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人人嚮往,可它到底是什麼?

愛情人人嚮往,可它到底是什麼?

這裡要講的愛情與千迴百轉、纏綿悱惻的戀愛故事無關,因為愛情的味道,“只有真正相愛的人才會知道”,旁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我要講的是生硬、乏味的愛情原理,也就是生理學上的愛情本質。

一提到愛情,老生常談的內容是荷爾蒙,“荷爾蒙分泌過剩”、“荷爾蒙激盪”等話語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這個常被提及的荷爾蒙指的是性荷爾蒙,而性荷爾蒙負責的,其實只是性成熟的工作。性成熟的人不一定具有愛情的能力,愛情是一種更為複雜的化學反應。

腦神經生理學家發現,人腦中含有三種化學物質,多巴胺,去腎上腺素和phenylethylamine(苯和胺的化合物)。當腦浸於這些化學物質時,人就會墜入情網,所謂“一見鍾情”,所謂“愛是盲目的”,所謂“乾柴烈火”等等,總之是進入一種迷狂狀態。

而迷狂的目的是交配併產生帶有自己遺傳基因的新載體,也就是子女後代,我們可以膚淺得將之理解為“性衝動”。

所以說得俗氣一些,男女相愛的終極目的恐怕還是要落實到床榻上。儘管我們有時羞於承認這一點,還總要尋些冠冕堂皇的說辭來美化愛情,自命脫俗,但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說到底是無法見容於絕大部分世俗兒女的。

愛情的原理講起來不過寥寥數語,但戀愛時的迷狂狀態卻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入的,否則世間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索愛而不得的痴男怨女了。

愛情人人嚮往,可它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愛情是一種化學反應,那麼這種反應自有它自己的催化劑,也就是說要有令一對男女互相傾心的理由。這樣的理由有很多,譬如長相、氣質、修養、家世、性格等等,這些元素在不同屬性的社會中,被賦予的意義和受重視程度大不相同,它們是種種複雜的文化因素,我以長相和家世為例姑妄言之。

長相氣質是所有男女在尋找伴侶時都會著重考慮的一點。一見鍾情是飲食男女在形象氣質上的一見傾心,但“美麗”、“漂亮”、“英俊”在不同時期是有不同的認知標準的。今天我們看清朝民國時所謂“麗人”的照片,並不覺得驚豔,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若是生於現世,恐怕要為自己的體重煩心,被父母勒令去健身房減肥,如此才好嫁出去。過去我們經常認為“美醜”是一種單純的視覺觀感,其實它是十分複雜的文化判斷,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得到的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美醜”定性。

今天的社會是商品化社會,在商品化社會中一切都被商品化了,包括愛情。所以家世、吸金能力在今天已然取代長相、身高、氣質等元素,一躍成為愛情最有效的催化劑。所謂“家有千金,佳人動心”。有錢能使鬼推磨,但在對金錢重視程度有別的不同社會,磨盤的噸位可能大有不同。

以上言論似有將愛情“虛假化”、“市儈化”的傾向,其實發生過的愛情總是真實的,包括上面提到的“愛情催化劑”,也就是今天被說爛的擇偶標準,也是真實且現實的。好多人說戀愛中的女孩兒像一個傻子,其實進入迷狂狀態中的男女都是如此,但在愛情開始之前,他們無不精明狡獪地像只狐狸,步步為營,所以許巍才會說“愛情讓人渴望又感到煩惱”,因為一場稱心的戀愛是很不易得的,你身上總得有讓人迷醉的催化劑才是。

愛情人人嚮往,可它到底是什麼?

心碎

那麼為何愛情來去匆匆,有始無終,好似一陣龍捲風呢?答案就是促使愛情發生的三種化學物質消失了,但它們無法長久保持的原因,腦生理學家至今還沒有找到,也許因為愛情本身是博愛、兼愛,無法容忍被某兩個人永遠佔有。

化學物質既去,愛情中特有的迷狂感覺也就隨之消失了,沒有徵兆,了無痕跡。原本眼中有星辰大海的男女,突然就會變得面如死水。遇見對方再也不是一種幸運,而是難於擺脫的麻煩,於是親親蜜蜜、笑臉相迎變成冷若冰霜,膩歪厭倦。

命運的殘忍之處在於,戀愛雙方身體內部的化學物質消失得步調似乎從來就不一致,於是每每在一段愛情的尾端,總會出現一人傷心欲絕,一人斷情絕義的局面。其實這種情況無關多情絕情,化學反應的進程有所差別而已。

事態到了這步田地,苦苦糾纏不如早日放手,靜等下一次的反應到來。儘管不知愛情歸期是否有期,也不知來人姓甚名誰,高矮胖瘦,但一段戀情沒了就是沒了,糾結於過去也只會徒增傷悲。

愛情是一次冰冷的化學反應,可戀愛中的男女卻是溫熱的世間眾生,這一先天性的錯位無法彌合,於是喜劇悲劇悲喜劇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