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情怀︱守望者——越秀山的“讲波佬”

A

时代的广州足球,造就了彭伟国、胡志军等广州城市英雄,也让球迷广泛认识到了电台“讲波佬”。当时,“看球赛、听电台”是球迷的最大爱好。电台“讲波佬”陪伴了三代球迷的成长,如今,虽然在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电台有所式微,但“讲波佬”依然在坚持,电台直播也是老球迷和汽车用户的第一选择。本期越秀山情怀栏目,邀请到三位越秀山“讲波佬”——谢亮、张达斌、丘涛畅谈电台解说员这一职业,在媒介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依然守望着这一个传统行当,这一份越秀山情怀。

越秀山情怀︱守望者——越秀山的“讲波佬”

谢亮——广东地区粤语电台讲波的开山鼻

越秀山情怀︱守望者——越秀山的“讲波佬”

越秀山情怀︱守望者——越秀山的“讲波佬”

我是1984年进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1983年广播电台招粤语播音员,其实当时这个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的,6000人报名最后6人入围,我在入围后经过一年的培训,正式走上了粤语播音员这个岗位。

记得我在电台的粤语足球解说生涯是从1990年1月的省港杯比赛开始的,后来我还参与了1991年女足世界杯的直播。到1994年意大利世界杯的时候,我就开始主持“足球世界”节目,这个节目在2002年日韩世界杯改为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谢亮足球世界”。

能够长达26年一直坚守在粤语电台讲波的第一线,是我人生的一种幸运。

甲A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和很多本地球迷一样,我从小就对越秀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初中的时候,我在越秀山体校接受足球训练,当时的启蒙教练就是五十年代与杨霏荪组成广东队“两翼齐飞”的搭档程洪森。在他的严格指导下,我切身感受到南派足球的精髓,也开始领悟到越秀山的足球文化。

1994年,广州太阳神开始征战甲A联赛,我正式开启了在越秀山的粤语讲波生涯。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十分宝贵,因为我能够在越秀山见证太阳神队在主帅周穗安的带领下,在麦超、彭伟国、李勇、彭伟军、胡志军等一班老中青广州球员的拼搏下夺得了甲A亚军,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太阳神对上海、大连这2场比赛现在我依然是记忆犹新。事实上,当时的广州太阳神是国内唯一能够与上海申花和大连万达抗衡的球队,比赛的场面都非常精彩激烈,尤其是和大连万达一战。当时带领大连万达的是中国首个上邮票的足球大师李宏根,那场比赛广州队不仅打出了主场应有的气势,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恰到好处,最后由彭昌颖完成绝杀,3比2取胜。

富力时代:南派足球的亲切感

到了90年代后期,广州足球开始走向下坡,直至广州恒大的横空出世。但遗憾的是,恒大出于战略考虑最终没有选择越秀山作为主场。所以在富力重返中超之后,越秀山才重新有了中超球队在这里作赛,我也有机会再次在越秀山现场解说比赛。

从2012年到2016年,富力有一点我认为做得非常好,他们很注重本土化,注重南粤文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富力队中的粤籍球员是越来越多的。在外援的选择上,富力也倾向于起用技术性球员,雷纳尔迪尼奥、扎哈维这类型的球员都很符合本地球迷的审美习惯。而在战术的运用上,富力更注重于传控和团队协作,这可以说是和南派足球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在解说过程中会感觉到有一种亲切感。本赛季富力的表现不错,希望能够越来越好!

在中国,有不少的电台进行足球直播。但在广东省内,我算是粤语电台讲波的第一人。由于我小时候接受过专业足球训练后来,与周穗安、刘康、李超波等多位足球名宿做过队友,后来我又主修新闻传播专业,这对我之后从事足球记者有相当大的帮助。另外,也正是因为我踢过球,真正体会过南派足球,所以我对足球的理解会比其他足球评论员深刻,因此,我个人觉得“南派讲波”在比赛的直播中,对比赛的分析和战术细微变化的洞擦力会更加到位。

讲波未来:百花齐放永远争鸣

国内有很多知名解说员,每个人各有各风格,各有千秋。而在我到国外采访世界杯经历中,我认为韩国、和德国的电视解说与我们南派风格的粤语解说相似,他们的解说都非常激情澎湃的。在巴西世界杯和奥运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台的解说风格也在慢慢改变,也倾向于这种颇有激情的解说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球迷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以前的球迷喜欢踢球,现在的球迷更喜欢穿球衣。老球迷对于足球的认识也很深刻,对于技术型的讲解和南派足球的术语会很容易理解。现在的球迷在大数据背景的影响下,他们对比赛数据、比赛的背景更感兴趣。当然,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和推广,我相信会有更多球迷也愿意亲自站到球场上感受足球的乐趣。

电台讲波也一样,在电视、互联网、电台共存的时代,我们确实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我们会做好“广播+互联网”的建设。因为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身经百战的,而更重要的是声音是有魅力的、语言是艺术的,在这个百花齐放的环境下,既是争鸣的过程,也是球迷选择的过程,我相信在我们能够做得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也会有更多球爱上电台粤语足球直播。

越秀山情怀︱守望者——越秀山的“讲波佬”

张达斌——越秀山粤语讲波第一人:对于我来说,越秀山是一个令人钟情的工作地方,从1992年到2010

年,包括后来20152016年,我都在越秀山做过电台直播,前前后后有20多年了,我可以说是在越秀山直播比赛最多的一个讲波佬吧!

