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常識中的熱點經濟名詞!你知道幾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常識判斷中的熱點經濟名詞的整理,國考即將開始了?這些你都會了嗎?

公考常識中的熱點經濟名詞!你知道幾個?

1、二八定律:又稱為帕累法則、帕累託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80%的收穫來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氣只帶來20%的結果

2、長尾理論: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佔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與主流相匹敵的市場能量

3、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4、隧道效應: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級階段,收入差距會快速拉大

,但整個社會可能對此持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大部分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自身也能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5、搭便車效應: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

6、奧卡姆剃鬚刀定律:是指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人們在處置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處置最基本的問題。

7、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指由於對信息的瞭解不充分或缺乏瞭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

,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8、棘輪效應: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消費者易於隨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但不易於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以致產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費函數。

9、擠出效應:指一個市場裡,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變化,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10、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

11、外部不經濟: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的一個人或廠商無法補償的成本。

12、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量增加所引起的因變量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量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量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13、機會成本:是經濟品的次優使用(或機會)價值,或曰所犧牲掉的可供選擇的其他用途的價值。

14、沉默成本: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

15、生產要素: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繫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範疇。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經濟信息、企業家才能六種,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

16、規模效應:規模效應又稱規模經濟,即因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但是規模過大可能產生信息傳遞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產生“規模不經濟”。規模效應是一個經濟學上研究的課題,即生產要達到或超過盈虧平衡點,即規模效益。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是根據邊際成本遞減推導出來的,就是說企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混合成本則可以分解為這兩種成本,在生產規模擴大後,變動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單位產品成本就會下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上升。

17、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係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18、拉弗曲線:指一般情況下提高稅率能增加政府稅收收入。但稅率的提高超過移動的限度時候,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

19、洛倫茲曲線:也譯為“勞倫茲曲線”。就是,在一個總體(國家、地區)內,以“最貧窮的人口計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對應各個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點組成的曲線

20、基尼係數:國際上用來綜合考查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

21、博弈論:是描述和研究行為者之間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種決策理論。

22、轉移支付:又稱無償支出,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業無償地支付給個人以增加其收入和購買力的費用。它是一種收入再分配形式。轉移支付包括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企業的轉移支付。

2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24、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是

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25、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是繳存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佔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26、匯率: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27、出口盈餘:盈餘就是利潤,在一國對外貿易中,出口總額大於進口總額稱為貿易順差,這時就出現出口盈餘,進口總額大於出口總額稱為貿易逆差,這時就會出現出口赤字。

出口盈餘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收支狀況的一個重要標誌

28、恩格爾係數:是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29、失業率:失業率是指(一定時期滿足全部就業條件的就業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勞動力數字),旨在衡量閒置中的勞動產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狀況的主要指標

30、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31、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係的基本準則。財政政策是指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決策。或者說,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政策之一。

32、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33、產業政策:

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 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34、價格政策:是指的國家為達到一定的宏觀目標,在商品價格上所採取的一系列方針、措施的總稱。 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價格政策。資本主義國家的價格,是自發地由價值規律和市場供求決定的。

35、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國家為實現宏觀調控總目標和總任務,針對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則和方針。

3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7、一帶一路: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贏互利為核心的思路精神。

②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互通。

④建設目標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喜歡請關注,轉發給更多奮鬥在公考一線的朋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