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兒子扮高中生騙媽媽三年:我的老小孩,讓我陪你慢慢變老

31歲兒子扮高中生騙媽媽三年:我的老小孩,讓我陪你慢慢變老

那時他們陪伴我們長大,如今我們陪他們變老。

01

最近,被微博上的一個故事感動了很久。

一位趙先生撿到了一部手機,沒有密碼。

為了尋找失主,他打開微信,發現置頂聊天是手機主人和媽媽的對話。

31歲兒子扮高中生騙媽媽三年:我的老小孩,讓我陪你慢慢變老

晚上9:30, “媽,現在下晚自習了。”

晚上10:50,“媽,現在要關燈了。”

早上6:26,“媽,起來了,今天上午有兩節語文課,晚上聊,手機不帶了。”

看樣子,是一個正在唸書的高中生。

可當他將手機歸還時,發現失主王先生竟是一位31歲的上班族。

原來三年前,王先生的母親因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症,記憶永遠停在了兒子的高中時期。

為讓母親開心、放心,王先生開始扮演高中時期的自己。

早起上課,晚上自習,定時熄燈睡覺。

他每天晚上還會穿上高中校服,和母親視頻,彙報一天的生活。

這一扮,就是三年。

兒子和母親的角色悄悄在互換:兒時母親每日講故事給他聽,現在他每天編上學的故事哄母親。

周國平說,人永遠是孩子,誰也長不大。有人保留著孩子的心靈,有人保留著孩子的腦筋。到頭來,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塗。

當父母丟失了記憶,丟失了健康,丟失了世界,活成了一個老小孩時,我們能不能像兒時他們牽著我們那樣,牽著他們的手,陪他們走完剩下的人生路?

02

我老家的鄰居孟大爺退休後,脾氣越來越暴躁,一點兒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發火。

家裡只有老伴兒在,天天兒受氣,保姆都被氣走了三個。

他還動不動給兒子打電話:“你快回來,這事我管不了了。”

家裡人都怕他,生怕成了他的“出氣筒”,連小孫子都不願意跟爺爺親近。

前兩天,孟大爺差點兒跟人打起來。

鄰里街坊坐一起閒聊,各自看法不同,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孟大爺脾氣噌地一下上來了,一拍桌子要跟人辯到底,要不是旁人拉著差點兒動手。

孟大爺氣鼓鼓地給兒子打電話:“你快回來!”

孟先生一聽頭都大了,老頭子什麼時候能消停點?工作這麼忙,飯都很少回家吃,還總惹事兒讓他收拾爛攤子。

孟先生抽空去給鄰居們賠禮道歉。

事實上大夥兒並沒有和孟大爺發生矛盾,只是他聊天時總是句句懟人,話趕話的就這麼吵了起來。

孟大爺的兒子想帶父親去醫院看看,一聽這話,孟大爺火冒三丈。無奈,他只好悄悄地去諮詢醫生。

從醫院回來的孟先生,對孟大爺的態度180度大轉變。

老爸再給他打電話,他總是笑嘻嘻地說,誰又惹我們家老爺子啦?老爸這麼大度的人怎麼可能跟別人一般見識。

回家吃飯的次數也多了起來,一見面彩虹屁就拍起來:“老爸這花兒養得真旺!”“圍棋大師,來指導我兩局。”

上個週末,孟先生特意推掉應酬,請了年假帶老爺子去雲南旅遊一趟。

還別說,自那以後孟大爺發脾氣的次數越來越少,見人臉上就堆著笑。

老媽納悶,問兒子:“醫生到底是給你開了藥方,還是給老頭兒開了藥方,咋這麼有效?”

孟先生笑說:“沒有藥方。”

人一退休,生活失去重心,人際關係也隨之淡去,心裡免不了空落。

發脾氣其實是孟大爺試圖引起大家的注意,想重新掌握話語權,跟別人爭執是最典型的表現。

“爸其實就是變成了一個老小孩兒,變著法兒地讓我多陪陪他呢。”

孟先生悟出了這其中的道理,自然能哄的老爸開心。

所謂“老小老小”,人老了,在性格和行為上,往往就變成了“小孩”。

31歲兒子扮高中生騙媽媽三年:我的老小孩,讓我陪你慢慢變老

03

臺灣的一名網友,在街頭遇見一對母子。

兒子騎著摩托車載著母親,他們在討論著今天吃什麼。媽媽問兒子的語氣特別像孩子在問父親。

31歲兒子扮高中生騙媽媽三年:我的老小孩,讓我陪你慢慢變老

媽媽:我今天可以吃豆腐乳嗎?

兒子:醫生說你不能吃太鹹。

媽媽:那可以配鹹魚嗎?

兒子:可是你沒牙怎麼咬?

媽媽:那可以配個甜麵筋嗎?

兒子:那個太甜了…

兒子:要不我買吻仔魚給你配?

媽媽:那個很貴…不要了。

兒子:沒關係,不貴不貴。

媽媽:我吃粥好了,不要配菜。

兒子:你再吵,我就不理你咯。

媽媽:好啦好啦,我吃魚。

或許,五十年前,媽媽就是這樣哄著兒子。

五十年後,輪到兒子溫柔地哄著媽媽。

宮崎駿說,人老了,唯一的好處就是能失去的東西少了。

父母在老去,他們的世界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了子女。

孩子,成了父母最後能失去的人,也成了他們和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道連接。

《飛屋環遊記》中有句臺詞說:“幸福,不是長生不老,不是錦衣華食,不是權傾朝野。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願望的達成。”

其實父母想要的也不過如此。無需山珍海味,無需養生補品,能讓他們幸福的微小生活願望,不過是和子女一起吃一頓家常飯。

重要的不是吃什麼,而是誰和他們一起吃。

04

我哥哥是位中學老師,平時非常注意形象,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但有一天,我看到他竟然在陪母親“挑花籃”。

挑花籃是我們那兒老人的一種鍛鍊方式:肩上挑著花籃,一扭一扭地走“8字”型。

對於年輕人而言,很難拉下臉面去挑花籃,何況哥哥平時那麼一本正經的人。

但他為了陪母親,故意笨拙地走“8字”,逗得媽媽一陣陣大笑。

《小王子》中說,所有大人都是孩子,只要你未曾遺忘。

每個老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父母的圈子很小,裝滿了子女。但是子女的圈子很大,常忽略了他們。

他們經常忘記我們已經長大,就像我們經常忘記他們已經老去一樣。

他們的記性變差了,所以缺乏安全感;脾氣變怪了,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關心和愛護;手腳笨拙了,因此膽子更加小。

多像小時候的我們啊。

那時他們陪伴我們長大,如今我們也該陪他們變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