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汪兆銘,祖籍浙江山陰,出生於廣東三水,字季新,筆名精衛,因此歷史上多以“汪精衛”稱呼。汪精衛小時候父母早亡,十三四歲時只得跟同父異母的長兄汪兆鏞生活,在這種寄人籬下的成長環境中,歡樂的氣氛極少,這種年長月遠的境遇,對汪精衛的性格起著根本性的塑造作用。

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在他們一家人中,無論是他的父親汪省齋,還是他的長兄汪兆鏞都是讀書人,可以說一家子人的儒學文化氛圍還是比較濃厚的,年輕時的汪精衛也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他精通四書五經,並且在1902年3月參加廣州府試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秀才。正是由於家庭以及社會的這種大背景下,使得早年時期的汪精衛與大部分人無異,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舊式中國人。

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1903年汪精衛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官費赴日留學的機會。1905年汪精衛在日本見到了孫中山,並加入了新興的同盟會,還參與了同盟會各項重要章程的起草工作。同年8月汪精衛被推舉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可以說是革命的元老。1906年從日本畢業回國之後,拒絕為清政府服務,始終跟隨在孫中山左右,積極地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還多次參與革命黨的地下行動。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後汪精衛被捕,判處終生監禁。在獄中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汪精衛成為了一代青年的楷模。

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後來汪精衛死裡逃生,但是這次被捕對他心理的打擊是致命性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汪以後的政治生涯。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在孫中山臨終前,預立了三份遺囑,這三份遺囑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前兩份遺囑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可以說汪精衛是根正苗紅的革命接班人。但是後來在與蔣介石的政治鬥爭中,表現出了很嚴重的妥協性,這是他致命的弱點,也是他不能完全領導國民政府的主要原因。

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1937年抗日戰爭一開始,汪精衛就被自己的恐日情緒所壓倒,最終倒向日本人,筆者認為汪的這種舉動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便是汪精衛對抗爭缺乏系統性的認識,盲目的認為中國不是日本的對手。其二汪精衛的猶豫不決使得他經常被手下人所擺佈,比如周佛海策劃高宗武、梅思平與日方今井武夫、犬養健訂下“重光堂協約”時,汪精衛並不知曉,等到事後周才告知汪精衛。其三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在投日的決定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陳璧君是個勢力心極強的女人,他不滿汪精衛久居蔣介石之下,一直謀劃從蔣介石集團分離出來單幹,很多時候汪精衛自己拿不定主意,陳璧君就自己擅自幫汪精衛做決定。

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在汪精衛降日前夕,周佛海和陳璧君就拉著汪在這條道路上越行越遠。後來在日本人的庇護下,汪精衛在南京搞起了和平運動,有人問他:“我們搞和平運動的目的是什麼?”汪精衛說:

“這次和平運動是救國,關鍵是解決好中日關係。現在的形勢說明中國打不下去,打下去最後只能是國民黨垮,中國最後歸共產黨;退一萬步說,假使日本失敗,國民黨也要垮臺。中國除了和平,沒有別的出路。我主張與日本講和是給全國做個示範,內則完成中華民國建設,實現國父孫中山之遺願,外則負保東亞之責,實現國父之大亞細亞主義。當前是要把國民黨失敗丟掉的地方收回一點,儘快實現還都組織政府,進一步搞好和平反共救國”

極力鼓吹東亞和平的謬論。

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筆者認為,汪精衛就最終行為結果上來看,是為人所不能接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汪精衛是有自己一套獨特想法的,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教授約翰·亨特博伊爾在《中日戰爭時期通敵內幕》一書中稱:

汪政府和維希政府相似,“當他們認為軸心國會取得勝利時,他們設法為自己的國家在“新秩序”中取得一席較為有利的地位。當戰爭勝利誰屬已經沒有把握的時候,他採取哄騙、拖延的辦法來避開日本的勒索,並且多少為自己的管轄區保持一些自治的模樣。”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走投無路的日本人不得不對汪政權的勢力重視起來,“汪就越來越有可能為同胞爭取到生存保障,拖延敵軍進攻。在享有中國物產和資源方面同日本人競爭。在汪看來,簽訂一些協定和條約,都是一種競爭的方法。一旦戰爭結束,假如同盟國獲勝,反正這些條約也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

從革命志士到賣國漢奸,汪精衛為何會發生這種轉變?

汪出走時留函給蔣說:從此以後他要挑起較重的擔子,讓蔣挑較輕的。究竟這封信有沒有感動過蔣則很難說,但是汪在此後六年的餘生裡,的確是挑起了很重的擔子,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