並得出了一個結論,做自媒體根本就不賺錢。

做自媒體真的就不賺錢嗎?對於“不懂人心”的“偽自媒體人”來說,可能真是如此。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最近看到一篇關於內容傳播研究相關的文章,文章作者認為內容傳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利益型傳播,第二層次是正義型傳播,第三層次是社交型傳播,等級從低到高。

然後原作者針對這3個層次分別給大家闡述了,想要在自媒體平臺上寫出一篇爆文,你應當去怎麼操作。可能這些內容對於尚處於入門階段的朋友來說,顯得有些生澀,所以今天這裡我就用外賣來舉例子,闡述一下我對“懂人心”自媒體的看法。

1. 利益型內容傳播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什麼是利益型傳播內容呢?說通俗一點,大家在朋友圈裡看到的“錦鯉”“紅包”類的文章都是。

① 用戶對於利益的真實心理需求

有很多人認為,只要在自媒體中把利益擺在用戶面前,給他們錢、給他們禮物,那麼就能變成爆文快速漲粉。

大錯特錯!臨近雙11,某外賣平臺上幾乎所有的商家都在搞類似的折扣活動,你可以用低於平時的價格買到自己的午餐,這也是在給出利益,為什麼就沒有哪一家店爆火呢?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反倒是某家沒有參與雙11折扣活動的店鋪,取得了遠高於平時數倍的銷量,他們的做法很簡單,無非就是在每份外賣中放入了一張2元錢的彩票。

外賣也好自媒體也罷,用戶永遠都是賤賤的,哪怕是在選擇利益的時候也是如此。實打實的折扣,並不一定是他們所需要的,他們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2元彩票帶來的“盼頭”而已。

何為“懂人心”?我認為這家店的老闆就深諳此道,這家店主打的外賣是定價在15元左右的普通套餐,除了便宜毫無亮點可言。所以這家店的主要顧客也都是一些收入一般的普通白領工薪。

對於白領工薪來說,是給他一個實實在在的折扣?還是給他一個一夜暴富的機會?哪怕只是心理安慰。我想90%的白領工薪都幻想過“有錢之後我要如何如何”,這就是用戶對於利益的真實心理需求。

② 在足夠大的利益面前,一切都是廢話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智謀都是徒勞”,這句話用在這裡也很是合適。

有人問過,支付寶搞“錦鯉”火了,有的地方公眾號搞“錦鯉”也火了,為什麼輪到自己策劃一場“錦鯉”活動時,活動的推文卻只有幾百個閱讀量?

利益型內容的傳播有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粉絲基數與忠誠度”,另一個就是“時機與魄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新號一味地想去通過營銷活動漲粉,卻沒有效果的根本原因。

你覺得一個新號有足夠支撐一個活動的粉絲數量嗎?你覺得粉絲會對一個自媒體標籤都還沒成型的活動感興趣嗎?你覺得又有多少的新號運營者有足夠的魄力和資源拿出讓10萬粉絲心動的利益?

2015年的時候陳奕迅在重慶開過一場演唱會,在演唱會開始前有兩個本地的公眾號都玩起了推文送票的活動。A號在平臺搶票當天開始活動,送的是最貴的票;B號在演唱會開始前1周開始活動,送的是一般的普通票。

最終A依靠這個活動漲粉十萬,B卻只漲粉幾千,這就是時機與魄力對內容傳播造成的影響。

③ 要麼深入,要麼廣泛

如果只把利益類內容理解為“抽抽抽,送送送”,我覺得可能太過於狹隘了,除了這些實際的利益以外,還有一種叫做間接利益,也就是能夠給你帶來價值的文章。

要是不明白什麼叫帶來價值的文章,那就翻看下傑神聯盟的文章,每篇都給你分享了互聯網賺錢的方法,這就是價值。

對於這類文章來說,想要達到一個廣泛的傳播會難一些,但也不是不可能,簡單來說就是要麼做到足夠深入,要麼做到足夠廣泛。

所謂深入其實就是把內容中你能夠細緻的地方都細緻到極致,從標點到用詞再到排班,對需要有你自己獨特的標籤化色彩。例如搞笑自媒體冷兔、星座自媒體同道大叔。

如果你想走廣泛路線,那也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就拿一些旅遊攻略來舉個例子,豆瓣上有的旅遊攻略看起來更像是百度百科中的地區風景介紹,價值是有的細緻也足夠,但不夠廣泛。

於是網絡上就出現了這麼一類自媒體人,他們拿著用戶給的錢到處旅遊,而自己的工作就是寫一篇“廣泛”的旅遊攻略。這個攻略需要廣泛到什麼程度呢?去哪玩,你應該坐哪路車,路上哪有好吃的,哪裡的風景最好,走什麼路線最合理,晚上在哪住……

你覺得這樣的內容害怕沒有人認同與轉發嗎?

