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轉化到臨床,要邁過多少道門檻?

科研转化到临床,要迈过多少道门槛?

閉門會議

由中山醫院和轉化醫學網共同主辦的“2017現代臨床分子診斷研討會“於12月9日-10日在上海中山醫院順利順利召開,10日的閉門會議,由中山醫院臨床醫學研究研院執行院長王向東、中山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施偉斌主持,閉門會議集結醫學研產各領域專家,對於科研同臨床結合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科研與臨床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科研服務於人類,醫學科研最終要落地於臨床。

然而科研到臨床這個過程並不是簡單的落地兩字可以概括,我們需要真正做到科研臨床相結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堅持科研的目的,在於其最終會使人類群體收益。

近些年,基因檢測市場不斷膨脹,各方褒貶差距很大。基因市場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到底是亂相還是繁榮?

與會專家給出了精闢的回答:“2000年,我們認為互聯網是泡沫,現在每個人都離不開互聯網。

未來的生活每個人都離不開基因。基因市場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我們需要做的,便是推動市場的規範化。”

“我們停止探索的腳步,那麼將永遠到達不了彼岸”。

那麼每年幾百篇的《Nature》、《Scinece》,為什麼臨床的病人收益並不是很多呢?對於新的技術、新的方法,真正落地到臨床,有著怎樣艱難的過程呢?

1.科研到臨床,首先要遵循ACCE準則

每一項技術邁入臨床,都需要有嚴格的標準。來自國外的與會專家為國內學者講解了國外的經驗。

一項新技術能不能真正轉化到臨床,其最基本需要滿足的條件在於:ACCE準則。

A,即分析的有效性。不論是什麼樣的第三方檢驗平臺,首先要做的是確保數據分析的有效性。空口無憑,拿出確切有效的證據是邁入臨床的第一步。

第一個C,指的是臨床有效性。

檢測結果出來,陽性指標就真的有疾病嗎?陰性指標就真的沒有疾病嗎?如果檢測的結果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必將無法落地臨床。

第二個C,指的是檢測結果出來,可不可以指導臨床醫生進行干預。這是最後一步,也是關鍵所在。給病人做了檢測,結果出來之後,如果我們臨床無法做到提前干預或者治療,那麼這個結果是無用的,甚至於說,是增加患者的負擔。

最後E,指的是政策。我們做的檢測符不符合法律的要求,政策支不支持。這是落地到臨床真正服務患者需要考慮的。

那麼滿足了ACCE準則,技術就能進入臨床了嗎?

2.臨床轉化,需要打通醫生的脈絡

王向東院長說道:“要想讓患者可以體驗到新的技術,我們首先得讓醫生明白這些技術。”

中山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施偉斌主任說道:

“很多最新的技術以及最新的發展,我們的臨床一線醫生是接觸不到的,很多臨床醫生不相信這個事情,推廣起來就有難度。最關鍵的是檢測指標和臨床檢測結果是不符合的。”

因此,找到可以符合臨床醫生使用特點,並且使得臨床醫生使用起來很順暢的產品才能真正的在臨床得到推廣。

3.技術不能邁入臨床,歸根結底是不成熟

近些年來,基因檢測,二代測序,液體活檢,甲基化,ctDNA,CTC,湧現出來的新技術很多,但是真正邁入臨床可以實際使用的屈指可數。

這些新技術無疑都是未來發展的很好的方向,但是為什麼落地到臨床很艱難呢?

對此,與會專家說道:“所有的困難,都來源於技術的不成熟。”

科研转化到临床,要迈过多少道门槛?

與會專家熱烈討論

在與會教授舉的一例肺癌患者案例中,我們治療前,ctDNA處於很高的水平,治療中ctDNA水平下降,但是之後複查又升高。

國外頂尖的教授分析道:“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肯定會分泌出更多的ctDNA,那麼在後續ctDNA升高,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如果不久之後,ctDNA的原理,甲基化的基礎研究我們都可以研究的很透徹,那麼轉化到臨床是必然的。但是我們目前仍然需要大樣本的檢驗,技術成熟才是最終可以邁向臨床的基礎。

4.技術研發要兼顧臨床,不能閉門造車

在本次會議上,來自於基礎醫學領域和技術開發的教授們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技術服務於臨床需要真正考慮臨床醫生的訴求。

與會教授總結道:科研人員往往專注於科研成果達到一個頂尖的水準,大家都說:埋頭做技術,技術好了自然可以轉化。

但是醫學是不一樣的。科研成果轉化到臨床便需要考慮到臨床的剛需。最主要一個問題:不能過度醫療:精度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對於臨床醫生來說,可以做出判斷,百分之一就夠了,而做到千分之一就是浪費患者的金錢。

科研要考慮臨床的切實需求,患者的收費指標,治療的愈後情況,才能真真落地到臨床。

5.技術真正落到臨床,還需解決3個問題

在本次會議上,與會專家對於技術轉化到臨床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王向東院長說道:“我們應該建立一個醫學專研的平臺,可以使資源真正的被充分利用。這個大會就是一個平臺,我們需要更多力量去推動行業的發展。”

而在會上,與會專家也提出了技術如果真的足夠成熟,推向臨床,還需要做到以下3點:

01

滿足臨床需求

首先需要滿足的就是不能過度檢驗,要根據臨床醫生的需求來進行檢測。根據需求來進行技術開發和優化是必須的。

02

標準問題

在本次會議上,眾多專家達成了統一的共識:行業發展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和基線。

秦始皇一統六國最先做的就是:車同文,書同軌。

目前監測行業和分子診斷行業尚且沒有一個確切的可行的標準。只有制定了臨床可以使用的基線,才能夠推動技術應用於臨床。

03

解讀和實用性

目前基因檢測行業大部分的錢都是給到了監測技術,而不是檢測的解讀。

檢測成本降低,解讀費用升高才是合理的。醫生知道疾病的原理,基因和疾病之間的關係,能夠做出很好的判斷。

而醫生需要傳遞給患者合適的信息。單純的說p53基因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因此要讓知識從醫生傳遞給患者,這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怎麼在患者的知識水平上,讓患者瞭解到足夠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

04

費用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檢測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到真正臨床可以使用,患者可以負擔的地步,還相差甚遠。

普通大眾用得起的醫療,才是好醫療。

本次閉門會議,臨床專家、體檢中心主任、高校研究所研究人員、相關企業代表等各方代表積極參與、各抒己見,會議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結束,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收穫頗多,期待接下來組織更多相關討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