入行:不务正业的音乐DJ

其实我的入行有点“九唔搭八”,当时我是音乐节目DJ,但偏偏考电台的时候我选择了体育节目主持,后来申请做足球转播,有点“不务正业”。因为当时分工很细的,给人感觉有点“抢饭碗”。年轻气盛的我就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申请,当时的领导也很开明,同意我这个音乐节目DJ去做足球转播。或许现在听众都只知道我是一个讲波佬,但我个人感觉我那一年的音乐节目也做得不错的。

1992年1月3日的省港杯,我在东较场开始了第一场电台直播。当时香港的电台直播流行只解说比赛的下半场,“阿叔”林尚义在电台也是用这种方式直播,可能当时的电台时段比较宝贵吧。所以我们做省港杯时也希望去尝试这个做法。至于效果嘛,我已经找不回那段录音了,但当时的监制跟我说“都不知道你在上面说了什么”!确实是这样,我当时总想将球场上发生的事都告诉听众,什么都想说,但最后什么都没表达好。这个不成功的“第一次”,直到今天仍会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越秀山:令我难忘的英雄地

时至今日,我依然非常记得自己第一年讲波的生涯。应该是1992年到1993年,当时我们转播了广州队的所有主场赛事,我自己有很多的不足,特别是专业足球观察和术语上都闹过笑话。但所幸我遇到了一个让自己受益终身的前辈——罗荣满指导。罗指导是我们比赛的解说嘉宾,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会很耐心地、以一个长辈的身份教会了我很多足球专业知识,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罗指导对我也非常好,每年的生日都叫上我,我也为他的生日会做主持。如果说罗荣满指导也算是一个讲波佬,那么我这辈子最敬佩的讲波佬就是他。虽然罗指导去世多年,但他对我的教诲确实终身受用。

当年我们最早并不是在球场看台上解说的,而是在球场旁边的跑道上,这在今天的比赛中是很难重现的了。很多人说越秀山是广州足球的根,我的观点也一样,越秀山体育场除了是我工作的地方,还是一个英雄地。罗指导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在场上踢球就是男人之间的较量,踢得好的得到掌声,踢得不好的收获嘘声,但无论如何,在场上就应该拿出训练的积累,拿出勇气和自信心。”我想越秀山就是对英雄地的一种传承和情怀,这就是广州足球的根。

对于很多本地球迷来说,越秀山是精神家园,因为这里承载着很多代广州球迷的记忆和梦想。我可能是因为现在年纪大了,对胜负的看法淡了,又或者是对比赛的质量要求高了,我始终认为在现在的解说过程没有以前的投入感。以前我们解说太阳神、松日的比赛,他们赢球我们开心,输了我们也感到失落。现在参与解说富力的过程中,我发现到现场更多的是越秀山周围的球迷和老城区球迷,这应该富力植根本土的体现吧,然而说到底球场始终是英雄地,成绩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富力在厚积之后将会迎来薄发,希望富力的成绩会越来越好!

未来:只要有足球就有听众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讲波佬是“阿叔”林尚义,我认为粤语语言比国语更加生动,国语只有4个音,而粤语有9个音。在表达比赛的过程中粤语更够表现出跌荡起伏,就表述来说,粤语也会使情感更加丰富。当然,这不是说不南派解说就比北派好,外省电台也有他们特色的解说方法和做法,毕竟国语的市场较大。

就我个人而言,在电台讲波,我会很注重解说过程中的立体感,例如听众在车里或者收音机旁边,我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球的发展、在哪个位置等等,所以电台更多的是画面的描绘,因此我希望我的解说能为听众塑造一个空间的、立体的球场。我们接触更多的北派解说会是电视,我听过大连、青岛、天津等地同行的电台直播,但可以说的是,就现场的画面、激情和流畅度来说,粤语讲波会展示得更好。

很多人说,现在听电台直播的人少了,但其实可能只是收听的习惯和途径改变了。以前我们都拿着收音机听,现在球迷用手机、在车上收听,但人群是没有变的,都是喜欢足球的,而热爱足球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多。电台讲波也一样,电台讲波的生命力就是“讲”,这是永恒不变的,通过讲波佬的语言表达、描述以及现场声效的配合,令到球迷有一种身临现场的感觉,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讲波佬应有的基本条件吧。

