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1

如果這是“諾氏”《蝙蝠俠》系列的終章的話,這真是視聽效果達到巔峰的一部。

影片的序幕諾蘭又向自己“致敬”了一把:一個“用飛機劫持飛機”的橋段,就已經提示觀眾,這部蝙蝠俠的場景絕對過癮~~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後半段的大場面更是接踵而至: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炸城市,炸球場~·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炸人,炸隧道,炸大橋,炸街道,炸市長,總之能引起震撼的可炸物全炸。不知道“爆炸貝”見到這樣的場面會作何感想呢?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蝙蝠車批量生產,招搖過市。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一大群人混戰一處,如中世紀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儘管這很容易讓我聯想起足球流氓群毆,但場面還是很可觀的。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貓女身材嬌小,騎摩托的姿勢很尷尬。

但蝙蝠摩托的優越性能才是看點。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貓女本身除了看上去細的可怕的腰,其實也沒啥了。因為總覺得安妮海瑟薇沒有女二號好看。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蝙蝠飛車的場景也夠炫目的。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總之一句話——很震撼。

然而可能是因為過度的關注了場面,故事細節也有不少瑕疵:比如被挾持後的哥譚市居然沒有安排戒嚴,一眾反抗者大街上晃來晃去;女二和蝙蝠俠的一段戲很雞肋;從井底監獄爬出的秘訣是不用繩子(我這個弱智都提前猜出來了),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2

觀影不應止於此。

聯繫本系列的前兩部看,這部電影應該是導演批判意識或者批判思考的最終部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諾氏蝙蝠俠”全系列中,哥譚作為一個制度,體 制,社會的象徵,一直處在被反派的批評中,集中的表現就是要毀滅之——因為它是負面的。比如在《俠影之謎》中,鏡頭下的哥譚有這樣一面: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犯罪頭子對少年維恩這樣描述: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小丑是如此評價“哥譚”社會運行的動力和機制: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同時,哥譚也處在正面人物的懷疑之中。在《黑暗騎士》中蝙蝠俠對實現正義的途徑和方式,就是一例。

在本集中,“面具”有一段很長的演說,對哥譚(實際是哥譚代表的制度)進行了揭露批判,同時面具還宣讀了戈登關於哈維真相的信。徹底的粉碎了大多數人對於正義的信仰。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隨後電影用一炮轟開黑門監獄的大門,掀起了影片的最高潮。

這是一個極具象徵性的場面,難免讓人聯想起法國大革命最著名的“攻克巴士底獄”。

隨後,一段平行蒙太奇勾勒出了“之後”的場景。

最具諷刺意味的一個情節則是“醫生”作為審判官的幾幕。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始於批判止於炸彈

3

我相信貫穿於該故事系列的批判態度不僅僅是導演諾蘭的敘事策略,其中必定融入了現實的、精神的、哲學的思考。

或許由於某種原因,編劇能做到的就只有批判,還是批判。

沒有“面具們”的時候“哥譚”是批判的對象。

有了“面具們”後的“哥譚”,依然是批判的對象。

有沒有“蝙蝠俠們”鏡頭下,故事中的“哥譚”依然混亂。

批判,還是批判,沒有解決的方案。

蝙蝠俠還在,多了貓女和羅賓而已。

被拯救的“哥譚”是可以預見的依舊混亂。

所以作者的批判也就僅僅止步於批判,解決問題的辦法大概也只有炸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