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不想活,不敢死

38歲,不想活,不敢死

昨天我隨手搜索了一下中年,結果跳出來的聯想詞令我落淚……

38歲,不想活,不敢死

人到中年慘兮兮。

剛畢業進職場的時候,我們都以為,熬一熬,過幾年就會好了。

以為再過幾年,有些積累,生活就會變好吧。

可是現實是,過幾年就到了中年。

生活變得有車貸,房貸,每天醒來都是負債的一天。

38歲,不想活,不敢死

昨天我的朋友很悲傷地說,她本以為自己到了中年就會開始養生。

結果她現在38歲了(這個年齡聽起來都像在罵人),她的生活還是隻有6個關鍵詞。

加班,出差,KPI;

陪酒、爆肝、吃外賣。

她還說,比起年輕人把想死掛在嘴上,她身邊的中年人,連想死都不敢想。

因為沒退路,死不起。

前幾天有句話很火,說職場不要罵年輕人,因為他們會馬上辭職。

中年人是可以隨便罵的,畢竟他們不敢辭職。

媽的……真被說中了。

被領導罵的時候,年輕人想的可能是,什麼時候提辭職?

而每個中年人考慮的卻是,千萬不要被開除啊。

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沒有突出點,偏偏家裡還有一堆事等著去處理。

我初中的閨蜜,現在在一傢俬企做財務,年底要做結算,她每天都忙得沒時間吃飯。

那天中午,她剛點了一份黃燜雞米飯,就接到了初三兒子班主任的電話。這次考試沒及格。讓她去學校一趟。

她衝到學校,剛在辦公室,被老師罵到一半,家裡又打電話過來,說她爸爸高血壓犯了,送進了醫院。。。

她又氣又急,眼前一黑,好想去死啊!

但是還要咬牙穩住,因為知道還有一堆事沒處理完。

她感覺自己像一臺機器,明明已經轉不動了,各個零件都嚴重磨損,但是卻還遠遠沒到報廢年限。

自己賺錢的速度,比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也比不上孩子補課費漲價的速度。

在生活的壓力下,我們都是那個為了家庭奮不顧身的狼狽中年。

中國有句古語:四十不惑。

可如今的人到了40歲,困惑卻是最多了。

因為社會再也不會給你失手的機會。

這個世界,對中年人真的很殘酷。

中年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想死又最不能死的群體。

38歲,不想活,不敢死

更難的是,每個中年人的人生,都必須經歷一次禍不單行:

中年危機撞上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你發現十幾歲孩子的思維,就像個黑洞,能把父母所有的關心盡數吞噬,卻很少會給出正面反饋。

你越來越不明白,孩子們在做什麼,想什麼,喜歡什麼了。

他們開始擁有秘密了。

上次你撞見送她回家的男生,她藉口說順路一起走,其實就是她的曖昧男生,在樓下還偷偷地強抱了她,讓她心跳了一整晚。

昨天放學回家晚,說是留下來大掃除了,其實是跟著閨蜜去打耳洞,到了店裡又怕痛,就溜回家了。

還有你看見她的髮尾微微向內扣,雖然弧度很小,也只有髮尾那一點,但你知道她絕對是去燙髮了。

青春期的孩子,能跟你分享的都是無關痛癢,遮遮掩掩的全是小秘密。

你以為這些行為,已經夠可怕了。

但比這更可怕的是,他們開始拒絕溝通了。

可能每個青春期的孩子,跟家長有過下面這樣的對話。

38歲,不想活,不敢死

38歲,不想活,不敢死

更可怕的是,在大部分青春期孩子的眼裡,所有想好好談心的父母,本質上都是偷窺狂。

  • 你的所有關心,反而會讓孩子更反感,更有戒備心。
  • 你下班回家,會摸摸iPad燙不燙,孩子有沒有在偷偷玩。拿起iPad,不燙,但卻能聞到一股淡淡的酒精味:孩子多精明啊,知道擦一遍酒精能散熱。
  • 你會看他的朋友圈,點贊,評論,想了解他在想什麼,和他互動。他十分感動,於是設置朋友圈,屏蔽了你。
  • 你在他寫作業的時候,藉著送水果的名義,敲開他的門,每次進屋,他都在認真做題。但你知道他絕對在分心玩耍,因為一個半小時過去了,他的習題冊還沒翻頁。
  • 終於你忍不住了,想和他認真談談心,你希望你們能夠互相更加坦誠。他也終於明白了,做出了改變。每次做作業的時候,都會順便把門反鎖上。

中年父母,很渴望和孩子雙向溝通。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單方面就能把父母拒之門外。

我前同事最近就陷入了這種煩惱。

兒子成績下降了,她開始瘋狂調查蛛絲馬跡,並且好多次質問他,你是不是談戀愛了,攀比了,玩遊戲上癮了?

結果呢?

兒子為了拿成績應付她,學會了抄作業和作弊。

我們當時聽到這件事,都超難過。

父母都太想靠近孩子,想了解他們更多一些,可是錯誤的方式,最後結果就是互相傷害。

前同事知道兒子學會了作弊後,在家裡痛哭,罵孩子不懂事,甚至第一次想打孩子......

結果兒子比她還激動:

“你有本事就打死我好了!”

“你有時間能不能好好賺錢?能不能別老是煩我、監視我?!”

還嘴還了有半小時,最後在她的哭聲裡摔門,離家出走了......

她瘋了一樣找了他三天,最後兒子自己回了家,身上帶了一股菸酒味......

她那一瞬間都崩潰了,她想知道這三天他去哪做了什麼,可是她不敢質問,她怕兒子又會摔門跑出去......

青春期的孩子,不僅朋友圈屏蔽了我們,就連生活,也對我們設置了部分可見。

38歲,不想活,不敢死

可是,哪怕是吵得最嚴重的時候,我們也都知道,他們其實還是好孩子。

我們只是不明白,從前那個跟我們撒嬌的可愛小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越是想不通,越是想探究。

比如我的前同事,她不敢問孩子離家出走的時期裡究竟做了什麼,只敢偷偷去翻孩子iPad的瀏覽記錄。

看看孩子是不是又在學壞。

沒想到,她在百度瀏覽記錄裡,看到的是,“如何解決偏科”、“吵架後怎麼跟媽媽和好”。

挺感慨的。

成年人的中年危機風雨飄搖,孩子的青春期也動盪不安。

青春期和中年危機撞在一起,真的很崩潰。

爸媽和孩子,真的就像有個開關突然被打開了一樣,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爆發矛盾。

我們拒絕溝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年危機的疲憊和憔悴,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擰巴和不安,忘記了該怎麼好好表達。

可是,矛盾的原因有很多種,和解的原因卻只有一種。

那就是家人之間的相愛和關心。

沒有誰,會故意想讓家人傷心。

最近我看了一個微電影,講的就是當中年危機遇上青春期,我們有多狼狽。

看完這個視頻以後,我身邊所有的家長都哭了。

完全是他們現在的寫照,他們沒有想到,原來自己和孩子之間,還可以有這樣的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