2. 正義型傳播內容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有人做過這樣的調查,什麼樣的自媒體文章是最容易成為爆文的,答案是正義型傳播內容。

所謂的正義型傳播內容就是符合大多數人認知,或大多數人都在關注的話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會民生事件。

幾乎所有的社會民生事件在一度成為熱點,在這些熱點之中幾乎必有爆文產生,這就是由於大眾正義感與共同認知所造成的了。如果你不太明白,我再用外賣來給你舉個例子。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在四川有一家外賣店,銷量也是特別好。這家點的老闆便是“懂人心”地用大眾的正義感在傳播平臺提升銷量。他的所有外賣都有定製的包裝袋,在包裝袋的內部會印有3名當地走失兒童尋人啟示,老闆說這個尋人啟事是免費的。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並且在外賣平臺上這家店的評論區裡,經常出現類似自媒體文章評論中的支持與肯定,整個店一個差評都沒有。

① 立場與正義感

孔夫子說過“人之初,性本善”,正義、同情、愛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感情,也是最容易得到大眾認同與傳播的感情,外賣如此自媒體更是如此。

做一個“懂人心”的自媒體,你需要和用戶站在同樣的正確立場並富有正義感,就這點來說其實是不難的。對於職場上班族來說,老闆就應該給員工很多很多錢,這就是咪蒙的立場與正義感,也是大眾的,所以她的文章常常能夠得到大量的共鳴與轉發。

② 說人話

但光是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在“懂人心”的基礎上,你的內容一定要學會說人話!

房價太高,大多數人買不起房,這是大眾的觀點,每天站在房屋降價的大眾立場上發文的人也不少,但真正在說人話的自媒體人卻不多。

如果你寫了一篇關於房價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大學畢業工作10年馬上結婚,一邊沒錢付首付,另一邊被雙方家人不停催促的故事,可能傳播的效果是遠比“宏觀調控”“施行措施”之類的“專家體”好上太多。

說人話,就是讓你把內容寫得所有人都看得懂,還能在看的過程中一腔熱血同仇敵愾。

3. 社交型內容傳播

互聯網得以發展的一大核心功能就是社交,所以自媒體內容的傳播也不能違背這個基本功能。

什麼是社交型內容?

“突發!最高法公證債權文書執行解釋開始施行!”如果你的朋友圈有人轉發了這篇文章,那麼他八成是個學法的律師,他得到的社交標籤便是“律師”。

“重磅大咖齊發聲,股市低開逆轉!”那麼如果有人轉發了這樣的內容,他便很容易獲得“股民”“有錢”的社交標籤。

為了讓大家對這個社交標籤有一個更為直觀的理解,我們來看兩張外賣的圖片。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兩張圖片同樣都是燒烤外賣,你覺得哪張看起來更像是高品位吃貨?很明顯是後者!如果把這兩張圖片發到你的朋友圈,後者絕對會給你帶來更多的點贊和評論,因為這就是優質的社交標籤。

所以帶有社交標籤且能擁有高傳播率的自媒體內容應該怎麼去寫呢?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① 從群體出發

第一種就是尋找用戶群體的共同榮譽感,比如以城市為界限,激發同一城市用戶的自豪感,可以從風景、經濟、地域、人文等入手,將城市最美的一面展示出來。

② 從行業出發

第二種則是製造同一頻道的話題,可以按照行業進行區分,金融界、娛樂界、新媒體界,話題要麼就引起強烈的認同與共鳴,要麼做的有深度,非此圈子的人看不懂。

這樣才能夠讓用戶發朋友圈顯示自己的才能,獲得虛榮心和攀比度。

③ 從情懷出發

還有的,則可以從情懷出發,比如按照年齡段對用戶分層,像老照片、80後90後等都是都是通過一個話題標籤,來鏈接同一個時代的人,從而引發傳播。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需求的是一種被認知的感覺。想要快速地追到一個女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買通她的閨蜜,因為第三方說出來的話是最容易被得到認同的,自媒體在這個傳播過程中一直都是在扮演第三方的角色。

A轉發了一篇車輛改裝發燒友的文章,B通過朋友圈明白A是有錢的愛車人士,這才是A心中的真正目的,但往往自媒體人卻沒有“懂人心”。

做外賣的都比你“懂人心”,自媒體憑什麼賺錢?

所以做自媒體真的不賺錢嗎?我看未必吧。

轉載:http://www.iiilab.com/article/2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