说到底,讲波佬只是附在足球比赛上的一个行当,如果比赛的球队是没有多少人喜欢看的,即使讲波佬将比赛讲得“天花龙凤”,也不会影响到太多球迷。相反地,如果比赛是精彩受关注度高的,只要讲波佬加以描述可以使得比赛更加好玩、更锦上添花。每个讲波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我相信只有足球一日还在,就会继续存在听众。

丘涛——传统行当的后起之秀

越秀山情怀︱守望者——越秀山的“讲波佬”

1998年世界杯,我参加了广州电台的一个问答比赛和辩论比赛,世界杯之后我得到了电台实习的机会。后来大学毕业了,我就在电台主持体育节目直至现在。

事实上,我第一次解说足球是做电视直播,应该是1999年或者2000年的甲A比赛,当时是在演播室对着电视解说,当然我也不记得是哪场比赛了。不过,由于自己当时对直播的感觉还是生疏,准备功课也做的不够好,因此在驾驭方面并不理想。但就是这样,我进入了“讲波”这个传统行当,一直到现在。

越秀山中的记忆不断变幻

我第一场现场解说的应该是中甲赛事,具体哪一场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自己当时有点紧张,但更记忆深刻的则是现场气氛的冷清。因为广州足球那个时候正处于低迷期,从香雪时代到日之泉时代,广州队在二级联赛苦苦挣扎,跟甲A鼎盛时期广州足球的地位简直有天壤之别。正因为没有了现场气氛的鼓动,我记得自己当时的发挥也是断断续续的、有点不适应,不太理想。

我对越秀山的感情当然是非常丰富。我小时候就在这里见证着甲A联赛开始、太阳神最鼎盛的时期。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足球的高低起跌,以前越秀山是魔鬼主场,主场的比赛我们基本都能赢。但后来太阳神降级,广州足球成为了中国足球的弱势群体。越秀山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和变化。

越秀山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天然的主场气势,我认为这对于广州球迷来说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这里看球时一种享受,是对生活和学习压力的宣泄。在越秀山的看球经历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球,就是太阳神3比2击败大连的比赛,那一场荡气回肠的绝杀!

我解说过印象最深刻的比赛就是前个赛季,广州富力在越秀山以3比4输给广州恒大的德比战。一场进球大战,最后时刻恒大球员雷内远射绝杀。当时的富力和恒大算是争得不可开交,从2012年开始的每一场广州德比都分出了胜负,而那场比赛也充满了广州元素,和同城德比的气氛,场面上跌宕起伏,非常精彩。

但老实说,富力时代越秀山的球迷上座率确实不高,球迷的疯狂兴奋程度也是不及当年。当时的太阳神队就是广州的城市英雄,太阳神在越秀山的每场比赛都会被球迷热捧。但时移势易,当时越秀山坐满是4万多人,但现在改建了座位之后只能坐不到2万人。而且球迷也变得理智,所以助威的气氛没有以前那么强烈。其实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广州富力现在的坚持和对本土足球的追求是值得尊敬的,如果球队踢下去是越来越好的话,我相信越秀山很快也能够重新爆满,这和恒大抢占市场没有绝对关系。

讲波和搞俱乐部都要保持特色

我是听着张达斌的解说长大的,他口齿伶俐、描述恰到好处、语言生动,给听众很难忘的感觉,非常有感染力,这也是南派讲波的特点。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我认为“南派讲波”的最大特色是嘴要快——不停地描述比赛的场面,要非常细致地将气氛形容得十分激烈,令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北派的解说过程更倾向于评论,描述较少,有时候会有点冷场。而南派解说是不允许有冷场的,我们需要非常投入,所以在现场气氛营造的层面上,南派较于北派是先进的。

虽然我们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去分析场面形势,但当比赛双方进行时,讲波佬需要很忘我地投入到场上,尤其是每一次主队的进攻,我认为这是对场面的尊重、对听众的尊重。听众为什么选择听电台?很大原因是喜欢电台讲波佬所描述的气氛和令他有一种身临现场的触动感。

然而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感觉球迷听众的忠诚度低了,或者说球迷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前的球迷很忠诚的,爱一支球队就一支球队,听开一个电台就一个电台,而且经常给我们很好的建议,当然现在也有,但群体在慢慢减少。

但电台讲波依然是极具生命力的,与其他讲波方式相比,我认为是电台更加奔放、更自由,形式上更加好玩,在沟通上更加本土化,我们可以使用方言、俚语等等去调侃和描述比赛进程。我自己也做过电视直播,但感觉在镜头前面会受到规限,而电台直播更容易使我们投入到比赛。加上电台直播会很容易与比赛气氛融为一体,这可以说是听觉的享受。在发展一日千里的新时代,电台讲波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只要这种无法复制的生命力存在,电台讲波这个行当就有发展的空间。

所以,无论讲波还是搞俱乐部,我认为还是要保持特色。如果我们能做到人无我有,自然会得到球迷的欣赏!

越秀山情怀︱守望者——越秀山的“讲波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